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6

強-6

強-6(代號:Q-6),是中國研製的一種支援型戰鬥轟炸機(強擊機)。

該機是中國第一種可變後掠翼戰機,主要仿製對象為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米格-23,由中國南昌飛機製造廠(洪都航空集團公司前身)主持研製,總設計師為陸孝彭。但強-6飛機的研製於20世紀80年代終止。

雖然強-6最終僅存在於圖紙和人們的想像里,但其部分技術後來用於殲轟-7“飛豹”和殲-8改進型號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強-6
  • 英文名稱:Q-6
  • 前型/級:強-5
  • 國家:中國
  • 參仿原型:蘇聯米格-23
  • 研製單位:南昌飛機製造廠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研製歷程,技術特點,氣動布局,飛控系統,性能數據,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74年初,西沙海戰爆發。戰鬥中,中國海軍以2艘獵潛艇和2艘掃雷艇對抗南越海軍的3艘驅逐艦和1艘護衛艦,以小抗大以弱擊強,並取得了沉傷敵四艘艦艇的戰果。
西沙海戰示意圖西沙海戰示意圖
西沙海戰雖然以中國軍隊的全勝告終,但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由於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現有裝備性能上的限制,中國海軍在作戰中無法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如果在戰鬥中遭遇敵軍的全面空中打擊,後果將不堪構想!
在當時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的各型戰機中:殲-5殲-6殲-7等缺乏對地攻擊能力;作為攻擊機的強-5的航程又過短,載彈量也過少,無法適應 瞬息萬變的高強度現代作戰;而作為中型轟炸機的轟-5轟-6速度太慢,且缺乏足夠的自衛能力,無法滿足水面艦艇編隊的火力支援需要。
於是,深感缺乏一種先進的支援戰機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在西沙海戰結束後不久就分別向第三機械工業部(簡稱:三機部,即:航空工業部。)提出各自的新型戰機設計指標要求。要求航空部門研製一種新型的戰鬥轟炸機來滿足部隊的作戰需要。
由於以當時中國航空工業的實力,根本無法同時研製兩種分別裝備空海軍的新型支援戰鬥機,因此三機部決定採取“一機兩型”的辦法,根據軍方提 出的要求,確定了新型飛機的技術性能,並決定海、空軍使用同一種機型,裝備不同種類武器和機載設備來分別滿足海、空軍的需求。滿足空海軍不同的需要。
三機部對這種新型飛機非常重視,並很快於1976年6月召集所屬各部設計人員到北京,要求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出設計方案。根據三機部下達 的設計要求。瀋陽飛機製造廠和南昌飛機製造廠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其中,南昌飛機製造廠提出強-6設計方案,瀋陽飛機製造廠則提出了殲轟-8設計方案, 西安飛機製造廠則稍後提出了“飛豹”設計方案。

研製歷程

強-6,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一種支援型戰鬥轟炸機(強擊機),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種可變後掠翼戰機,主要仿製對象為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米格-23,由中國南昌飛機製造廠(洪都航空前身)主持研製,總設計師為陸孝彭,但此項目於20世紀80年代終止。
蘇聯米格-23變後掠翼戰鬥機蘇聯米格-23變後掠翼戰鬥機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強-6的研發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一批武器裝備從埃及換了一批米格-23MC,並對其可變後掠翼機構進行了研究,中國唯一具有強擊機製造經驗的南昌飛機製造廠(洪都航空),在強-5總設計師陸孝彭的堅持下,決定在米格-23MC的基礎上,發展一種單發單座超音速強擊機作為強-5和殲-6的共同後續機,並命名為強-6。強-6計畫選用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種可量產的渦扇發動機——渦扇-6(WS-6)。在具體的研製目標上看,該機最大武器載荷4500千克,作戰半徑900千米。設計性能優於米格-23。
強-6總設計師陸孝彭強-6總設計師陸孝彭
強-6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一種支援型戰鬥轟炸機(強擊機),主要仿製對象為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米格-23。雖然強-6最終僅存在於圖紙和人們的想像里,但其部分技術後來用於“飛豹”和殲-8改進型號上,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了。
中國唯一具有強擊機製造經驗的南昌飛機製造廠,在強-5總設計師陸孝彭(1995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堅持下,決定在米格-23MC的基礎上,發展一種單發單座超音速強擊機作為強-5和殲-6的共同後續機,並命名為強-6。

