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小三弦

彝族小三弦

彝族小三弦,彝族彈撥弦鳴樂器,流行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思茅、保山等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彝族小三弦
  • 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
  • 節日:彝族火把節、插花節和三月會等
  • 人物:男子
傳說,背景介紹,特點,發展史,形制,演奏,

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在烏蒙山區裡有個叫阿熱的小伙子,每天為頭人放牧牛羊,苦度歲月。有一天 ,阿熱救了一匹跌落懸岩的白蹄小馬駒,精心飼養後長得膘肥體壯,人們都說這叫腳踏白雪烏騅馬。小伙天天騎著它去放羊,也練就一身好騎術。一天阿熱正在放羊,忽然馬兒跑到土司家的賽馬場,這裡正在進行賽馬選婿,開始的火炮剛響過,騎手們像離弦之箭朝前奔去,烏騅馬沖開人群,跑到馬隊最前面。土司遠望從天而降的好漢,欣喜若狂,當他看出是自己的奴隸時,阿熱慘遭毒打,心愛的小馬也被土司奪走了。過了不久,土司請了些山官來家做客,想騎烏騅馬顯顯威風,誰知小馬雙腳亂踢,摔下土司、掙斷韁繩逃跑,土司命兵丁射死烏騅馬,小馬雖渾身中箭仍跑回了家,阿熱一邊拔箭,一邊給馬上藥,小馬終因傷勢過重而死。小伙日夜思念心愛的寶馬,有天晚上,烏騅馬託夢給阿熱:“主人啊,你不要悲傷,用我的皮箍個琴箱,用腿骨做琴桿,尾巴搓成弦,讓我們一起咒死土司,再一起歡歡樂樂。”小伙醒來後,用櫻桃樹做成一支精巧的琴,馬皮蒙面,馬尾做弦,用手彈出叮咚的音響,這聲音有哀傷、有歡樂。從此,三弦就在彝族人民中廣為流傳。

背景介紹

特點

彝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民間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動。每逢彝族火把節、插花節和三月會等傳統節日,人們都要身著盛裝,歡聚在一起載歌載舞。男子手持小三弦邊彈邊跳,女子則邊舞邊雙手拍掌和用腳踏地。在滇東路南、彌勒等地,阿細、阿哲、撒尼支系稱這種歌舞為“跳樂”;在滇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尼蘇支系稱作“打跳”或“踏腳舞”;在滇中楚雄彝族自治州則稱其為“姑梭”。滇東彝家少年,十幾歲就開始彈奏三弦、參加跳樂,個個都是 “聽見三弦響,心慌腳板癢”。早期的跳樂,彝語又稱“阿博畢”,為拍掌跳之意,舞蹈節奏舒緩,動作輕盈舒展,男女邊彈邊唱邊舞,伴奏樂器除小三弦外,還有笛子、三胡、月琴和木葉等,多在村寨以內選擇場地進行。民國以後,伴奏跳樂的葫蘆小三弦改為木製筒形小三弦。

發展史

1921年,彌勒縣鳳凰村阿細青年段顯王在筒形小三弦的基礎上,製作出第一代大三弦。1930年,西山爛泥箐村小伙張崇仁製作出第二代大三弦,從此用大三弦伴奏跳樂,傳遍阿細的每個村寨。此後,彝族民間藝人石鳳林等,又對大三弦進行了改革規範,才成為現在廣為流行的彝族大三弦。1946年夏,西南聯大部分師生到路南組織了圭山彝族舞蹈隊,併到昆明演出,使民間歌舞《阿細跳樂》首次登上城市音樂舞台。

形制

形制與漢族三弦相似,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圖),規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長50厘米~70厘米。共鳴箱(琴鼓)多呈扁圓形,但不是正圓,而是較橢圓形稍圓,琴框多用四塊花梨木、核桃木、櫻桃木、茶木、楠木或其它硬木板拼接膠粘而成,上下開有插入琴桿的方孔,兩面蒙以蟒皮或羊皮,皮面四周用竹釘固定,稠豬膠粘牢。琴箱面徑9.2厘米~16厘米、厚4.5厘米~8厘米。琴頭多為扁鏟形,上部較寬而厚、並向後朝上呈45°角彎曲,也有的地區在琴首上部雕刻以龍頭或馬頭為飾。琴頭下部中間開有弦槽,兩側設有三個硬木製弦軸(左一右二),多呈花蕾形或圓錐形,軸長9厘米~14厘米,外表刻有直條瓣紋為飾。琴桿較寬,為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上端與琴頭相接、設有木製山口,下端與琴箱相連。琴馬呈橋空形,用黃楊木等硬木製成,馬長3厘米、高1.5厘米,置於正麵皮膜中央。張以三條琴弦,過去民間曾用馬尾弦或羊腸弦,現多用絲弦或 鋼絲弦,琴弦下端繫於琴桿末端的尾柱上。在琴身的弦軸和尾柱之間,還拴系有一條彩色綢布背帶。

演奏

演奏時,採用立姿或坐姿均可,將背帶挎於頸項,琴桿斜於胸前,琴箱放在右腹處或右大腿根處,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虎口托持琴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取音,並常以食指為主,用指甲部位觸弦,民間稱其為“跪指”,可使發音脆亮、餘音較長。右手用拇指、食指彈撥琴弦發音。小三弦以五度、四度關係定弦,即裡弦和中弦為五度關係,中弦和外弦為四度關係,裡弦和外弦為八度關係。常定弦為:f、c1、f1或c1、g1、c2。音色柔和、清脆,音量較大。左手技巧有滑音、打音、揉音等,右手技巧有彈、撥、滾、掃等。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民歌、舞蹈、彝劇伴奏,是彝族人民喜愛和常用的彈弦樂器
作用每逢彝族傳統節日和喜慶場合,人們就要身穿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歡樂歌舞,稱為“跳樂”。小三弦就是這種民眾性歌舞活動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奏者常邊彈邊舞。在玉溪地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參加伴奏的彈弦樂器除小三弦外,還有彝族月琴。樂曲有《扎巴底奪》等。小三弦還是伴奏“梅葛調”(彝族史詩的唱腔)的主要樂器之一。在青年男女的戀愛生活中,小三弦也形影不離,它要為山歌對唱伴奏。著名的彝族小三弦獨奏曲有:《訴苦調》、《彝族調》和《模嘎德赫》等。
彝族小三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