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神殿村

張神殿村

張神殿村,位於蕭山區坎山鎮(今屬瓜瀝鎮(坎山片))東北部,東鄰瓜瀝鎮沙田頭村,南靠工農村、群誼村,西接東社村、三岔路村,北至瓜瀝鎮渭水橋村。杭甬高速、新東公路、北塘河橫穿村中心。全村有11個生產組,2006年底有常住戶540戶,人口1952人,耕地面積1128畝。張神殿村建國前屬坎山鎮18保,建國後為坎山鎮十八村,1956年創辦建新初級社,1957年轉為建新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為坎山管理區建新生產大隊,1981年改為坎山鄉張神殿生產大隊,後改為坎山鎮張神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神殿村
  • 位於:蕭山區坎山鎮東北部
  • 耕地面積:1128畝
  • 人口:1952人
  • 著名景點:張神殿
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歷史由來,

經濟發展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農村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全村工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2000年以來,對村級集體企業進行了轉制,並積極引進投資500萬元以上企業2家,年產值在2500萬元以上。村民從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率分別為10%、65%、和25%。2006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產值12006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0080萬元,人均收入11752元。

基礎設施

村里連年投入巨資對社會公益事業的建設,全村道路全部硬化,坎山直河張神殿段東岸全部砌石護岸,河道、路邊種上了綠化。張神殿危橋擴建,全村戶廁進行了改造,安裝了自來水,路燈、有線電視、電力線路、廣播網路進行了升級改造,村中心區新建、改建了星光老年之家、村衛生服務室、健身苑、籃球場及公園,基本達到了五化標準的新農村。我村先後被評為區級文明村、區級安全文明村、三星級民主法治村。

歷史由來

坎山鎮有個張神殿村,村裡有座張老相公廟,香火旺盛,錢塘江邊的人們對老相公是個個敬佩。原因是他一生治江,為江邊人民造福,得到了歷代人的頂禮膜拜。
張神名夏,北宋時蕭山長山鄉人。其父曾為五代吳越國刑部尚書,而公以仕子起家,張夏以父蔭授予郎官。後任泗州知州。宋仁宗景佑(1023--1063)年中,朝廷授予工部郎中任浙江轉運使,當時,杭州、蕭山錢塘江兩岸堤塘多用木柴、泥土填築而成,由於錢塘江風高浪急,潮水洶湧,每天有潮汐漲落,江心時常改道,江岸經常坍江,時有商船沉沒,堤塘被毀,淹田毀屋,人畜不寧。
沿江居民不堪其害,用木頭打樁,中間墊以麻布泥土,以攔擋洶湧的錢江潮汐。然此種泥堤,遇暴雨大汛即被衝垮,災害依然如故。
張夏看到此種情況,決定要治理錢塘江,讓黎民百姓有個安定的日子,他下決心要治理江塘。為了選最合適的築塘位置,他命人在錢江起潮時撒下礱糠,凡是礱糠擱淺處,就是築塘的地基,在當時沒有水準儀的時代,不失為一個很科學的方法,然後他首用石塊砌塘,以紹興的條石為材料,壘成牢固的石徹塘,在塘外打入松樁加以保護,自西興一直築至坎山。這木石並築的塘堤,有力地抵檔了涌潮的衝擊,從而延長了江堤的壽命,為造福兩岸人民功不可沒。
他為了治江,幾十年如一日,不辭辛勞,親自督工在江堤,由於長年勞累,最終因公殉職,張夏去世後,歷朝念其修堤功績,追封他為“寧江侯”、“顯應侯”、“護堤侯”、“英濟王”、“靜安公”等諡號。
元末明初,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山東及朝鮮等海域,出現了多股日本海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嘉慶年間(公元1550年),倭寇由“鱉子門”侵入坎山至西興,殺人越貨,飽掠而遁。為抵禦倭寇,當時朝庭曾設定“坎山巡檢司”,委官一員領軍守之。1553年倭寇蕭顯自平湖來犯,入侵坎山丁村(今沿塘村)被參將湯克寬大破於“鱉子門”,十一月倭寇又犯丁村,參將盧鏜引兵出擊,斬敵26人。次日倭寇再犯,提督胡宗憲發兵大破倭寇於龕山。
1556年為抗倭,知縣魏堂置鄉兵於坎山,分設千長、百長、伍長統率,駐軍240名。當年,倭船80餘艘經水路入侵,又一次被全殲於坎山,此後,倭寇再不敢進犯龕山。坎山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殺敵的捷報數次名震朝野,載入史冊。
坎山人民奮擊倭寇,大獲全勝,以為張夏的英靈有捍海滅倭之功,於是在江邊修廟供奉,建起了張神殿,稱張夏為張神菩薩,又尊他為張老相公。
在江邊的人們傳說中凡是出門做生意、出江捕魚、種桑養蠶等,只要拜過張老相公者必定一帆風順,從而張神殿歷代香火旺盛。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坎山在宋朝就經濟發達、建街興市,成為錢塘江邊經商貿易的一個古鎮。
蕭山在1983年地名命名時,將在文革中的“建新村”改名為“張神殿村”這是蕭山唯一以張夏命名的村莊,目的就是為了紀念這位愛國愛民的歷史人物,讓後代永遠記住這位治江英雄的光輝業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