技術特點

氣動布局

強-6是在米格-23MC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當然同樣採用了懸臂式上單翼結構的可變後掠翼的布局,這種結構阻力小,穩定性好,適合于飛機的高速突防,並為對地攻擊武器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發射平台。
強-6的原型-米格-23MC可變後掠翼戰鬥機強-6的原型-米格-23MC可變後掠翼戰鬥機
雖然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中國就已經展開了對可變後掠翼技術的研究,並從獲得的F-111和米格-23上得到了直接的學習機會,但在強-6研發之前,我國的可變後掠翼技術還一直沒有達到真正裝機實用的水平。
為了克服這一攔路虎1980年,在陸孝彭的主持下,中國開展了一項大型部級科研課題----變後掠翼技術的預研任務。經過八年多的努力,這一研究課題在設計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一成果成功地解決了可變後掠翼技術的氣動布局(轉軸位置、翼型、動態回響等)、機翼結構最佳化(轉軸街頭、三維應力計算,多約束最佳化技術等)、驅動機構及飛機控制系統一系列難題,為強-6的研製奠定了基礎,填補了國內空白。
採用可變後掠翼技術的飛機的一個共同的缺點是機動性不好。由於空軍當時提出新型機要具有一定的對空作戰能力,於是該機改為採用機腹進氣,以適應飛機大仰角飛行時的進氣量問題。
從外形上看,強-6仿佛就是結合F-16和米格-23特點的“混血兒”。它的採用上單變後翼布局的主翼,還有垂尾和平尾類似於米格-23,進氣方式則採用了與F-16類似的機腹進氣方式。
在具體的性能指標上,該機最大武器載荷4500千克,作戰半徑900千米。除了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外,其空戰性能優於米格-23。

飛控系統

在強-6的研製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了中國航空工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強烈願望--除了採用可變後掠翼技術之外,另一種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興起的新技術--戰機電傳操縱系統也我國航空工業科研人員的攻關對象。
強-6強擊機方案3D模擬圖強-6強擊機方案3D模擬圖
中國科研人員首先向模擬式三餘度電傳操縱系統發起了衝擊。以從國外獲得的相關技術為基礎,我國科研人員採用反向編譯的方式,憑著驚人的毅力,解讀了國外該項技術的設計語言,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出了我國第一代戰機電傳操縱系統。
中國設計的第一套戰機模擬電傳操縱系統具有可靠性能好、自動化水平較高等特點。該電傳操縱系統主要由信號轉換裝置、飛行控制計算機、電纜和動作裝置組成。這種操縱系統能將飛行員發出的操縱信號,經過變換器變成電信號,再通過電纜直接傳輸到自主式舵機。該系統的優點是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易於安裝、改善了飛機操縱品質、提高了操縱系統的可靠性並減輕了飛行員的工作負擔。

性能數據

強-6強擊機參考數據:
研發單位
南昌飛機製造廠
氣動布局
後掠翼
發動機數量
雙發
飛行速度
亞音速[1]
動力裝置
WS-6渦扇發動機
結構形式
雙轉子加力式
最大軍用推力
71千牛,
最大加力推力
122千牛
推重比
5.93[6]
研製狀態
完成飛行前規定試車後,停止研製
產量
截至1983年,共生產10台試驗機[1]
最大武器載荷
4500千克,
作戰半徑
900千米

總體評價

強-6的研製,一方面渦扇-6發動機進展十分困難,類似推力的渦扇-10直到2010年後才成熟,另一方面變後掠翼嚴重超重,甚至不得不從埃及引進原裝米格-23供測繪仿製,而且電傳飛控系統的研製也很艱辛。
強-6計算機模擬圖強-6計算機模擬圖
強-6設計方案的載彈量和航程都高於強-5飛機,與國外的米格-27、“美洲虎”飛機相當,但由於選用的發動機遲遲達不到要求,變後掠翼技術帶來的一系列難題也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加之空軍判斷可變後掠翼布局並不是未來作戰飛機的技術發展主流,導致強-6飛機最終未能研製出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