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焦

張繼焦,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社會研究室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繼焦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
人物履歷,學術簡歷,海外(國際)簡歷,研究方向,項目課題研究,研究成果,

人物履歷

1982年(16歲)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文章。1983年起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學習人類學,1987年(21歲)進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最高學術和諮詢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科研工作,至今已有26年。1988年(22歲)發表第一篇學術譯文,1990年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1995年出版第一部學術著作,1997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博士學位(套用社會學專業工業社會學方向,導師李培林教授),2005年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系都市人類學專業碩士生導師。其中:

    2013年8月,擔任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專業委員會理事會副理事長(相當於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副主席,任期5年:2013-2018)。

    2013年8月,連任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企業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席(任期5年:2013-2018)。

    2009—2013年,擔任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企業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席。

    2006-2009年,擔任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世界大會籌備委員會學術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

    2003-2009年,擔任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世界大會籌備委員會副秘書長。

    2005-2006年,擔任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都市人類學委員會的助理秘書長。

    2013年1月起,擔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企業人類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2010年起,擔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兼任都市人類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席。

    1998-2007年,擔任中國都市人類學會副秘書長;
    2004-2006年,擔任中國(香港)行銷學會副秘書長和中國社會公益示範工程組委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學術簡歷

    海外(國際)簡歷

    曾訪問過的國家和地區有30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泰國、緬甸、聖馬利諾、梵帝岡、伊朗、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非、荷蘭、瑞典、丹麥、捷克、比利時、盧森堡、土耳其、香港、澳門、西班牙、葡萄牙、斯洛維尼亞、匈牙利、奧地利等。
    2005年,獲得亞洲學者基金會(ASF)資助,到馬來西亞的南方大學學院和馬來亞大學做了9個月的訪問學者,從事海外民族志調研。
    2007年,獲得加拿大政府的“加拿大專項研究獎金”資助,到加拿大做了5周的海外民族志調研。
    2009年,獲得德國GTZ研究基金資助,從事一個短期課題研究。
    2009-2011年,獲得中歐社會科學合作(Co-reach)研究基金資助,與德國、荷蘭、法國、英國等四個歐洲國家的學者一起,開展了一個為期2年的合作研究項目。
    2010-2011年,獲得日本科學研究費資助,與日本學者一起從事為期1年的“上海世博會的經營人類學研究”項目。
    2011-2012年,獲得福特基金會海外研究項目資助,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做了一年的訪問學者,從事多元文化政策研究和海外華人民族志調研。
    2012-2014年,獲得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的兩年研究項目資助,作為國際專家參加有關的研究課題。
    2013-2014年,獲得加拿大的懷爾遜大學的一年半的邀請,作為國際專家參加有關的研究課題。
    2013-2015年,獲得馬來西亞的國立馬來亞大學的兩年研究項目資助,作為國際專家參加有關的研究課題。
    到目前為止,已在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印度、泰國、馬來西亞、中國等8個國家,用英文、日文、法文等三種外文,發表了4本論著和10多篇論文。

    研究方向

    主要有三個研究方向:企業人類學、都市人類學、生態環境研究。

    項目課題研究

    企業人類學——側重於“老字號”企業的研究。

    都市人類學——側重於亞太地區的城市流動人口(移民)、城市民族政策和政府管理的研究。

    生態與環境研究——側重於城市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西部地區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等的研究。

    研究成果

    1、企業人類學

    在企業研究方面,曾主編價值鏈管理系列叢書(2001-2003),已正式出版了10多部專著和譯著:《價值鏈管理:最佳化業務流程、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控制鏈管理:防範客戶和應收賬款風險》、《市場化中的非正式制度》、《數位化管理:應對挑戰,掌控未來》(合著)、《分銷鏈管理:分銷渠道的設計、控制和管理創新》(合著)、《成功的品牌管理》(合著)、《東南亞50位華人領袖、華商和經理人訪談錄》(合著)、《“老字號”藍皮書——中國“老字號”企業發展報告No.1(2011)》(主編)、《管理實踐手冊----第三世界民間組織的管理與融資》(合譯)、《戰略行銷:計畫與控制》(合譯)、“EnterpriseAnthropology:AppliedResearchandCaseStudy”(與VoonPhinKeong聯合主編)等;已發表企業管理相關論文和文章50多篇。

    1995年以來,市場行銷和管理諮詢服務經歷:曾為摩托羅拉、惠普、微軟、通用電氣、飛利浦、海德堡、愛普生、美國樂泰、中國移動通信、用友集團、實達集團、上海三菱電梯、長城潤滑油、南孚電池等20多家國內外知名公司,提供了市場行銷和管理諮詢服務。

    2001年,開始參與企業管理培訓活動:2001年起,因個人專著《價值鏈管理》的正式出版發行,開始參加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中美合作國際MBA項目、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國家經貿委培訓中心等組織的一些與企業管理有關的公共培訓;2002年起,因陸續出版了《數位化管理》、《分銷鏈管理》、《控制鏈管理》、《成功的品牌管理》等著作,曾在一些國內外知名企業(如中國電信集團、用友軟體、華晨汽車、東阿阿膠股份公司、中航油、石家莊製藥、雙安商場、Epson、GM等)中,為其管理人員進行內部培訓。

