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谷英鎮

張谷英鎮

張谷英鎮原為渭洞鄉。鎮域民國時期為大峰鄉。建國初隸12區渭洞鄉,1956年撤區並鄉為大峰鄉,1958年建為渭洞公社,1961年縮小為渭洞、芭蕉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與芭蕉鄉合併為建制鎮,以境內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張谷英古民居建築群,因而改名張谷英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谷英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南省岳陽市岳陽縣
  • 下轄地區:張谷英
  • 政府駐地:張谷英
  • 電話區號:0730
  • 面積:225.69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47478人(2017年) 
  • 著名景點:張谷英
  • 火車站:岳陽站
  • 車牌代碼:湘F
簡介,詳細介紹,社會發展,下轄村,人口數據,關係網,地圖信息,

簡介

該鎮域北靠饒村鄉、公田鎮,東鄰月田鎮,西接步仙鄉,南抵汨羅市、平江縣境。集雨面積129?6平方公里,主要產業為水稻種植、竹木加工、生豬養殖、旅遊等。全鎮有近10萬畝楠竹,為湘北楠竹基地,蓄積楠竹近千萬根。全鎮9300餘勞力中,從事楠竹生產、加工、銷售的占三分之一。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9838萬元,各類稅收170萬元,財政收入230萬元。 張谷英鎮位於岳陽縣東南部,岳、平兩縣交界處,距107國道38公里,京珠高速公路35公里,離市區71公里。2015年11月30日湖南省民政廳辦公室印發《湖南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岳陽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的批覆》(湘民行發〔2015〕108號),同意張谷英鎮、饒村鄉成建制合併設立張谷英鎮,新設立的張谷英鎮轄1個社區居委會、47個建制村,總面積177.36平方千米,總人口4.62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張谷英(原張谷英鎮人民政府駐地),山林面積16.4萬畝,其中成片楠竹林10.5萬畝,素有“湘北十萬畝楠竹基地”之稱。2006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055 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產值3980萬元,第二產業完成產值13100萬元,第三產業完成產值3470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800餘元。
截至2017年,該鎮(鄉)行政面積225.6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7478人。
境內張谷英村擁有占地5萬平方米,具有600年歷史的古建築群,體現了明清民居文化豐富蘊涵,是研究明清民俗文化和古代建築藝術的活化石,有“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之譽。2001年被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評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2006年接待中外遊客23萬餘人次,門票收入300餘萬元,帶動運輸、餐飲、住宿等第三業的發展,2006年旅遊業年收入達1600萬元。隨著長沙金榮集團總投資5億元的張谷英景區開發項目的進展以及芭蕉湖建設,山水游、自然景觀、休閒度假、避暑成為新的旅遊開發亮點,旅遊業將形成綜合態勢和產業規模。
張谷英鎮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公路網路健全,醫療衛生教育設施齊備,電力、通訊網路發達,集鎮功能完善。民風純樸的張谷英鎮已形成邊貿型、旅遊型、環保型中心鎮,是湖南省環境優美鄉鎮,岳陽市重點中心鎮。

