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難先紀念館

張難先紀念館

張難先紀念館位於湖北省仙桃張溝鎮先鋒村,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收集、陳列了辛亥革命元勛、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難先先生不同歷史時期的珍貴照片、史料、遺物、遺著、書畫手跡,展出了毛澤東、郭沫若、章士釗、梅蘭芳與張難先的合影,以及劉少奇、朱德、董必武、李先念與張難先的往來書信,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張難先紀念館的建立,標誌著仙桃市又增加了一個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和廉潔從政教育的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難先紀念館
  • 地理位置:湖北省仙桃市張溝鎮
  • 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
張難先簡介,報導,地圖信息,

張難先簡介

張難先(1873-1968),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人。民主革命家、愛國進步人士,譜名輝澧,號義痴,字難先。張難先生於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卒於1968年。他歷經清末,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20年;他反清、反袁、反蔣而擁共,走過漫漫94年人生路。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及常務委員會委員。1968年9月11日在北京病逝。張難先作為一位愛國民主人士,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尊重與重用。2009年被選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荊楚英雄模範人物”。
張難先張難先

報導

提起張溝鎮先鋒村,人們首先想到,這裡是“中國養鱔第一村”。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是張難先的故鄉。
7月9日,記者來到先鋒村,參觀新建的張難先紀念館。
張難先何許人?有專家用“三個子”簡明生動地概括了張難先的一生:其一,剪辮子——剪封建禮教之辮子,剪封建制度之辮子,剪封建政權之辮子;其二,脫袍子——脫舊世之俗袍,脫權貴之官袍,脫貪腐之
羅袍;其三,升旗子——升馬列主義之旗,升毛澤東思想之旗,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旗。
走進張難先紀念館,一座兩層的仿古建築矗立在眼前。大門兩邊刻著一副對聯——“難歷滄桑,義痴氣節垂高范;先憂家國,賢達德才啟後人”,對他一生的高貴品格和偉大功勳給予評說。
張難先紀念館張難先紀念館
進入大廳,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解放前張難先的舊照和工作照。伴隨著講解員的解說一一瀏覽,我們仿佛觸摸到這位首義先驅的人生經歷——30歲的張難先告別鄉親,赴武昌與革命志士共謀反清救國,他提出類似“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革命思想,開展宣傳發動工作,成為武昌起義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民國政權建立後,他反對軍閥,踐行“三民主義”,多地為官,深受民眾擁戴;抗日戰爭時,他痛斥蔣介石不抵抗政策,主張國共合作、一致對外;解放戰爭時,他拒不擔任蔣介石的國策顧問,與白崇禧作毫不妥協的鬥爭,竭力維護武漢市社會安定和市政設施,為武漢和平解放立下汗馬功勞……
拾級而上,二樓展出的是解放後張難先參加一些重要活動、與名人合影、跟一些偉人們書信往來的資料。此時的張難先已年過古稀,但仍舊積極參加新中國的建設,建言獻策。他指揮修建了荊江分洪工程,親自籌建屈原紀念館,發掘祖國的傳統文化,曾擔任了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常委。
紀念館雖小,圖片資料卻極全。讓人驚奇的是,它不由政府投資修建,而是張氏族人自發籌建。籌建者張澤新介紹,紀念館面積近200平方米,收錄了68幅珍貴照片,十多封書信,字畫60餘幅。
張澤新是一名公職人員,利用業餘時間,耗費6年完成了《一代人傑張難先》一書。“在當前利益至上的環境下,挖掘張難先志存高遠、心憂天下、廉潔正直的精神實在太重要了!”在著書過程中,張澤新萌發了籌建紀念館的想法,但想要獲得政府資金,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並不退卻,“無論怎樣,我先建館,讓人們了解張難先,認識到紀念館的意義”。
張澤新說,籌建的過程並不簡單,甚至可以說辛酸。圖片要查閱大量網路資料搜尋、通過私人渠道到新華社、人民日報蒐集;字畫、書信要挨家挨戶上門索求;建館資金要各方“化緣”……更難的是周圍人的不理解,有人說張澤新吃虧不討好,是瘋子;有人甚至懷疑他是為了藉此牟利,他仍舊一路掙扎著前行。
讓張澤新欣慰的是,紀念館的建設得到了先鋒村人的大力支持。先鋒村村委會徵求民眾意見,改建原張氏祠堂,成為如今的張難先紀念館,還培訓村會計擔任講解員。村黨支部書記陳江啟說,村里還專門召開了黨員代表大會,共同捐資修建張難先銅像。
“先鋒村出了個張難先,是先鋒村人的驕傲。現在社會經濟發展了,人們的思想卻在滑坡,將張難先的精神傳承下去,使我們的下一代受到教育,是我們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陳江啟說。
如今,紀念館已接待了上千人的參觀。張溝鎮委、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將張難先紀念館建成全鎮乃至全市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潔從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地圖信息

地址:湖北省仙桃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