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秋

張維秋1941年生於河北蠡縣,大學畢業1965—1967年 在埃及進修、工作1981—1986年 中國駐伊拉克使館官員1986—1989年 中國駐巴林使館官員1991—1993年 中國駐突尼西亞使館參贊1996—1998年 中國駐蘇丹大使1998—2003年 中國駐伊拉克大使採訪中國駐伊拉克大使張維秋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大使一向不願接受採訪;二是公務纏身;三是在伊拉克當大使太敏感,許多問題只能“無可奉告”,所以此事一拖再拖。幸運的是,張大使還是擠出時間在一個休息日接受了採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維秋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蠡縣
  • 出生日期:1941年
  • 學歷:大學
  • 性別:男
苦孩子出身的大使,大使是最早見到阿拉法特夫人的中國人之一,蘇丹總統巴希爾還時刻想著他,一顆飛彈落在樓外的花園裡,見到薩達姆總統,感謝夫人鼎力相助,開發伊拉克油田,公平競爭是亮點,石油經濟起支柱作用 經濟恢復是根本動力,風險與機遇並存 聯合是必由之路,走出去保能源供應 重合作促自身發展,

苦孩子出身的大使

經常能看到外交官們西裝革履,出入觥籌交錯的場合,大使更是無限風光,但有誰知道,當大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尊貴顯耀的背後隱藏著無數艱辛。張大使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從艱苦中走過來的。
張維秋
張大使是河北人,出生在蠡縣一個農民家庭。因為家裡窮,兄弟姐妹多,全家省吃儉用扶助他上學。貧寒的家境和父母的關愛促使孩提時的張維秋刻苦上進,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國小畢業時考入保定市第一中學。即使在“大躍進”時期,在參加大煉鋼鐵、到農村搞土地深翻時,張維秋也沒丟下學業。高中畢業後他考取了外交學院。入學後,學校考慮到北方人的特點,分配他學習阿拉伯語。從此,他便與阿拉伯世界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永遠忘不了是黨和政府給了我學習的機會。沒有新中國,哪有我的今天。”回憶童年,張大使深有感觸。

大使是最早見到阿拉法特夫人的中國人之一

與張大使接觸過的人會發現,他屬於那種平時不顯山露水,卻能運籌帷幄的人。多年的外交生涯讓大使結交了不少中東政治名人,其中他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的交往尤其吸引記者。
張維秋1991年至1993年在我駐突尼西亞大使館任政務參贊。那時巴以和平進程剛剛啟動,巴解總部還在突尼西亞,我駐突尼西亞使館同時兼管巴勒斯坦事務。作為首席館員,張維秋參贊經常去巴解總部拜會阿拉法特和他的助手,向他們傳遞我國政府的主張和看法,了解巴解對我國的態度。張大使說,阿拉法特每次見到他總是熱情擁抱,噓寒問暖,津津有味地回憶與中國領導人會見的情景。印象最深的一次會見是在1993年《奧斯陸協定》簽署後。當時,我駐突尼西亞大使安惠侯正在國內休假,張參贊出任臨時代辦。《奧斯陸協定》簽署後,我國政府要求立即將中國支持這個協定的立場告知巴勒斯坦方面。張代辦接到指示後,馬上緊急約見阿拉法特的辦公室主任。在向其通報情況離開巴解總部後,張代辦的車尚未回到使館,就接到阿拉法特秘書的電話,稱阿拉法特主席要親自接見張代辦。張代辦馬上掉轉車頭返回巴解總部。阿拉法特用熱情的擁抱迎接張維秋,激動地說:“你給我帶來了最好的訊息,感謝中國政府的支持。”
後來,隨著交往增多,張參贊與阿拉法特主席的友情不斷加深。張維秋還是最早見到阿拉法特夫人的中國人之一。他說,有一次,阿拉法特召見他,當兩人談得正起勁時,忽然有一位從來沒有見過的金髮女郎到客廳倒茶,並與張簡單寒暄。在一旁的阿拉法特也不介紹是誰,搞得張維秋莫名其妙,也不好主動發問。誰知沒過幾天,世界主要媒體幾乎同時發布一條驚人的訊息:阿拉法特主席與女秘書蘇哈小姐結婚了。張參贊驚奇地發現,結婚照上的新娘正是幾天前那個女子。後來,為表示祝賀,安惠侯大使和張參贊夫婦還專門在使館宴請了蘇哈。