詳細介紹

該鎮人民政府駐渭洞。明、清時期即已形成集鎮。建國後,區、鄉、社、鎮機關駐此,促進了鎮區的快速發展。現鎮區有鄉鎮企業8家,私營業主23家,個體經營戶750多家,生產經營行業涉及農業、工業、建築、交通運輸、旅遊、服務等行業,從業人員逾千人。張谷英礦泉水廠生產的“天下第一村”礦泉水遠銷長沙等地。城(山舟)芭(蕉)公路經過鎮區,擁有各類車輛200多台,每台年收入2萬元左右。建有自來水廠1個,電話交換機容量2000多門;建有移動及聯通電信塔各一座;設有中、國小各1所,醫院1所、有線電視台、廣播站各1個,文化活動室2個。2000年,鎮建成區面積近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50人;產生於鎮區的國內生產總值2600多萬元,各類稅收50多萬元,財政收入70萬元。
鎮區西北角有民居古建築群張谷英大屋,號稱“江南第一屋場”。據《張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元末人張谷英放棄指揮使軍職不做,從祖籍江西遷來此地。同來者另有劉萬輔、李千金2人。3人踏勘出“祿位高升”、“四季發財”、“人丁興旺”三塊風水寶地。劉、李挑選了前兩塊寶地,張谷英卻選擇後者興造住宅。“人丁興旺”寶地位於石橋沖、龍形山一帶。張谷英首建祖屋於石橋沖,明萬曆元年(1573)張谷英八世孫張思男於龍形山前新建西頭門和當大門;十世孫張拱凡、張良甫於清末民初增建東頭岸、鋪門口、石大門;十六世孫張雲浦、張力心於清中葉續建王家塅、上新屋。至此,張谷英村建築群基本形成,總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歷經數百年滄桑,至今仍保有房屋1700多間,天井206個,巷道60多條,總面積4萬多平方米,共居住600多戶、2600多人。張谷英大屋具有明、清時期古莊園建築特色。從外觀上看,每棟建築門庭嚴謹,高牆聳立;從空中鳥瞰,屋宇綿亘,檐廊銜接,由東南向西北,綿延鋪陳,達2華里,渾然一體,蔚為壯觀。既是研究古民居建築的可貴資料,也對研究古代農村的民情風俗、道德觀念具有很高價值。同濟大學古建築專家王紹周,國家建設部副部長鄭孝燮,美國國際佛光藝術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美籍華人、著名畫家李自健等考察張谷英大屋後,從建築學、民俗學的角度給予了高度評價。1991年上海八達影視公司拍攝了《岳陽樓外樓,洞庭天外天》專題片,隨後,海內外80多家電視台、100多家報紙紛紛報導了張谷英大屋的古樸瑰奇風貌,產生了巨大影響,來此參觀、考察、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
該鎮特色農產品:稻穀。

