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岩

彌陀岩,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左峰山腰“一嘯台”上。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依石壁建仿木構石室,面寬5.6公尺,門額刻“阿彌陀佛”。室後壁岩面浮雕阿彌陀佛立像,高5公尺,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岩外有“一線天”、“雲台”、“連心石”、“泉窟觀瀑”、“泓一法師舍利塔”等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彌陀岩
  • 位置:福建省泉州市
  • 面寬:5.6公尺
  • :5公尺
由來,景觀概述,歷史積澱,建築形式,沿革,旅遊信息,彌陀岩詩,

由來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依石壁建仿木構石室,面寬5.6公尺,門額刻“阿彌陀佛”。室後壁岩面浮雕阿彌陀佛立像,高5公尺,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岩外有“一線天”、“雲台”、“連心石”、“泉窟觀瀑”、“泓一法師舍利塔”等景觀。

景觀概述

彌陀岩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1961年5月公布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積澱

過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岩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裡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進山門,聞得彌陀瀑布,空谷傳聲,只見飛瀑如練,從峭壁上凌空而下,捲起千堆雪,濺落萬斛珠。兩側崖壁,有“洗心”、“清如許”、“泉窟觀瀑”等歷代文化騷客的題刻,身臨其境,塵俗凡慮,一洗無存。
這裡巨石峭立,古木參天,近旁的“天侶呈瑞”,是兩株不同的樹種緊緊地抱在一起,一棵為重陽木、一棵是榕樹,樹根相盤,樹身相抱,樹丫纏繞,如膠如漆,歷經歷300多年,宛如一對忠貞不渝的戀人,引得許多年青人、老年人在此樹下合影留念。這裡還生長著一株200年前來自台灣的果樹——蓮霧,相傳是清靖海侯施琅將軍的部將從台灣帶回故鄉移植栽種的,至今仍生機勃勃,年年結果。許多探親旅遊的台灣同胞,見到此樹,倍感親切。

建築形式

彌陀岩的仿木石構石室,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室內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石室的建築特色和佛像服飾,為研究我國垂江以南元代建築和佛教石刻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石室右側的大元至正二十四年告功立石碑文記載:“平章三旦八御史貼木爾不花憲法使孫三寶僉事釋迦如捐財首倡化合眾緣易殿以石建台搭改堂宇再精琢佛相塗金……”。在此方193個漢字的元代石雕碑文中,出現了13個簡化漢字,這在元代碑刻中實為罕見。
彌陀岩

沿革

石室的右下方大平台,原有古剎“彌陀岩寺”,塌毀於“文革”期間。1997年市政府撥出專款,又蒙廣大信眾熱心捐助重建,1998年月11月竣工。大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殿內供奉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菩薩,為脫胎飾金佛像。

旅遊信息

彌陀岩石室的上方,沿“尋佛經”拾級而上,在陡峭的石壁下,有清乾隆年間福建陸路提督馬負書手書的“佛”字石刻,被譽之為"閩海第一佛";我國著名書畫家黃胄所書的“拜觀”二字摩崖石刻,更是熠熠生輝,蔚為壯觀。
石室前左側的崖壁旁,有一巨石聳立,榕樹攀生,古人鐫有“一嘯台”、“雲谷”等石刻,人立其上,大有飄然欲仙之感。極目遠眺,晉水逶邐,雙塔凌空,古城新姿,盡收眼底。
從彌陀岩沿步游道至蓮花池,可領略到池畔摩崖壁上唐林蘊的“泉山銘”石刻,過蓮花池可至依崖而築,玲瓏奇特的“峭壁亭”。出"峭壁亭",過鐵索橋,即可抵達碧霄岩。

彌陀岩詩

曾枕清泉漱石時,老僧還指壁間詩。
江山無改舊遊寺,十四年來鬢有絲。
(據《晉江縣誌》卷十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