蘇丹總統巴希爾還時刻想著他

張大使自走上外交崗位以後,一直戰鬥在中東,為我國的外交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問張大使平生最難忘的事是什麼,他說最難忘的就是促成了中國—蘇丹石油項目合作工程。當回憶起這件事時,張大使似乎頗有感觸。
蘇丹是非洲面積最大的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自然條件極其惡劣,搞外交的人都不願去那兒“受罪”。但性格倔強的張維秋卻不顧這些,毅然選擇蘇丹作為自己首任大使的出使國。決定去蘇丹前,外交部領導曾經要他到條件相對好一點的國家去,但他卻表示:只要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哪裡都可以。就這樣,張維秋在喀土穆風風火火地幹了一場。
張大使在蘇丹工作期間,正趕上中國與蘇丹在蘇丹合作開採石油項目的論證實施階段。對蘇丹十幾億美元的投資,是當時中國在國外投資中最大的一筆。當時蘇丹國內戰爭不斷,國際上也較為孤立,美國一直指責蘇丹支持恐怖分子,堅持對其進行制裁。因此,中國國內對在這樣的國家進行巨額投資能否取得成功意見不一。有些人還提醒張大使“搞不好要吃不了兜著走”。對此,張大使很清楚,如何向國內提供準確的分析報告,不僅關係到該項目安全係數的大小,還將涉及兩國關係。當時蘇丹正面臨經濟困難,急需中國在這個項目上與其合作。蘇丹領導人在接見張大使時也一再希望大使盡力促成此事。在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的認真思考和大量調研後,張大使果斷建議國內有關方面同意這個項目。在中央支持下,1997年3月合作項目契約正式簽署。1998年3月工程開工,數千名中國石油工人來到蘇丹,他們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1260公里石油管道的鋪設和油田開發工作。西方駐喀土穆使節在契約簽署時曾用懷疑的口吻提醒張大使:“在條件如此艱苦的國家完成這樣巨大的工程,別說一年,就是三年也是巨大成就。”當他們看到工程進展順利時,不得不向張大使伸出大拇指。
正當石油項目進展順利時,另一項更為艱巨的任務悄然而至———1998年9月江澤民主席簽署命令,任命張維秋為駐伊拉克特命全權大使。離開喀土穆前,蘇丹總統巴希爾專門接見了張大使,為他授勳,並表示在油管項目竣工時將邀請張大使再來喀土穆出席慶祝儀式。1999年蘇丹舉行油管項目竣工慶祝儀式前,巴希爾總統通過我外交部和蘇丹駐伊拉克大使館等各種渠道向張大使發出邀請,但張大使終因公務繁忙未能成行。看到蘇丹人民對自己作出一點努力給予的如此厚愛,張大使十分感動。他謙虛地說:“與蘇丹石油合作的成功是中央英明決策的結果,我只是起了牽線搭橋的作用。”

一顆飛彈落在樓外的花園裡

海灣戰爭後,伊拉克一直處於國際制裁中,在這裡工作不但生活上面臨種種困難,有時生命也面臨威脅。1998年11月14日,美國總統柯林頓簽署了軍事打擊伊拉克的命令,但由於中國和國際社會的努力,伊方及時作出決定,宣布全面恢復與聯合國特委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武器核查方面的合作,使得美國不得不暫時取消軍事打擊行動。但是,張大使對形勢反覆跟蹤研究後認為,種種跡象表明危機並沒有過去。
果然,巴格達時間1998年12月17日凌晨,美英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開始了,一顆流彈把使館的屋頂炸了個大洞,幸好當時屋裡沒人,否則後果不堪構想。遵照上級指示,18日,使館部分工作人員撤出了巴格達,但張大使帶領主要外交官仍留下堅守崗位。此刻,大部分在伊的其他國家使館甚至一些伊政府部門已經撤離。
18日,正當新一輪空襲下的巴格達炮火紛飛、爆炸聲震耳欲聾之際,伊外長薩哈夫緊急約見張維秋大使。公務在身,張大使穿上防彈背心就出發了。幾天后,伊外交部高級官員向張大使透露,就在外長見他時,不知美英當時怎么得知薩達姆總統來外交部的情報,伊外交部大樓成了美英襲擊的目標之一。所幸被伊地面防空部隊攔截,飛彈改變了方向,落在外交部大樓前的街心花園裡,但沒有爆炸。提到這次火線召見,張大使至今記憶猶新。
此後,雖然巴格達市內沒有發生大的戰事,但形勢依然嚴峻。由於“禁飛區”內不斷有轟炸,伊拉克又受制裁多年,使團的生活非常艱苦乏味。夏天天氣酷熱,吃的蔬菜都沒有;春秋蚊蟲叮咬,許多同志身上都是疤痕。此外巴格達沒有國際航班,進出都要經過約旦坐1000公里的汽車,又累又危險。由於戰爭威脅不斷,館員不能像在其他使館一樣讓親屬來探視,到了年節也不能外出旅遊,許多同志的假期就是在值班室度過的。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大使始終情緒飽滿,樂觀向上。他空閒時喜歡在使館游泳、打桌球,年節時還組織舞會,以“活躍活躍戰爭狀態下館員們緊張的心情和氣氛”。

