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谷才

張谷才

張谷才,號濟民,江蘇如皋人,生於1921年。8歲入國小學習4年,後因日軍侵華入私塾熟讀四書五經等書。18歲師從當地世傳名醫劉朗甫。在3年的學徒中,熟讀《內經》、《傷寒》、《金匱》、《溫病》、《脈訣》、《藥性》、《湯頭歌》等書,並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經驗,後在當地開業行醫,並帶徒授課。“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大型公益活動於2013年1月12日正式揭曉,張谷才被推選為“特別關注鄉村醫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谷才
  • 出生地江蘇如皋
  • 出生日期:1921年
  • :濟民
人生經歷,紮根農村,

人生經歷

1950年參加當時的如皋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組織成立聯合診所,任區衛生工作者協會主任、聯合診所所長,後任縣衛生工作協會秘書、主任等職,並參加衛生防疫工作,任縣人大代表。
1955年考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現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從事針灸、診斷、藥物等教學工作。1962年調至金匱教研室工作,後一直從事金匱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任教研室碩士研究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參與編寫《金匱要略選讀講義》等書;總結教學中的體會及臨床經驗編寫的《金匱教學參考資料》、《金匱題解》、《金匱方解》等書,為後學者提供了很好的幫助;編輯出版的《仲景內科學》、《腫瘤藥物學》總結了多年的教學及臨床經驗,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為《金匱要略》的學習、教學做出了貢獻。
1991年退休後回如皋市常青鎮高井老家,開設中醫門診部。重點治療肝病、腫瘤、中風等內傷染病以及婦幼疾病。在門診中自製中成藥供門診套用。由於中成藥療效好,治癒疾病多,因此門診病人越看越多。現在來門診看病的人,除本市者外還有泰興、泰縣、泰州、靖江、如東、海安、東台、南通、通州、海門、江陰、張家港等地者。

紮根農村

中醫專家張谷才退休後放棄大城市生活,到江蘇如皋市草張莊村,治療病人6萬餘例,腫瘤患者“帶瘤生存”滿5年者數百人。他還出資18萬元為村里修橋,自建博物館免費開放—— 九旬教授紮根鄉村20年
今年90歲的張谷才老人,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是全國知名中醫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89年,張谷才退休後放棄南京的優越生活,回到了老家江蘇省如皋市常青鎮草張莊村,開設門診,治病救人。20年來,他治療腫瘤、肝病等內傷雜病及婦幼疾病6萬餘例,出版醫學專著9部,研製中成藥71種,並用門診收入在當地建起了一座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2009年12月中旬,張谷才老人被評為“如皋市老有所為先進個人”。
妙手回春 惠及鄉民
“癌症不等於死亡!”這是張谷才對病人常說的一句話。他望、聞、問、切,根據腫瘤不同的部位與臟腑關係,辨別虛實、寒熱、陰陽、表里,運用不同的抗腫瘤方藥,辨證用藥,不但能控制腫瘤的發展,而且能使腫瘤奇蹟般地縮小,有的甚至消除。從而使被判了“死刑”的患者有的恢復了健康,有的實現了“帶瘤生存”,大大延長了生命存活期。到目前為止,經他治療的癌症患者恢復健康的有70多人,“帶瘤生存”滿15年的有17人,“帶瘤生存”滿10年的有36人,“帶瘤生存”滿5年的有數百人。
張谷才妙手回春的神奇醫術,加上低廉的醫療費用,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病人。他承諾有錢沒錢照樣看病。多年來,他免收930多名孤寡老人、特困村民、重症病人及殘疾人的診療費18萬餘元,為1500多名困難農民、下崗職工減免醫療費7萬餘元;貼補病人一伙食費、住宿費、差旅費5萬餘元。張谷才救死扶傷,竭盡全力為貧困患者服務,常常是救人救命後再拯救其貧困家庭。到目前為止,他已相繼安排17位特困農民患者的家屬到製劑室工作;引導31位家庭困難的康復者種植中草藥,增加家庭收入,從而使不少家庭擺脫貧困,走上了致富路。
大醫仁心 治病救窮
家住江蘇泰興的農村婦女周月珍,2004年患乳腺癌,當地醫院為她實施切除手術,花光家中積蓄後又欠下一屁股債。2007年夏,周月珍又患上骨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盆骨、大腿骨、脊椎骨。她每天疼痛難忍,日夜哭叫不停,再進院治療時已拿不出分文半鈔。周月珍丈夫借債無門、走投無路,後來聽說張谷才教授醫技高超且是熱心腸的人,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陪同妻子前來求醫。
“醫生行行好,救救她吧!”周月珍丈夫一進門診室便“嗵”地一聲下跪在地:“我暫時沒錢支付醫藥費,先欠著,這是我們兩口子的身份證!”
“兄弟,快起來,沒錢一樣看病!”張谷才連忙扶起他安慰說:“你們先住下,看病食宿,免收一切費用!”
“咋、咋、咋有這樣的好人哩!”周月珍的丈夫感動得語無倫次。經過張谷才精心治療,周月珍一個月後疼痛明顯減輕,第三個月已無疼痛感,第四個月行動自如,已能下地幹活。面對救命恩人,周月珍與丈夫感激不已,執意要留下義務為張谷才做一年的雜活,被他婉言謝絕。
就要告別了。那天,周月珍與丈夫特意起了早,悄悄地將張家門診樓前後打掃得乾乾淨淨。臨別時,張谷才特意雇了一輛計程車送他們,還塞給周月珍1000元錢,讓她回去增加營養,滋補身子。然後他又將一袋中草藥種子遞給周月珍的丈夫,鼓勵道:“困難是暫時的,回去利用零星空地種草藥,我高價收購!”
架橋建館 善人善舉
張谷才所在的草張莊村是一個近3000人的大村,村裡有4條主幹道,但路面狹窄,坑坑窪窪,既影響了村民出行,又制約了經濟發展。“要致富先修路”,張谷才與村幹部一拍即合,決定投資修路,造福村民。他率先出資購買160車碎磚後又捐款。在他的帶動下,全村村民聞風而動,紛紛加入修路行列。經過幾個月奮戰,原來彎彎曲曲的鄉間泥路變成了筆直寬闊的水泥路。路寬了,車多了,可村頭的兩座狹窄小橋常出現堵車現象,村民們叫苦不迭。張谷才拿出多年積蓄的17.9萬元稿酬送到村委會,言明要為修橋出點力。半年後,橋面加寬了,車輛暢通無阻,不少村民建議為橋取名“谷才橋”。張谷才連連擺手:“能為大伙兒做點事是我的榮幸,就叫‘致富橋’吧!”
“沒有營養的人容易生病,沒有文化和信仰的群體容易浮躁,這‘浮躁病’比身體疾病更難治癒。”張谷才如是說。近年來,他用門診收入在鄉村建起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傳承祖國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博物館設展室36個,展出實物2300餘件、圖片近3000幅,已累計接待中外遊客7000餘人次。
張谷才認為,一個人的健康包括對傳染病的抵禦,在很多方面與生活衛生習慣和科學保健有關。他根據古代八段錦,自創了老少皆宜、簡明易學的“歸翁健身操”。農閒時,他帶領鄉親們一起鍛鍊。如今,這套行之有效的健身操已被他印成圖文並茂的小冊子,贈給本村及附近鄉鎮的千家萬戶。科學養生、全民健身的民眾性體育活動已在當地蔚然成風,並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