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翱(清朝嘉慶十二年丁卯科廣東鄉試解元)

清中後期翰林學士,科舉考試的神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翱
  • 別名:乳名詵羽,字思飛,號儀坡,諡文敏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大埔縣
  • 出生日期:1785
  • 逝世日期:1819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張翱,字思飛,號儀坡,樹勛長子。百侯南山村人。聰穎絕倫,過目成誦。嘉慶十一年(丙寅,1806)舉鄉試第一,十九年(甲戌,1814)會試第十一名進士。其文鴻博偉健,評文者以為在第一人之上。選庶常,散館改工部屯田司主事。才高學博,最為鄉闈座主尚書花傑所器重。遣其子演春、應春就邸受學。二十四年(己卯,1819)遽以疾卒,年僅三十六。親屬無一在京得視含殮者。演春兄弟為摒擋運柩歸葬。傑哭以聯云:“於人亦何尤,可憐白髮雙親,生子聰明成不幸;自古皆有死,但惜青雲一瞬,如君寥落正堪悲!” 生平博涉書史,勤於著述。下至醫、卜、星相、堪輿之學,靡不旁通。鄉舉後次年會試報罷,省父新城,與浙人錢衡星鈴、錢軾次軒兄弟為莫逆交。暇則偕覽名勝,遍大江南北,乘興吟喔,長篇短歌,不一而足。所著《金陵游草》家藏未梓。惟《詠項王墓》七律云:“叱吒風雲蓋世雄,萬夫辟易起江東。八千子弟亡嬴氏,百二山河屬沛公。漁父渡連秋草碧,美人淚灑杜鵑紅。蕭然七尺殘碑在,枯木寒鴉夕照中。”膾炙人口,和者無數。然實不如其《舟夜遺懷》云:“墨雲四顧正茫茫,疑霧疑煙接大荒。一夜風聲千葉雨半船月色五更霜。愁中借酒添新夢,客里逢人話故鄉。 水驛山郵都日記,零星檢點付詩囊。”為氣格神味兩臻其極雲。

人物生平

張翱,廣東大埔縣人,清朝嘉慶十二年(1807) 丁卯科廣東鄉試解元
張翱(1785-1819),乳名詵羽,字思飛,號儀坡,諡文敏,大埔縣百侯鎮南山村人,清朝翰林。
23歲那年,張翱參加嘉慶十二年(1807)丁卯科鄉試中解元(第一名)。30歲參加嘉慶十九年(1814)甲戌科會試中第十一名;殿試中二甲進士第五十七名,選翰林院庶吉士。嘉慶二十二年散館後,任工部屯田司主事,誥授奉直大夫。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十七日病逝於北京官舍,年僅35歲。
民間有關他的傳說故事很多,為世人所熟知的這裡不提,現補述二則有關張翱的故事 。
公孫五進士
張翱自幼聰明過人,有神童之譽,因此也很自負,有點瞧不起別人。有一次,其外祖父楊侖(貢生)帶他到百侯楊氏祠堂去拜祖。楊氏是科甲門第,祠堂里密密地掛滿了功名榮匾,有名的“一腹三翰林”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張翱一開始也認真地一一細看,外祖父便問:“翱仔,你喜歡哪一塊呢?”張翱驕傲地說:“我要的這裡都沒有(意思是要超越這些)。”外祖父知其才智過人,但未免有點自高自大了。當時他也沒說什麼,認為有雄心壯志超越前人,也是好事。
後來,張翱果然中了解元、進士、翰林,但這些功名在楊氏祠堂里都有。當初說是要楊氏祠堂里沒有的,大話又說出去了,收不回來了,那怎么辦?只好來個虛名的“公孫五進士”,即把外祖父那邊“一腹三翰林”的四進士(進士楊之徐加上三個兒子都是進士)搬進來,湊成五進士。這事雖然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但“公”與“孫”是有聯繫的,外祖父那邊的上代叫“公”是不會錯的。張翱別出心裁,知道自己姓里的實力不夠,把外祖父那邊的人馬也搬過來應付一下。雖有攀附之嫌,但似乎也是靈活套用,讓人不容置喙。
南山與南塘
張翱中了進士後,在點翰林時,要進行殿試。皇帝見他才思敏捷對答如流,便問他是哪裡人氏。張翱當然知道自己是廣東大埔南山人,但覺得“山”字太俗,不大好聽,怕皇帝會笑他是“山貨”、“山巴佬”,便假稱自己是“南塘”人。說出來以後,張翱也知道自己失口,但又不好更改,便任其自然。對此,皇帝心想:“深山還可以藏猛虎,池塘難出大蛟龍。”這是地方條件所限也,只是替他感到有點惋惜。據說,張翱沒中狀元與英年早逝都與此有關。不過,這些都是傳說,也沒有什麼科學根據,只可作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