見到薩達姆總統

張大使常說,每個來巴格達使館工作的人都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為了一種經歷和實現人生價值。巴格達畢竟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工作也相當刺激、驚險,富有挑戰性。張大使向記者回憶了見到薩達姆總統的情形。那是2000年11月20日,伊拉克舉行大閱兵,張大使被邀請觀看,而他坐的位置就在薩達姆身後。那天從早到晚薩達姆檢閱部隊十幾個小時不動,單手向空中放了108槍。閱兵結束,薩達姆突然覺得應該款待一下陪了他一天的各國大使們,便提出要見見他們並分別與大使們合影。輪到張大使時,薩達姆簡單寒暄後,緊緊握住張大使的手,笑著讓攝影師拍下了一張兩人的合影。這是海灣戰爭後惟一見到薩達姆總統的中國大使。
談起在伊工作的感受,張大使總結了四點:一是工作艱苦,情況複雜;二是神經緊張,形勢瞬息萬變;三是環境特殊,險象環生;四是鍛鍊意志。張大使更用自己寫的一副對聯勉勵自己和全館人員:“碧血丹心笑傲刀山火海無怨無悔,高山景行冷對榮辱得失有始有終”,橫批“捨我其誰”。

感謝夫人鼎力相助

本文結束前,一定要提到一位幕後英雄,那就是多年來無怨無悔地照顧張大使的大使夫人董淑英。中國外交官夫人與西方外交官夫人不同,她們既是夫人又是家庭主婦。張大使平時在家的每頓飯菜都是夫人精心準備的,每件衣服都是夫人親手熨燙的。除了家裡的後勤外,夫人還協助大使開展了許多夫人外交。比如在巴格達舉辦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展示會,帶領使館夫人表演扇子舞、太極拳,組織婦女參加使團義賣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大使夫人在巴格達使團界贏得了不少讚譽。提起夫人,張大使十分感動地說:“我深深地感謝夫人為我做的一切,我對夫人懷有很深的敬意。”

開發伊拉克油田

公平競爭是亮點

張維秋認為,伊拉克中石油-BP在這次競標中組成聯合體,這是強強聯合,實現了互利雙贏。對伊拉克來說,伊方希望把標授給服務價格最低、技術含量最高的公司。中石油-BP在投標中承諾6年內將魯邁拉油田的日產量從95萬桶提高到285萬桶,並滿足了伊石油部提出的扣除投資成本後每桶油2美元報酬的條件,伊拉克對此十分滿意。中石油和BP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組建了一個對各方來說最合適的平台,並最終競標成功。張維秋指出:“這個聯合體不是簡單的1+1=2,而是1+1﹥2,它將在伊拉克石油開發的技術、資金、管理和其他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張維秋稱,公平競爭是這次競標的一大亮點。早在2008年6月30日,伊拉克政府就公開了競標計畫,有120個公司參與,經過伊政府的第一輪審查,41家公司取得了競標資格。整個招標過程對外公開,各大石油巨頭之間的競爭也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之上,這一點尤其值得關注。
中石油-BP此次與伊方合作,採用的是“服務契約”模式,即中石油-BP只取得開採服務的資格,收取開採服務費,不具有原油擁有權。這一模式被許多人認為是合作“新亮點”,張維秋指出這並非首創。2008年11月,中石油與伊拉克簽訂的艾哈代布油田開發契約,履行的就是“服務契約”。伊拉克戰爭爆發前,伊曾與中石油和其他外國公司簽訂了石油開發協定,但由於聯合國的經濟制裁,契約未能執行。戰後,伊方雖表示契約依然有效,但要進行變更,“石油開發產品分成協定”改為“服務契約協定”。對戰後的伊拉克新政府來說,在維護國家石油主權和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服務契約”是唯一能夠接受的石油開發合作形式。因此,中石油-BP採用的“服務契約”模式只是沿襲前例,並非首創。

