彩姓

彩姓

彩姓主要淵源有兩個,一是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子采,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二是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北廊坊、山西絳縣、安徽淮南、台灣台南以及新加坡、韓國等地,主要名人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少將彩運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彩姓
  • 外文名:cai
  • 類型:中華姓氏
  • 得姓始祖:放勛(堯帝)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

基本介紹

彩[彩,讀音作cǎi(ㄘㄞˇ)]
彩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子采,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典籍《唐韻》記載:“彩,姓。”這在文獻《中國姓氏集》、《姓氏大觀》中也有記載:“彩,姓。河南省民權縣程莊有此姓。”雖有人依據古文“彩”“采”二字通義,因而認為彩氏可能源於采氏,但目前大多數姓氏學者認為,該判斷尚無史料可予查證。本書贊同彩氏源於采氏之說。實際上,據湖南省圖書館典藏的《青山彭氏敦睦譜》第一卷<宗系>中記載:“黃帝生二十五子,依序為:娶西陵氏生昌意、玄囂、酉、祁、馮夷、滕等六子,娶方纍氏生龍苗、葴、荀、休、清、采等六子,娶雕魚氏生夷鼓、揮、縉雲、喬伯、姞等五子,娶鬼方氏生蒼林、禺陽、儇、詹人、衣、禺獝(豸虛)、纍祖、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嬅。”其中方纍氏所生的采,即為采氏一族的先祖,亦是彩氏的始祖。在古代,彩、采二字通義,而彩氏之姓卻絕非借義字訛,而是甚有由頭。在上古時代,人們用“彡”符號來表示物體的形狀,後來在“采”字旁加“彡”,用以指定五彩斑斕和特定形狀的顏色。在史籍《五帝本紀》中說:“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放勛就是帝堯。因帝堯居於陶唐,所以稱帝堯陶唐氏。後在晉朝鹹寧五年(公元279年)出土的《汲冢紀年》中,記載了這位古帝的神異:“帝堯陶唐氏,母曰慶都,生於斗維之野,常有黃雲復其上,及長,觀於三河,常有龍隨之。一旦龍負圖,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眉八彩,鬚髮長七尺二寸,面銳上豐下,足履翼宿,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孕,十四月生堯于丹陵。其狀如圖,及長,身長十尺,有聖德,封於唐,夢攀於而上。”《汲冢紀年》,是戰國末期七雄之一的魏國君主魏襄王魏嗣時期的紀年史簡,大約撰成於公元前318~前296年之間,史學界通認其所記上古年史較之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更準確,因此又被後人稱通稱為《竹書紀年》。在《汲冢紀年》中,首次出現了用“彩”字取代“采”字的情況,專來描述堯帝眉毛的顏色和形狀,所謂“眉八彩”,就是我們現在所形容的“威眉”、“爻眉”,即“倒八濃眉”,甚有剛烈雄猛之氣,因而又有人稱帝堯為“帝爻”。
姬姓采氏後人將“彡”字佐姓,即為彩氏,二姓同宗同源。

第二個淵源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滿族伊爾哈氏,滿語為Irha Hala,漢義“彩色綢緞條”。這是一個滿族的脫譜姓氏,滿清官修正史中甚少記載,今北京市的滿族同胞中有此姓。
在清朝晚期以後,滿族伊爾哈氏大多冠漢姓為伊氏,亦有取漢義漢化彩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大多改為漢族。

得姓始祖

放勛(堯帝)。

遷徙分布

今河北省的廊坊市,山西省的絳縣、榆林市,江蘇省的常州市,安徽省的淮南市,河南省的民權縣、柘城縣、沈丘縣,遼寧省的興城市,福建省的龍巖市,江西省的吉安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台灣省的台南市,以及新加坡、韓國等地,均有彩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彩運標:(公元1953~今),滿族;遼寧興城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少將。高級工程師,衛星測控專家。
196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6年北京大學無線電系本科畢業,1984年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多年來,彩運標一直工作在航天工作領域,參與過多次國內外衛星的發射與測控的指揮工作,現為西昌衛星中心測控中心副指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