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蔭垣

張蔭桓(1837—1900),字皓巒,號樵野,又號紅棉居士,廣東南海(今廣州)人。清末官吏。捐資為知縣,光緒間歷山東登萊青道、安徽徽寧汝太廣道,八年,以三品京堂,直總理衙門,十一年充出使美、日、秘魯三國大臣,十六年還國仍直總理衙門,遷戶部左侍郎,戊戌變法期間管理京師礦務、鐵路總局。張蔭垣政變後遣戍新疆,被誣殺。有《三洲日記》、《英軺日記》、《鐵畫樓詩文鈔》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蔭桓
  • 民族:漢
  • 職業:清末官吏
  • 代表作品:《三洲日記》、《英軺日記》、《鐵畫樓詩文鈔》等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張蔭垣頭照張蔭垣頭照

人物生平

張蔭垣自幼聰慧,博覽群書,但少年科舉並未成功。同治初年,他隨著舅氏李宗岱(山農)到濟南,捐資而成為知縣,同治三年(1864年)入魯撫幕。他素有奇才,能說會寫,辦事認真,幹練有為,兩任山東巡撫閻敬銘和丁寶楨都很器重他。
幾次推薦後,光緒五年(1879年)張蔭垣被授徽寧池太廣道。在蕪湖任道台時,正逢洪水泛濫成災,江河決堤,又遇上連日降雨,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臨危不懼,除了親自帶領百姓抗災外,還捐出自己的薪俸救濟災民。
由於政績顯著,光緒八年張蔭垣升任按察使,三品京官,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任職,開始了他的外交官生涯。
由於他通曉國外事物,熱心洋務運動,“初為西後所賞識,嗣為德宗所依重。” 光緒二年,英國人要求開放煙臺租界,張蔭桓站在保衛國家利益的立場上極力反對,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精神。光緒十一年(1885),在美國的二百多名華工被燒殺,當年原來的駐美公使鄭藻如長期索賠卻沒有結果,朝廷特派張蔭垣出任美日秘三國大臣去美國交涉。當他乘船至舊金山入境的時候,遭遇到美國海關官員的刁難。他嚴辭斥責:“你關員小吏,有何資格索觀國書!”同時致電美國外交部抗議。美國海關關員被他的強硬折服,慌忙賠禮道歉,放他過關。他與美方多次談判、不屈不饒,終於為勞工獲得十四萬七千多墨西哥銀元的賠償,而且讓外國也不敢再隨意殺害華人。
甲午海戰之後,為處理有關戰爭事宜,清政府在兩個月時間三度派戶部大員張蔭桓蒞臨天津。 他與日本駐華公使林董會議中日商約中,張蔭桓據理力爭,達成通商行船二十九款。
每次歸來,他都要向皇上匯報國外見聞,並多次提出加強軍備,鞏固邊防的強國之道,得到光緒皇帝的信任,先後兼署工、刑、兵、禮、吏部五部侍郎,又主管京師礦務鐵路總局,權重一時。能擔任那么些重任的,過去都非翰林、進士出身不授的,而他本無科名,只是捐班出生,卻膽大心細,鋒芒畢露,他既批評李鴻章的外交政策愚不可及,又讓翁同龢等大臣在總理衙門的事物也要聽他的最後決定,儘管被人稱讚為“精強敏贍,殊出意表”, “警敏剮決,有冠世之才”,但也被人謗“為人驕泰,務攬權”。
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時,張蔭桓調任管理京師礦務總局,因他支持康有為的《諸勵工藝獎募創新析》,又是康有為同鄉,兩人交往密切。變法失敗後,居然到他家搜捕康有為,儘管未果,但也以同黨罪,詔捕六君子的第二天,他就被逮捕了。本來,他要與六君子同時處死的,但由於他在外事活動中辦事得體,在外國駐華使節中有威望較高,英日公使出面干涉而未有被殺,改判流放新疆。
1900年義和團起義,因張蔭桓在變法期間提過“修內政以戢民志,治團練以裕兵力”的主張,被其政敵利用,假傳聖旨,當事者電令新疆巡撫置張氏死於戍所,處以極刑。”他成為戊戌變法運動中受害的第一位清政府大員,事後才得以平反,追復原官。
張蔭桓才具非凡,著作頗豐:《張蔭桓戊戌日記手稿》(1898年1月22日--8月22日),是他在“戊戌變法”後他被捕前32天的見聞與行事,都是他親歷的重要史事,還有《英軺日記》,《奉使日記》,《甲午日記》等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現在只有《鐵畫樓詩集》及《三洲日記》等遺著流傳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