    2、都市人類學

    自1989年以來,一直以都市人類學為研究方向。

    1992年起,發表多篇關於都市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及發展趨勢的論文。

    從1995年起,尤其側重於城市流動人口專題的調查和研究。曾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科研基金課題《外出打工者及其對所屬家鄉的影響——以貴州省為例》(1995-1997年)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課題《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城市中的“適應”問題》(2001-2002年),並參與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礎研究課題《少數民族人口流遷與城市民族關係研究》(1999-2000年)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課題《少數民族地區就業模式的轉型》(2000-2001年)。

    2004年,正式出版第一本關於城市流動少數民族的專著:《城市的適應——遷移者的就業和創業》(商務印書館)。

    2005年,獲得亞洲研究基金會資助,到馬來西亞9個月,獨立完成了一個海外研究項目——《馬來西亞城市移民的適應——華人與馬來人的比較研究》。

    2006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研究中心資助,完成了《亞洲的城市移民——中國、韓國和馬來西亞三國的比較》。

    2009年,完成了《中國四個城市的移民調查:深圳、青島、呼和浩特、昆明》(與沈林合著)。

    2011年,正式出版“LaborMigrationandSocialMobilityinAsiaandPacificRegion”(與EllenR.Judd聯合主編)。

    3、生態與環境研究

    在生態與環境研究,曾涉及生態移民、自然環境、水資源、氣候變化、能源、生活垃圾、企業社會責任等多個領域。曾主持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1個委託項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資助的2個研究課題,參與過日本綜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義大利環境與國土部、美國福特基金會、中國國家環保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研究中心和青年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雲南省水富縣人民政府、中國企業公民委員會等國內外機構資助的12個環保研究項目。

    曾用中、英、日等三種文字公開發表了9篇科學論文:(1)“土著民族的命根子——生態環境”,四川《民族》1992年第7期。(2)“人口と経済の角度からの黒河中·下流の生態環境悪化問題の分析——張掖と酒泉:水資源及びその利用”,『オアッス地域研究會報』2003年第3卷第1號。(3)ImpactofClimateChangeontheYangtzeRiverSourceRegioninTibetanPlateau.inHimalayanandCentralAsianStudies,Vol.9,No.4,October-December2005,pp.47-62。(4)氣候變化對長江源地區的影響——社會調查報告,世界自然基金會編《長江源氣候變化及其生態水文影響》第五章(第62-72頁),氣象出版社,2008年。(5)“能源問題的非經濟學視角——以汽油漲價對計程車司機的影響為例”,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國情調研:2006》第301-404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6)“黑河流域的水資源、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收於王靜愛、小長谷有紀、色音主編的《地理環境與民俗文化遺產》第36-50頁,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9年。(7)“生態移民項目:對利益相群體和弱勢群體的分析——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例”,收於王靜愛、小長谷有紀、色音主編的《地理環境與民俗文化遺產》第430-443頁,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9年。(8)“TheSourceRegionoftheYangtzeRiver:LocalTibentans’PerceptiononClimateChangeandItsImpact----AnAnthropologicalandSociologicalSurvey”,收於彭德、杜發春主編《西部開發及其社會經濟變遷:中加比較研究》第173-184頁,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0年。(9)“‘CitiesBesiegedbyGarbage’andCounter-measures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WesternCities:ACaseStudyofSolidWasteClassificationinKunming”,inSujiianGuo,JoelJ.KassiolaandZhangJijiao(eds),EnvironmentalProtectionPolicyandExperienceintheU.S.andChina'sWesternRegions,Chapter9,Rowman&Littlefield-Lexington,2010.

    最近幾年,正式出版了3本有關環境保護的論著:(1)《生態移民的環境社會學研究》(與色音主編),民族出版社,2009年。(2)《水資源與生態環境——黑河流域水資源狀況的社會學調查》(與色音、杜發春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3)EnvironmentalProtectionPolicyandExperienceintheU.S.andChina'sWesternRegions(與SujiianGuo,JoelJ.Kassiola共同主編),美國Rowman&Littlefield-Lexington出版社,2010.

    4、其他領域和研究成果

    彼特J.M.納斯和張繼焦主編:《當今國際人類學》,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9年。

    PeterNasandZhangJijiao(eds).AnthropologyNow:EssaysbytheScientificCommissionsoftheInternationalUnionofAnthropologicalandEthnologicalSciences(IUAES)andHistoryoftheInternationalUnionofAnthropologicalandEthnologicalSciences(IUAES).Beijing:IntellectualPropertyPublishingHouse,China,2009.

    黃忠彩、張繼焦主編:《世界的盛會豐碩的成果——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最新學術成果概述》,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2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