石油經濟起支柱作用 經濟恢復是根本動力

1972年,伊拉克實行了石油國有化政策。在時隔37年之後,伊拉克現政權又對外國石油公司敞開了大門,進行全球範圍內的大規模招標。伊拉克國內對此褒貶不一,伊石油天然氣協會稱政府無權招標,前石油部長沙拉比也認為政府招標行為非法。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張維秋結合自身經歷和伊拉克的歷史背景,作了如下闡述。
伊拉克1972年為維護國家經濟主權而實行的石油國有化政策,使其石油收入猛增。到1980年兩伊戰爭前,伊拉克的石油日產量已達到300萬桶,外匯儲備達300億美元。而在海灣戰爭後的十幾年裡,由於一直受到聯合國的經濟制裁,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再也沒有達到1980年的水平,其日產量也只有240萬桶。長期的戰亂和經濟制裁使伊拉克的石油生產設備老化,技術落後,增產困難,急需新的技術和資金,以提高石油產量,增加收入,為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建提供資金來源。因此,這次招標不是伊政府石油國有化政策的倒退,相反,在當前形勢下,這是實現伊拉克經濟重建最現實、最有效的辦法。
對於伊拉克國內的一些異見,張維秋認為這是正常現象。伊拉克是一個多民族、多教派、多黨派的國家,不同的意見在政治生活中都會有所反映,關鍵在於主流觀點和政府態度。中伊雙方的關係建立在平等、友好、互利的基礎上,中方在伊拉克競標是沒有私利的。中國公司可以為戰後伊拉克的經濟重建貢獻力量,不會做有損伊方主權和利益的事情。

風險與機遇並存 聯合是必由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競標中,中石化、中海油、埃克森美孚、埃尼等石油巨頭也參與了競爭,但均因招標條件苛刻、利潤太低等原因撤標。在這種情況下,中石油依然堅持競標,並與BP共同獲得了魯邁拉油田的開採權,魯邁拉油田也因此成為此次招標唯一達成協定的項目。張維秋分析認為,對中石油來說,魯邁拉油田的開發是“風險與機遇並存”的,關鍵在於如何分析評估利弊得失,做到趨利避害。
就風險而言,主要存在於三個方面:經濟、政治和安全。中石油和BP作為國際大公司,在計算成本、回收利潤方面都應做過精確計算和客觀預測,是在確定能夠盈利的情況下才會堅持競標的。同時,魯邁拉油田的石油儲量已探明,不存在石油開採量不確定的問題,因此經濟風險並不大。張維秋稱,石油“暴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只要能夠獲得“微利”,中石油和BP的競標就是有回報的。相比較而言,政治和安全風險才是更應該關注的。伊拉克的政局和安全風險依然存在,“雖然形勢已有所好轉,但政治上的不確定因素並未消失。”
儘管如此,伊拉克的石油開發仍舊充滿機遇,中石油、BP和伊拉克政府都能從中獲益。伊拉克可以藉此機會開發油田,以經濟重建的實際成果來穩定國內局勢;BP公司獲得了伊拉克最大油田的開採權,增強了它在中東石油市場與埃克森、殼牌等石油巨頭的競爭能力;中石油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鍛鍊了公司的跨國經營能力,提高管理水平,這是其學習的一個好機會。張維秋堅定地指出,“中國企業與國外大公司的聯合是其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走出去保能源供應 重合作促自身發展

對中國而言,隨著國內原油消費的增長,每年都需進口大量石油,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中國企業“走出去”,既有利於保證國內的能源供應,也能夠促進所在國的經濟發展。
2008年11月,中石油獲得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契約,是中國公司在伊拉克石油開發領域取得的突破,這次中石油-BP聯合中標伊拉克最大的魯邁拉油田,則是其又一重大進展。魯邁拉油田已探明儲量達177億桶,如果6年內原油日產量285萬桶的承諾目標能夠實現,這就幾乎占屆時伊拉克石油總產量(計畫為600萬桶)的一半,由此可見此契約的作用“舉足輕重”。
就石油開發合作而言,此前中石油在蘇丹與加拿大、馬來西亞的公司已有過聯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培養了大批人才,這都為中石油與BP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張維秋相信中石油此次與BP的合作一定能做得更好。他認為,“中石油與BP的這個聯合體應該通過密切協商組成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只有建立一個凝聚力強、運行順利的領導系統,組建一支幹練的施工隊伍,並採取切實有效的安全措施,才能使契約得到執行,使企業獲得實際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