社會發展

五年來,我們在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鎮人大的監督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實施“旅遊興鎮,竹業富鎮”的發展戰略,團結帶領全鎮人民,銳意進取,奮力拚搏,基本實現了“十一五”計畫的既定工作目標。
(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2010年,全鎮預計國內生產總值實現4.27億元,比上年增長2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9271萬元,第二產業完成25718萬元,第三產業完成7711萬元,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000萬元,完成國地稅上繳425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7032元,比上年增長13 % 。
緊緊圍繞15萬畝楠竹基地建設這一“環庫區”開發重點和目標,五年來,我們把楠竹產業發展作為全鎮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加強楠竹基地建設。通過楠竹修山、擴邊、新造,基本達到年新增楠竹基地面積10000畝;通過現有10.5萬畝楠竹基地連片建設,新增連片面積達5萬畝以上,進一步擴大了基地規模;通過積極推廣楠竹基地管理模式,加大楠竹科技撫育和低改、品改力度,基地低改、品改率達到40%以上,進一步提高基地質量和效益。同時,加強基地蟲災、火災預防管理,五年來,鎮財政累計投入管理經費120 萬元,使蟲災防治達100%,基本杜絕了基地火災。另一方面,加大楠竹資源開發力度。大力支持芭蕉扇業入園搬遷,加大芭蕉扇業和叢林竹業新產品、新工藝開發和品牌建設力度,實現年產值9500萬元。啟動叢林竹業二期工程建設,使年生產能力翻一番,達到4000萬元。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擴大大橋、新改等分廠生產規模。加大竹製品專業村建設,全年可望實現楠竹總產值1.8億。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糧食產量保持穩中有升。種養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黑山羊養殖年出欄5000頭,生豬出欄達1.8萬頭。大力實施“陽光工程”,累計轉移培訓輸出農村勞動力260人次,創勞務經濟收入 500萬元,勞務經濟成為新型產業經濟。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穩步實旅遊興鎮戰略,加大張谷英開發,努力做強旅遊產業。
2001年7月張谷英古建築群問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評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09年被國家生態協會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接待了包括張震將軍、泰國公主詩琳通等一大批中外貴賓,旅遊業年收入3000多萬元。2008年6月成功引進有旅遊業經營實力和經驗的中坤公司,整體開發張谷英景區,總簽約投資額4個億。充分發揮張谷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全國生態文化村”三大“國字號”品牌效應,抓住中坤公司整體開發的契機,按照2008年下半年編制的《張谷英旅遊開發規劃》,協調中坤集團加大對張谷英旅遊景點建設和開發。已完成引景公路和旅遊產品一條街及200個車位的大型停車場建設,基本完成控建區內部分新樓房的改造和拆遷,完善張谷英新村的各項基礎設施,年內完成上新屋居民置換搬遷。加強文物保護,全力做好古建築群入“籠”保護工作。同時加強了景區管理,規範旅遊秩序,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大張谷英旅遊資源整合和宣傳力度,開發上新屋等系列景點和大屋生活體驗等系列旅遊項目,開發張谷英土菜等特色產品,進一步提升景點品位,拓展旅遊市場,全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上,實現門票收入400萬元,旅遊總收入3000萬元。
(二)各項改革穩步推進,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寬
農村綜合配套改革深入推進,各項惠農政策全面落實。順利完成糧食直補、水稻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油菜種植補貼、家電下鄉補貼和退耕還林等工作,為農民兌現各種補貼資金621萬元。紮實推進農村土地二輪延包,進一步穩定了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妥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深化鄉鎮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了政府機關幹部、財政幹部競爭上崗和事業單位轉制工作。
財稅收入穩中有增。一是培植重點財源。我們積極為芭蕉扇廠、叢林竹業等企業最佳化發展環境,為企業贏得了雙贏格局。今年,芭蕉扇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新擴建一心分公司,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2000 萬元,叢林竹業年銷售收入達 800 萬元,年完成稅收20 萬元。由於有兩大重點財源的支撐,去年我鎮人均純收入達到6223元,同比增長12.9%。二是強化財稅征管。一方面加強了稅收征管,特別是對重點企業、重點行業、重點單位加大了依法治稅力度,杜絕了“跑、冒、滴、漏”等不良現象的發生,做到了稅負基本平衡,稅收均衡入庫,2010年我鎮共完成財稅415萬,其中國稅235萬,地稅180萬,財稅10萬,比上年增長了15萬元。另一方面,我們千方百計從各級引進專項資金,並加強了財政資金管理,嚴格了機關財務管理制度, 在確保財政運行平穩的基礎上實現財政收入穩步增長。五年來,我們堅持以謀全局、抓大事為著力點,積極爭取上級黨委、政府對我鎮的扶持。
