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嫻(女性科學家)

張淑嫻(女性科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淑嫻,33歲獲得“2010年教科文組織—歐萊雅國際研究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淑嫻
  • 國籍:國籍
  • 民族:漢族
  • 主要成就:“2010年教科文組織—歐萊雅國際研究獎”,
  • 性別:女
人物簡介,獲獎歷程,

人物簡介

鑽研與EBV病毒相關的鼻咽癌,33歲的本地科學家張淑嫻贏得“2010年教科文組織—歐萊雅國際研究獎”,這也是新加坡第一次有女科學家獲得這個獎。小時想當藝術家,長大卻成為科學家,張淑嫻慶幸科研路上不孤獨。她說得獎讓她覺得很高興。

獲獎歷程

2010年教科文組織—歐萊雅國際研究獎
初春的巴黎,在攝氏三四度之間徘徊,天氣出奇的冷。在位於Place de Fontenoy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我見到了張淑嫻。她穿一件花旗袍,短頭髮,嬌小身段,一身古銅色的肌膚,讓我想起島國明媚的陽光,心頭不禁一熱。她站在台上,用鏗鏘的英語介紹自己的研究項目,胸有成竹,言簡意賅,短短三分鐘,已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她還不認識我,但我早已摸清她的 “底”。
與EBV病毒相關的鼻咽癌
畢業於國立大學藥劑系,後考取美國華盛頓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EBV(Epstein Barr virus)為皰疹病毒的一種,也是引起人類疾病的常見病毒之一。世界有90%人口都是EBV帶菌者,而EBV病毒與人類多種疾病有密切關聯性,其中包括巴克氏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淋巴增生性疾病、霍奇金氏症(Hodgekin's disease)及鼻咽癌等。  鼻咽癌在世界不是常見癌症,但在中國和東南亞卻相當普遍,現有治療法離不開化療和電療,但有很多副作用,復發率也高。  通過細胞療法進行臨床試驗,張淑嫻希望能為治療鼻咽癌提供更少副作用和更有效的替代療法。  這項研究,為張淑嫻贏得“2010年教科文組織—歐萊雅國際研究獎”(UNESCO-L'Oreal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s 2010)。
新加坡首位女科學家獲獎
歐萊雅是全球最大美容品集團,它在1998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創“投身科學之女性”(For Women In Science)計畫。“教科文組織—歐萊雅國際研究獎”乃該計畫所頒發的其中一個獎項,得獎的張淑嫻獲得一筆2萬美元(約2萬8000新元)獎金,供她到美國著名的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細胞和基因治療中心進行短期研究。
這是新加坡第一次有女性科學家獲頒“教科文組織—歐萊雅國際研究獎”,張淑嫻的研究項目不僅為她個人帶來榮耀,也凸顯國家在培養科研人員上的成就。  頒獎儀式3月3日於巴黎時間晚上6時舉行,張淑嫻按程式要上台針對她的研究發表說明,其精簡而充滿自信的陳訴,連受邀出席觀禮的新加坡駐法國大使館參贊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加坡代理公使Anil Murthy也大表讚賞。  訪問安排在頒獎禮第二天早上於張淑嫻下榻的Lutétia酒店,之後她還要趕著參加主題為《發明將改變世界》的圓桌會議。  換上一身辦公室裝束的張淑嫻看起來整個人輕鬆許多,她笑說:“昨晚的旗袍衩位弄得我有點不自在。” 小時渴望成為藝術家  33歲的張淑嫻是獨生女,從小愛念書,成績優異,特別是生物一科。她尤其對活細胞特別著迷,對她來說,那是所有生命的起源,裡頭隱藏無窮的奧秘待人去發掘、破解。“但我小時候從沒想過要當一名科學家,而渴望成為藝術家,老實說,我的畫還畫得不錯。可是父親向我曉以大義,他說當藝術家很難賺吃,所以我動搖了。從中學到大學,我選修的都是理科,讀完博士後,覺得應該找一份可以學以致用的工作,從事研究顯然最適合我。”  研究工作異常刻苦,分分鐘都在與時間賽跑,所付出努力和所得也不一定成正比。張淑嫻說,從一項實驗的開始到結束,過程漫長,缺乏毅力和耐性,恐怕難有成功的一天,而成功往往是很多次失敗的積累。 “一個長達6個月的實驗,可以在最後一分鐘發生各種狀況,將之前的努力全部一次清光。這種事經常發生,此乃科研工作的一部分,你必須學習接受它,要不你根本沒辦法繼續下去。”
