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谷英村住宅

張谷英村位於岳陽縣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這裡青山環繞,樹木蔥蘢,溪水淙淙,風景秀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谷英村住宅
  • 位於岳陽縣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
  • 周圍環境:青山環繞,樹木蔥蘢
  • 總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
簡介,建築風格,天下第一村,主要景點,

簡介

張谷英村住宅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江西人張谷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至渭洞,見這裡層山環繞,形成一塊盆地,自然環境優美,頓生在此定居的念頭。張谷英是位風水先生,他經過細緻勘測後,選擇了這塊宅地,便大興土木,繁衍生息,張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建築風格

張谷英村幾經滄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狀。比較完整的門庭有“上新層”、“石大門”、“潘家沖”三棟,三棟門庭各自分東、西、南方向設定,主庭高壁厚檐,圍屋層層相連,分則自成系統,合則渾然一體,總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
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會面堂層、祖宗堂屋、後廳等“四進”及其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三個天井組成。順著屋脊望去,張谷英村整個建築就變成了無數個“井”字。廳堂里走廊櫛比,天井棋布,工整嚴謹,格局對稱,形式、尺度和粉飾色調都趨於和諧統一。體現出高超的建築技藝。建築材料以木為主,青磚花崗岩為輔。
從高處眺望,四面青山圍繞著一片屋宇,渭溪河迂迴曲折穿村而過,河上大小石橋47座。屋宇牆垣相接,參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傍溪而鋪的是一條長廊,廊里舖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連線每一條巷口,巷道縱橫交錯,通達每個廳堂共有60條,最長的巷道有153米,居民們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暴曬,雨雪不濕鞋”。檐內,渾圓的樑柱上刻有太極圖,屋下鏤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欞、間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鑲嵌,圖案有喜鵲、梅花、猛獸之類,栩栩如生。

天下第一村

張谷英村現住有658戶,2169人,全部是張谷英的第26、27代子孫。
族居在這座迷宮似的古屋裡,謹守著先祖“識時務、順天然、重教育、興禮義”的遺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幾百年,世傳不衰。據記載,張谷英村發展至今已有了600多年的歷史,上海同濟大學王紹周教授說:張谷英村可以作為漢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國傳統文化、平民意識、建築藝術、審美情趣之精華於一體,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有重大價值。考古專家認為,張谷英村建築規模之大,建築風格之奇,建築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
2001年6月,國務院批准張谷英村古建築群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景點

天井
大屋場中最大的一個天井,大約有22平方米,既可以採光,又可以通風。天井內有一座花崗岩砌成的花壇。天井一角的地下有下水道,雨水可以從下水道一直流到渭溪河裡去。一般天井的左右兩側房屋對稱。正面的會客堂屋比較高,常達10米左右,屋裡冬暖夏涼。正屋後面是偏房,用來作牛欄、豬圈、柴房、穀倉和堆放農具,老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天井裡乘涼和嬉戲。
當大門
張谷英村的樞紐是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當大門。儘管當大門不是張谷英村最古老的建築,但所處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身份的非同一般。
所謂當大門,取意於大門兩側的石鼓,也就是門當。門當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家勢越大。門上方的橫樑叫戶,表示一戶人家,當大門的門戶上刻有太極圖形與門當彼此呼應,二者合起來就叫做門當戶對。進入當大門是一個不小的庭院,甬道兩側各有一個水池,被稱為煙火塘。塘中水波蕩漾,堪稱一道景觀。甬道盡頭又是一扇門,進門才是當大門堂屋。當大門堂屋的布局是五井五進,井指的是天井,進是指堂屋的間數。五井五進是 祖先堂 說當大門堂屋是由五個天井,五間堂屋構成的。堂屋的盡頭供奉著張谷英老先生的塑像,每到年節,張谷英村的村民會在這裡舉行祭祖活動,參加祭祀的人長袍禮帽,古老的儀式展示著這個家族悠久的文化傳承。
祖先堂
祖先堂金字橫匾上赫然寫著的“世業崇儒”四個大字,讀書隆禮成為張谷英村人們厚實靈魂的追求,也成為這個龐大家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於是,張氏族譜家訓中一再懇切地宣誓:“不求金玉富,但願子孫希”;“遺子黃金滿瀛,不如一經”;“忠孝吾家之寶,經史吾家之田”;“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寒可無衣,飢可不食,讀書一日不可失”……於是,位於當大門第五進西邊的青雲樓,從明末起就成了村裡的私塾,當年“泥腿子”在門外洗腳進房,讀罷詩書
龍珠石
又挑起糞桶幹活去了……73歲的張正國是張谷英的第22代孫,在自己43年的教書生涯中曾擔任過渭洞中學的校長。龍珠石直徑約三米的天然巨石為女媧補天時所遺,恰恰與張谷英村大屋後龍形山龍口相對應,所以故稱為龍珠石,同時也與其身後的古建築群一同形成了龍戲珠的格局。
畔溪走廊
畔溪走廊建於清順治十二年,是連線江西和岳州的古驛道。傍溪而鋪的是一條消廊,廊里展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銜接每一條巷心。
畔溪走廊
畔溪走廊建於清順治十二年,是連線江西和岳州的古驛道。傍溪而鋪的是一條消廊,廊里展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銜接每一條巷心。從那些古老的建築和留下的足跡,可見當年是多么的繁華。
百步三橋
古老的建築和留下的足跡,可見當年是多么的繁華。百步三橋是張谷英村的特色景點之一,這橋又叫“張谷英橋”。百步三橋建於清嘉慶年間.位於張谷英古建築群中部,橫跨渭溪河,在不足百步的距離中,依渭溪河水迴環曲折之勢,搭起三座花崗岩石板,平橋。橋隨水轉,人在橋上過,腳如水上漂:同時,石橋也二次橫跨渭溪河。石橋兩岸建築鱗次櫛比,橋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水鄉圖畫。  因為橋共有九段,每段由三塊條石組成,共二十七塊長條石,正好“張谷英”三個字的老式筆畫是二十七畫。這橋的的設計,寓巧於拙,視石如術,打眼穿榫.巧奪天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