(三)基礎設施全面完善,鄉鎮面貌大為改觀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實施飲水解困和安全飲水工程,解決近1 萬人的飲水困難。實施“戶戶通電”工程,解決偏遠農戶的用電難問題;向移動公司爭取移動通訊基站的建設,使全鎮通訊訊號的覆蓋面達到了98%以上,極大改善了通訊條件;實施鄉村公路硬化和村組公路延伸工程,全鎮共拓寬改造村組公路30公里,新修進山公路48公里,山村通路率達80%;我們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安置工作,通過鎮勞動站2010年共輸送800餘人就業。
二是集鎮面貌改觀。以建設標準化街道和解決髒亂差為重點,開展了環境衛生和交通秩序整治活動,完成了集鎮污水處理工程,爭取了農村生態環境整治項目經費180萬元,鎮財政又投入100萬元加強集鎮基礎設施建設,集鎮形象有所改善。
(四)各項事業和諧發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廣泛開展救助貧困學生活動,教育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加強醫療衛生工作,衛生院硬體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廣大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加快發展文化體育事業,高度重視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人口持續保持低生育水平,計畫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全面落實,村婦女主任納入村定員幹部。“四五”普法工作順利通過縣級驗收。社會保障逐步完善。穩步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到100%;實施“陽光行動”,大幅提高農村救助對象比例,全鎮農村低保人口達781人,審核確定優撫對象1200 名,城鎮低保救助對象30名。已投資35萬元完成了第一敬老院改擴建工程,集中供養五保老人55 名;今年投資50萬元新建第二個敬老院,集中供養五保老人50名,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一步加強,保障了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社會秩序保持穩定。完善了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妥善解決了一批長期困擾全鄉發展穩定的歷史遺留問題。大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廣泛開展平安單位、平安機關、平安校園和平安村創建活動。加強了對礦山、建築等行業的安全生產監管,安全生產形勢穩定。認真開展《信訪條例》宣傳貫徹活動,規範了信訪秩序。
(五)執政能力不斷增強,施政水平明顯提高
圍繞加強自身建設,紮實開展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認真查找和整改政府自身建設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努力改進政府工作,提高了執政水平。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加強幹部隊伍的思想作風建設,促進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提高,確保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完善重大問題、重大事項集體決策機制,行政決策效率和質量進一步提高。建立完善了績效考核制度,有效促進了政府工作落實。認真執行人大的決議決定,主動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四年累計辦理人大代表意見和建議30件,人大代表建議、議案辦復率達到100%。有效推動了政府工作。政府各部門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工作作風明顯轉變,履責意識明顯增強,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回顧過來五年的工作,我們深深體會到,我們所遇到的困難比預想的要多,我們面臨的壓力比預想的要大,我們工作的成效比預想的要好。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發展不夠快仍是我鎮的最大實際,加快發展是我們面臨的緊迫任務。我們的工作仍然存在著一定差距和不足,表現在:基礎設施條件差,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民收入增長較慢;經濟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這些問題都必須在我們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十二五”規劃綱要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和諧社會為目的,堅持以快速、穩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為根本出發點,著力最佳化旅遊產業,圍繞建設經濟強鎮這一中心,進一步解放思想。