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馬泊

張馬泊

張馬泊的舊址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鎮,與陳家張馬村相鄰,是白泉泉群泉水的匯集處。

基本介紹

形成,昔時勝景,今日蒼涼,

形成

過去,花泉等白泉泉群諸泉的水勢很大,泉水與雙龍橋西邊的釗家泉、柳岡泉、耿家泉等泉的泉水相匯,在附近匯成一湖,因附近有姓張氏、馬氏的兩個村莊,故取名“張馬泊”。

昔時勝景

在建國以前,當時的張馬泊水面寬廣,魚蝦成群,是一個魚米之鄉。據清朝康熙年間的《濟南府志》記載,張馬泊“泉源數泓,廣數畝,下灌稻田數十頃。一方水利所關,流經耙道河,東北入沙河,後入大清河。”,其水源是當時大清河的重要來水。
張馬泊旁邊的雙龍橋曾為通往遙牆的交通要道,橋頭置有碑亭,並有茶攤、瓜果攤等。因環境優美,行人多在此品茗歇息。張馬泊也曾是濟南名士、明朝詩人邊貢讀書的地方。

今日蒼涼

隨著公路的開通,湖旁的雙龍橋畔業已無往日的繁華,碑亭業已毀圮不存。據倒臥於雙龍橋旁的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重修雙龍橋碑記》載,當時花泉已融於藕池中。
由於工業用水不斷增加,地下水長期超采,再加上附近張馬屯鐵礦的開掘影響了地下水流向,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起,白泉泉群的涌勢日漸衰退,但在1970年以前,尚可見池底湧泉。1970年左右,白泉泉群徹底斷流。張馬泊由於失去了水源,也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逐漸消失,張馬泊的舊址也被改為了稻田和菜地。1993年在橋東闢建漁塘,張馬泊的重要水源之一花泉遂沒於塘內。如今的每年雨季,張馬泊附近的釗家泉、柳岡泉、耿家泉等無池小泉仍時有出露,積水成窪。旱季復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