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潘故城

張潘故城

張潘故城,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漢獻帝遷都於此,曾為一代帝都。該遺址分內外二城,內城系皇城,外城周長“九里一百二十九步”,曹魏時為五都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潘故城
  • 外文名:Zhang Pan Gucheng
  • 位置: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
  • 時期:南北朝
故城位置,故城歷史,故城形狀,

故城位置

張潘故城: 位於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張潘鎮古城村東南一里許,系周時許國國都。

故城歷史

南北朝劉宋景平元年(公元432年)該城為北魏奪取,潁川太守李元德曾收復,魏大將周幾復奪取後,將城焚毀。現存遺址,仍依稀可見。故城城垣蜿蜒起伏,狀如小丘。在遺址內先後出土有玉璧、青銅器、陶器及建築構件等。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文物部門對遺址進行鑽探勘察,確定了內城牆及東西南北大道,並繪製圖紙,為進一步開發提供了依據。
張潘故城系漢魏許都故城,位於許昌市區東南19公里,建安區張潘鎮盆李村。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遷都於此,至建安25年(公元220元)曹丕取代漢帝遷都洛陽為址,作為一代帝都歷時25年後於南北朝初年毀於兵火,從此城廢,僅存遺址。在曹氏集團雄踞許昌的25年裡,奉天子以令不臣,使節鉞征伐四方,大興屯田,廣攬賢才,革新吏治,發展生產,完成了北方的統一,使這裡成為三國時代北方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還開創了“一代風骨,流芳百世”的建安文學,使這裡成為三國文化和建安文學的發祥地。

故城形狀

故城分為內外兩城,外城遺址依稀可見,外城周圍約7.5公里,其城垣蜿蜒起伏,狀如小丘,內城系皇城座落在外城的東南隅,呈方型,周圍約1.5公里,占地面積1.44平方公里,內城輪廓分明,呈土丘狀,高出地面約3米。據《許昌縣誌》記載:城內的建築除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毓秀台、丞相府等,許昌宮是漢獻帝臨朝聽政及后妃居住的地方,始建於何時無考。景福殿始建於魏明帝曹睿太和六年(232年)《三國志?明帝記》載:“九月行幸摩陂,治許昌宮,起景福,承光殿”。宋《太平寰宇記》云:“景福殿在許昌故城西南隅也。魏明帝所建,資費值八百餘萬”。《洛陽宮簿》曰:“許昌景福殿七間”。經發掘發現城內有夯土宮殿基址,據考證為許昌宮、景福殿、永始台等宮殿建築基址,內城有漢井多處,內城西南隅有毓秀台,高15米,面積500平方米,為漢獻帝祭天之壇。台上原有天爺殿,天王殿、東西廂房,山門等建築,均已不存。在故城遺址內,先後出土有玉壁、青銅器、陶器及建築構件等類型繁多,製作精美,玉壁經河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為一級文物,現在河南省博物館展示。據勘探,故城文化層堆積厚約6米,上層為漢文化層、中層為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層,下層為二里崗文化層,內涵豐富。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許昌市文化局派人對漢魏故城進行鑽探勘察,探明了內城城門及主要街道的位置,並繪製圖紙,為進一步開發提供了依據。目前,張潘故城處於待開發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