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全面發展。繼續深化改革,立足實際、突出特色,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緊緊依託資源優勢,堅持以保護和開發並舉,突出發展旅遊業、竹產品開發、礦產業三大優勢產業,努力實現資源深度轉換,鞏固一產、壯大二產、發展三產和非公有制經濟,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富民強鎮步伐,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發展開放型經濟,多渠道擴大就業,加快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轉方式、調結構、抓改革、惠民生”的方針,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黨的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推動我鎮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二、發展原則
圍繞一個目標:經濟快速增長、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財政不斷增收、生活不斷提高、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全面實現小康。
貫穿一條主線:面向市場、加快開發、擴充總量、活化存量、最佳化結構,鎮村一體多元結合,競相發展;穩農、富工、活貿。堅持一個戰略:旅遊興鎮、竹業富鎮。
三、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目標
2015年,全鎮經濟總量擴充到預期水平,實現經濟穩步增長,運行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財政狀況基本好轉,人民生活較富裕,成為全縣強鎮。到2015年,全鎮經濟總量擴充到理想水平,實現經濟快速、健康增長,運行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財政狀況穩步推進,人民生活富裕,鎮域經濟綜合實力增強,進入全省百強鄉鎮之列。
主要指標:
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72000萬元,其中:一產增加值3959萬元,二產增加值20642萬元,三產增加值4699萬元,其中:一產從業人員2萬人,二產從業人員1.1萬人,三產從業人員0.1萬人;鎮級財政收入達到1976萬元,農村人均收入1300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6萬元;農業總產值872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0530萬元。
四、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林特開發型生態效益農業,加速農業產業化和集約化進程。
我鎮地處高寒山區,耕地少,無霜期短等區域特點和豐富的森林資源決定了我們發展農村各業的取向是:依靠科技進步,突出區域特色,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化和集約化進程,靠“特”增收,靠“優”增效。“十二五”期間,要在穩定農業生產的同時,著力最佳化發展養殖和林地經濟。重點抓好楠竹低改擴邊高產工作,加快生態林和楠竹新造工作,芭蕉洞和柘港洞沿線村建成以黑山羊和肥牛養殖為主的養殖基地,發展養殖黑山羊8000頭;育肥牛4000頭。2015年,全鎮生態農業主體開發區要達到20處,總面積2000公頃,增加收入6000萬元。
(二)加快產業戰略調整,實現興工目標
以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為動力,進一步擴大經濟總量,促進固定資產投資多元化,解決更多的就業機會,充實稅源,推動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一是繼續完善有利於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加大宣傳力度,採取多種形式和途徑宣傳張谷英鎮,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各方投資者到張谷英投資建廠,力爭引資額每年遞增20%。到2015年使我鎮的礦泉水、物流、竹工藝品、土特產資源得到更好的開發、利用,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是加強竹工藝品產業企業發展,以本地資源優勢為依託,做大做強林業生產龍頭企業,逐步完成竹木加工業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轉變,重點是扶持芭蕉扇業和叢林竹業。在整個十二五建設土地規劃中,為這兩大企業劃出80畝地的發展空間。三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本著發展上指導,政策上扶持,服務上到位的原則,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由傳統的小作坊、小門店、小攤位向種植業、加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等方向發展, “十二五”期間,在現有基礎上,再發展年利稅超過五萬元的民營大戶10戶,年利稅超過50萬元的私營大戶2戶。
(三)突出發展生態旅遊重點,打造旅遊重鎮