科研工作也是創意工作
 天生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張淑嫻說她雖然會感到挫折、沮喪,甚至想要放棄,但念頭一轉,她還是咬緊牙堅持下去。“就是因為實驗室里有太多的失敗,因此每一次的成功都有難以言喻的滿足和喜悅。一旦嘗到這種甜頭,我又會信心大增,向另一個目標撲去。”
工作中工作中
路是自己選擇的,張淑嫻說,她很慶幸自己並不孤獨。“父母親對我的工作很支持,尤其我的母親,她是一名工程師,經常給我很多鼓勵,我對科研工作的興趣多少受到她的影響。”  雖然做不成藝術家,但張淑嫻一樣開心。對她來說,科研工作也是創意工作,在遇到問題時,需要跳脫既定的模式和框框去反向思考,以尋求一種不同的或具創意的解決方案。  她說:“你要不停的審視自己的決定,當研究進入死胡同的時候,該放棄還是該繼續就在你一念之間。”  張淑嫻認為科研的最大挑戰不在進度問題,而在經費是否充足。“一旦申請不到經費,我的研究就不能繼續下去,換言之,我的飯碗就會岌岌可危。”
到美國頂尖實驗室學習
榮獲“2010年教科文組織—歐萊雅國際研究獎”,對張淑嫻來說,自然是天大的喜訊,除了可以提供她一筆獎金到美國頂尖實驗室學習,進一步深化自己的專業領域,張淑嫻覺得最大收穫是可以有機會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性科學家切磋和交流。
“我申請的時候根本沒想過會得獎,覺得很高興。
鼓勵更多女性從事科研
“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The World Needs Science, Science Needs Women)是教科文組織與歐萊雅聯合設立的“投身科學之女性”計畫的標語,旨在表揚在科研領域有傑出表現的女性科學家,張淑嫻認為這對鼓勵更多女性從事科學研究能起到激勵作用。她說:“在科學界,女性始終是少數,而科研是需要投注很多時間和精力的工作,在面對事業和家庭誰比較重要的兩難問題時,女性所承受的壓力更大,需要的支持也更多。”
貝勒是美國最傑出的醫學院之一,位於著名的德克薩斯醫學中心內,研究強項在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心血管疾病以及幹細胞研究、實驗室的規模是新加坡的好幾倍。  張淑嫻說:“我的夢想是有朝一日擁有自己的實驗室,並藉此鼓勵人們多做一些於生命有意義的事情。”  因為從事的是臨床實驗工作,張淑嫻經常與癌症病患接觸,死亡近在眼前。她說:“我常常想,如果我明天就死去,我這一生究竟做過什麼?留下什麼?所以我很討厭浪費時間。生命科學能起到改善人的生活質量的作用,這點是我從事科研的最大動力。”
關於“投身科學之女性”計畫
誕生於1998年,由全球最大的化妝品集團歐萊雅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創立,旨在全球範圍內彰顯女性在科學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並對她們在此方面作出的獨特貢獻給予表揚和認可。  這項計畫共頒發三個獎項:“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國際研究獎”和“全國研究獎”(National Fellowship)給青年女科學家。  由國際知名科學家組成的評審會,每年從世界五大洲挑選5位女科學家,並頒予她“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還頒給來自馬來西亞和印度的青年女科學家。  頒獎禮每年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