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之路(《強軍之路》電影)

強軍之路(《強軍之路》電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強軍之路》是 顏品、田亞平導演的一部文獻紀錄片類電影,於中國大陸上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強軍之路
  • 導演: 顏品田亞平
  • 類型:文獻紀錄片
  • 攝 影:楊建輝 吳英傑
劇情簡介,製作背景,影片看點,導演闡述,獲獎情況,

劇情簡介

為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反映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輝煌成就,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了大型文獻紀錄片《強軍之路》。
影片以軍隊改革30年的成就為主要內容,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的軍事理論創新為發展脈絡,以讚頌新成就、履行新使命為主題,以鼓舞部隊士氣、振奮官兵精神為目的。
在內容上,影片用珍貴的影像史料、宏大的鏡頭畫面、樸實的文字解說,展現了人民軍隊30年改革發展的恢弘篇章。在創作上,影片追求思想精深、形式新穎、畫面精美、真實感人,經過創作人員的精心打磨,影片呈現出思想脈絡清晰,論述全面、準確,高屋建瓴,大氣磅礴的特色,充分發揮出了紀錄電影的優勢。
《強軍之路》採取政論與紀實相結合的手法,全景式記錄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下,人民解放軍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壯大的光輝歷程。展示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軍在編制體制、軍事訓練、思想政治建設、人才隊伍、武器裝備、後勤保障、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變化與建設成就。既有對戰略方針調整、重大改革舉措出台等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的描寫,也有對基層官兵生活、訓練細節的刻畫。影片運用大量珍貴原始影像史料,結合最新拍攝實景,令人在歷史與現實的交替中強烈感受中國軍隊邁向強軍之路的鏗鏘步伐。

製作背景

為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反映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輝煌成就,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了大型文獻紀錄片《強軍之路》。

影片看點

《強軍之路》採取政論與紀實相結合的手法,全景式記錄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下,人民解放軍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壯大的光輝歷程。展示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軍在編制體制、軍事訓練、思想政治建設、人才隊伍、武器裝備、後勤保障、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變化與建設成就。既有對戰略方針調整、重大改革舉措出台等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的描寫,也有對基層官兵生活、訓練細節的刻畫。影片運用大量珍貴原始影像史料,結合最新拍攝實景,令人在歷史與現實的交替中強烈感受中國軍隊邁向強軍之路的鏗鏘步伐。

導演闡述

記得在年初攝製組成立會上,關於影片的定位、內容與風格,導演是這樣闡釋的:影片將以軍隊改革30年的成就為主要內容,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的軍事理論創新為發展脈絡,以讚頌新成就、履行新使命為主題,以鼓舞部隊士氣、振奮官兵精神為目的。 在創作上追求思想精深、形式新穎、畫面精美、真實感人,力求突破傳統紀錄片的表現方法,全面展現我軍陸、海、空、二炮部隊現代化建設成果,為紀念改革開放30年推出一部精品力作。
如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一樣,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也是人民軍隊建設在改革中闊步前進,取得輝煌成就的30年,從人員素質的大幅提高到武器裝備的長足發展,從編制體制的精幹高效到政策制度的調整完善,30間,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水平穩步提高,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能力不斷增強。關於這一切,我是有著切身的感受的,由於工作的原因,這些年我去過許多部隊,從邊海防一線到雪域高原的哨所,也見證了30年間我軍的發展變化:邊海防一線,昔日的木製、鐵塔式哨樓被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哨樓所代替;遠程醫療會診系統把全軍眾多醫院連在了一起;即使在青藏高原,先進的取暖設備也能使海拔三四千米的營房在冬季保持20攝氏度的室溫,官兵們不再靠燒牛糞取暖;邊遠艱苦地區的連隊和哨所官兵看上了電視,用上了電話;越來越多的連隊吃上了營養豐富的自助餐;部隊的營房從地窩子、土坯房,到乾打壘、簡易房,再到如今的現代營房;部隊的武器裝備也不斷更新換代。
然而在創作之初,雖然手頭有著豐富的線索,卻一下不知從何說起,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與打磨,導演逐漸找到了決定這部影片的關鍵所在。作為一部回眸30年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的不平凡發展歷程的紀錄片,最重要的是總結內在規律,挖掘思想內涵,進一步提高官兵的思想認識,對部隊今後的發展產生一定的指導作用,而不是片面強調個體的感慨與追憶。
回眸30年間中國軍隊的發展變化的歷史,首先映入眼帘的應該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不斷創新,是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運籌帷幄和堅強領導。
1985年6月,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鄧小平向世界宣布:中國裁剪軍隊員額一百萬。
鄧小平同志深刻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實現了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科學闡釋和解決了有關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創立了鄧小平軍隊建設思想。開啟了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新的航向,中國軍隊走上了“精兵、合成、高效”的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同志洞察世界風雲變幻,圍繞“打得贏、不變質”兩個歷史性課題,確立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提出“五句話”總要求,做出了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實施科技強軍等一系列重大決策,形成了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引下,人民軍隊勇敢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走上了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新世紀新階段,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新軍事變革在全球範圍內蓬勃發展,人民軍隊迎來了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胡錦濤同志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明確提出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強調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大力加強軍隊思想政治建設,積極推進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等一系列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化了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規律的認識。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國防實力和軍隊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不斷提升,走上了中國特色的富國強軍之路。
回眸30年間我軍的發展變化的歷史,還應該銘記的是三軍將士始終保持和發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從百萬大軍服從國家需要含淚脫下軍裝,到一大批老紅軍、老八路為年輕幹部幹部讓路,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從人民軍隊參加支援國家建設,到搶險救災一線軍人綠色的身影,人們子弟兵在沒有硝煙的特殊戰場上譜寫出了一曲曲人民軍隊忠於、人民軍隊愛人民的壯麗凱歌!
作為一部全面展現軍隊改革30年成就的紀錄片,還有一點也是要準確把握的,就是要影片中各部分內容的平衡問題。軍隊改革30年,涉及到軍隊建設方方面面的內容,從建軍思想到精兵之路,從人才隊伍建設到軍事訓練,從思想政治工作到後勤保障,從武器裝備發展到軍事外交,如何使各部分內容在影片中都有清晰展示,同時又渾然一體是我們在具體操作層面遇到的最大難題。
一個民族,總是在不斷演進的歷史過程中實現著自己的發展;一支軍隊,總是在血脈延續的歷史傳承中肩負起時代的使命。作為軍隊電影人,我們的責任就是用畫面做筆墨抒寫出30年間軍隊的發展變化,用鏡頭記錄30年的輝煌成就,作為全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活動重大項目之一,我們要用珍貴的影像史料、宏大的鏡頭畫面、樸實的文字解說,謳歌當代軍人牢記使命、勇擔重任的時代風貌,成為展示我國改革開放30年富國強兵之路,展現人民軍隊30年改革發展的恢弘篇章。

獲獎情況

第1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9)
  • 優秀紀錄片獎(提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