“十二五”期間,要以大開放的新理念,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完善功能,提高生態品位,打造旅遊產業新格局。張谷英的旅遊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初具一定規模,擁有一定優勢,關健問題是仍然要以大開放的理念發展旅遊。在產業發展上總體上把握三點:
一是抓科學規劃與保護。制訂張谷英鎮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做到山中顯村、村中繞水、屋中露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目標定位為一帶三區,民俗文化展示帶、民居藝術展覽區、旅遊生活功能區、山林休閒娛樂區,繼續推進5A級景區戰略。張谷英文物保護首在按照規劃做好控建控拆工作,前幾年,我們多方籌資120萬元聘請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完成了張谷英古建築群控制性詳細規劃,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今年中坤進來後重點強調必須執行文保規劃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而且把保護規劃與張谷英門票分成聯繫起來,協定中明確規定凡在核心區域違章建築房屋每處扣除甲方總分成款2%,凡在緩衝區域內違章建築房屋每處扣除甲方總分成款1%,協定自簽訂之日起就得到了很好執行,以下幾點我們認為還務必繼續堅持:1、對於違章建築,建立民眾舉報制度,政府強拆,提高民眾共識,爭取民眾支持。2、加大村為主管理力度,提高村幹部的認識和帶頭作用,新任村支部書記張文剛在競選演說中強調拆除違章建築從他自己做起。3、與中坤集團重新規劃居民新村事誼得到重視。4、強制拆除戶雖然個人有意見,但文保是我們的職責,必須做好,控建的決心不能動搖。
二是抓開發。要積極融資加快張谷英景區提質擴容、基礎設施建設,儘快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將吃、住、游、購、行、娛融於一體,加大旅遊商品的深層次開發,直至形成較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從而寓保護於開發之中,寓開發於特色人文現象之中,使張谷英旅遊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保護和開發。當前,首先是要提勢擴容,搞好張谷英古建築群旅遊資源的培植擴大工作。對於張谷英旅遊資源培植方面,我們認為要做到:1、保護好張谷英村周邊環境,加強植被保護與人工種植,控制耕種,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顯山露水,做到人在山中走,似在畫中游。2、做好張谷英旅遊資源擴容,整合特質資源,主要是做好柘港洞山地車及徒步旅行,桂峰山寺廟自駕車游、芭蕉竹海、湘北特委舊址紅色旅遊等項目開發。中坤竹海戶外營地主要為師堂、泉水、楊和等村的大片竹海,主要投資內容為竹林相關配套的設施,包括竹林步道、竹林驛站、竹林旅舍以及湘竹野等竹文化主題項目。其次是提神鼓勁,樹立張谷英旅遊開發的必勝信心。1完善旅遊景點村規民約,重點是創建利益共享機制。要有相應的獎勵、控制、處置機制及措施,對克服困難和不便、支持旅遊的要有獎勵和補償,對破壞文物和旅遊的要堅決控制和處置。2、加強古村落居民文物保護、旅遊商業經營、文明衛生、民俗風情等培訓。3、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在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中探索股份制和決議制等機制,逐步解決服務體系不健全、文明經營意識淡薄等問題。具體到目前,幾個基本問題要徹底轉變:一、要講國語,不準講傷害遊客的話;二、要做旅遊事,展示張谷英文化底蘊,吸引遊客,主要做到:保持景區環境衛生,不亂扔垃圾,亂堆柴火;規範土特產擺放,統一地方,統一標準;控制土菜館經營地址、收費標準等。、要嚴厲處置破壞旅遊的人和事,特別是為爭客引起的傷害遊客的事,關門、潑糞、掃灰、阻擋、拍照收費等。四、要確保張谷英集鎮交通舒暢,文明衛生。五、大力培養旅遊人才,這次中坤就把其它景區的優秀管理人才帶到這裡來指導本地管理人員,將導遊全部聘用並加以培訓,效果很好。最後是提升品位,擴大張谷英旅遊接待能力。一是協助中坤徵用土地,新建五星級接待設施, 50蹲位以上廁所、配套衛生院等5A級景區必備硬體。二是重新設定張谷英旅遊線路:主游路居民房屋產權置換;圍繞中軸線拆除房屋,突出渭溪河,增加渭溪河水源和有色魚飼養;搬遷碾米房和油榨機,考慮有可能重建張氏宗祠。三是增加張谷英旅遊參與項目:竹木工藝品、土雞養殖、竹扇加工、豆製品加工展示、土布紡織、印染、成衣等展示。三是抓市場。要積極融合開發“湖湘民俗文化”“民居建築藝術”魅力。旅遊經濟是一種文化經濟,文化底蘊很重要,像張谷英村如果單單跑幾個堂屋、天井,買幾塊豆腐,這個旅遊就沒有生命力,就不可能有後勁、有人氣,因此,儘早盡心邀請名家研討和策劃,挖掘文化內涵;其次豐富載體,通過“民居建築博覽館”“ 竹製工藝、民族服裝、土菜古玩、書歌戲畫一條街”的形式展現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吸引遊客;要積極融入做大岳陽市精品旅遊線路民俗文化游。要把張谷英旅遊開發融入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大旅遊格局中進行規劃,打造精品線路,要建立健全各式各樣的促銷網路,包括媒體專題節目、報導,筆會、採風、旅遊促銷、大型文娛活動,與多家旅行社簽訂長年合作契約等等。同時,要加大投入,對已編制的規劃逐步實施,儘快形成自己的主題文化和主體景觀,寓特色於整體性大眾化之中,寓景觀於文化性娛樂化之中。
按照協定,中坤保證在合作協定生效後三年內將張谷英的保護提升到滿意的水平,年門票收入提高到1000萬元以上,年遊客量達到30萬人次以上。我們將搞好各項服務工作,力促其儘快投資,確保年度招商引資任務全面完成,3年內年固定資產投資突破6000萬元,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個億及以上水平。我們的主要思路是通過做大做強張谷英旅遊,初步形成吃、住、行、娛、購、游各方面優質品牌產品,比如我們的古村山泉水、農民超市等,從而探索一條集商務服務、物流、食品生產、旅遊產品開發等新型工業生產的新路子。
(四)加快小城鎮城市化建設步伐
本著“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獨具特色,嚴格管理”的原則,繼續搞好集鎮改造和城鎮公用設施建設。鞏固和完善城鄉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提高公用設施的整體功能和水平。在“十二五”期間,一是做好集鎮及周邊萬人安全飲水項目;完成集鎮綠化美化工程;完成集鎮垃圾處理工程;完成路燈、污水建設;二是鎮政府辦公樓及綜合站所建設,到2015年完成衛生院住院樓、農業綜合站所、計生服務所、林業站、勞動站、水電站、城建辦、畜牧站、安監站、文化站、司法所、武裝部等綜合站所建設,提升辦公和服務條件。
(五)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
全面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使全鄉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根本改變,為新農村建設夯實基礎。
1、交通建設
到2015年,完成完成全鎮”村村通”道路建設工程,實現全鎮道路硬化率達到100%;新建一個三級汽車站;抓好全鎮50座改橋建設。
2、農田水利建設
以農村飲水、田間灌慨、溝河整治為重點,加大水利項目建設力度。搞好天龍、泉水等16個村農田整改;繼續加強桐木、鳳形等小一、小二型水庫及骨幹山塘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河道堤防整治和抗旱水源工程。完成全鎮農田灌溉渠道的新修、清污和護徹。
3、電力建設
“十二.五”期間完成全鄉16個村的農網改造。
4、污染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
努力向上爭取項目,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建立完善生活垃圾箱、生活垃圾簡易填埋場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抓好生活用水改造工程和污水廢水治理工作。
(六)加強公共事業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1、完善數位電視公共設施建設
大力發展數位電視事業,逐步實現數位電視“村村通”;大力發展通訊網路建設,村村實現寬頻上網。
2、全力推進文化教育體育事業
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加強農村學校、文體設施、托幼、敬老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重點搞好教育布局調整,努力完成好鎮中學校科教樓、學生宿舍、門頭建設,中心國小學生宿舍、寺灣國小學生食堂、泉水教學點禮堂、廚房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教育體育事業,繁榮農村文化,豐富農民文化體育活動,到2015年,全鎮70%以上村有文化活動場所。在全鄉範圍內開展以健身為主的各類農民健身活動,建設露天舞廳、農家書屋、進一步豐富農民文化教育體育活動,達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3、大力發展醫療與衛生保健事業
完成鎮衛生院住院部及職工宿舍的重建;力爭做到在2015年全鎮有50%以上的村完成村級衛生室的建設;加強農村基層衛生隊伍建設,提高農村衛生人員專業知識和醫療水平,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控制傳染病;鞏固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積極推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建立健全農村公開衛生體系。
4、鞏固和發展人口與計畫生育事業
加強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採取綜合措施,把農村計畫生育工作與農村的發展和穩定結合起來。加強優生優育宣傳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不斷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計畫生育工作機制,促進計畫生育整體水平提高,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使全鎮流動人口管理到位率達到100%,綜合措施落實達到95%以上,社會撫養費徵收到位率95%以上,獨生子女保健費兌現率達到100%,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準確率達到100%,補助資金到位率100%。
5、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提高人民民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一是持續抓好主題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黨員民眾維護社會穩定的主人翁精神,形成群防群治、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實提高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水平;二是繼續深入打擊“兩搶一盜”犯罪、涉毒犯罪、非法傳銷等違法犯罪,徹底打擊黑惡勢力,切實提高人民民眾安全感;三是形成矛盾糾紛排查常規化、持續化工作制度,切實提高矛盾糾紛調處能力。
五、實現“十二五”目標的保證措施
(一)抓領導班子建設
致力於提高領導幹部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組建一支勤政、廉政、務實、高效的政府領導班子。以“三個代表”精神為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為行動指南,踐行兩個忠誠,以“三更”標準為要求,加強領導班子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二)建立各項監督機制,確保各項決策落實到位
1、運用紀檢手段和組織手段開展經常性監督檢查活動,充分發揮紀檢、監察組織宣傳的監督職能,開展各種專項督察活動,確保各項決策落實到位。2、要全面推行任期目標公開各項承諾制度,自覺接受人民民眾和社會的監督,3、進一步落實領導責任制,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和指標分解細化,層層落實到人頭,層層監督,一級對一級負責。4、建立激勵約束機制,使行為有遵循、檢查有內容、表彰有標準、處罰有依據、監督有辦法。
(三)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實施科技興鎮戰略,堅持以人為本,保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四)注重經濟成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要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繼續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興鎮的路子。保持國民經濟成長速度和社會進步的同步。
(五)營造新的發展環境
1、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重點抓好基層教育,逐步完成綜合素質人才向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轉變。
2、堅持計畫生育這一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努力實現人口規模與社會發展相協調。
3、堅持以經濟建設、城市建設、環境建設“三同步”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個“效益”統一起來,以防止工業污染入手,從根本上控制“三廢”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4、積極發展公共事業。提高人民的文化層次,增強人民體質,擴大廣播電視覆蓋面,豐富人民民眾的業餘生活,營造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
5、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為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順利發展營造寬鬆和諧的社會環境。
張谷英鎮實施“十二五”規劃組織機構
政委:陳亞兵中共張谷英鎮委員會書記
組長:李春強張谷英鎮人民政府鎮長
副組長:劉新生  張谷英鎮政協辦主任 胡華盛張谷英鎮人大主席團人大主席
李細雄中共張谷英鎮委員會紀檢書記
張 宏中共張谷英鎮委員會黨委委員
胡孟生中共張谷英鎮委員會黨委委員
鐘志斌中共張谷英鎮委員會黨委委員
余秋根張谷英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成員: 徐小霞張谷英鎮黨政辦主任
盧岳波張谷英鎮財政所所長
侯益波張谷英鎮稅征組組長
劉 偉張谷英鎮派出所所長
高朋張谷英鎮工商所所長
許衛紅張谷英鎮國土所所長
蘭雲輝張谷英鎮電信所所長
譚華張谷英鎮農機站站長
陳金偉張谷英鎮廣播站站長
萬向忠張谷英鎮計生辦主任
舒勇張谷英鎮城建辦主任
陳孟九張谷英鎮教育聯校校長
鄒格正張谷英鎮畜牧站站長
胡賽武張谷英鎮林業站站長
彭孝軍張谷英鎮農技站站長
周湘堯張谷英鎮衛生院院長
劉勝張谷英鎮司法所所長
楊大江張谷英鎮文化站站長
劉 維張谷英鎮勞動站站長
袁 奇張谷英鎮經管站站長

下轄村

張谷英鎮下轄村:
桂峰村
竹坪村
天龍村
杉橋村
長坪村
劉家村
泉水村
蘭陵村
十美村
寺灣村
龍洞村
毫坑村
新改村
文藝村
下莊村
陳坪村
松樹村
向陽村
大王村
芭蕉村
紅衛村
一心村
楊和村
師堂村
四維村
延壽村
大橋村
大水村
小水村
金雞村
張谷英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6013

13825

12188
家庭戶戶數
6865
家庭戶總人口(總)
25931
家庭戶男
13759
家庭戶女
12172
0-14歲(總)
5819
0-14歲男
3002
0-14歲女
2817
15-64歲(總)
18418
15-64歲男
9925
15-64歲女
8493
65歲及以上(總)
1776
65歲及以上男
898
65歲及以上女
87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5399
截至2017年,該鎮(鄉)常住人口47478人。

關係網

該鎮為湖南省岳陽縣下轄鄉鎮,岳陽縣共下轄鄉鎮20個,如下:
岳陽縣下轄鄉鎮


城關鎮(榮家灣
毛田鎮
月田鎮
張谷英鎮
黃沙街鎮
公田鎮
新開鎮

地圖信息

地址:湖南省岳陽市岳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張谷英景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