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廣東中山大學已故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掖(1895-1974),原名張友敏,字遜之。1895年出生於廣東大埔縣茶陽鎮左弼村,1974年7月逝世,主要作品為《法蘭西文法大全》,《高等法語語法》。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掖
  • 別稱:張友敏
  • 字號:遜之
  • 出生地:廣東大埔縣茶陽鎮左弼村
  • 出生時間:1895
  • 去世時間:1974年7月
  • 主要作品:《法蘭西文法大全》,《高等法語語法》
張掖(1895~1974),原名張友敏,字遜之,祖籍廣東大埔縣茶陽鎮左弼村。他出身貧窮佃農家庭,童年在左弼村讀國小。民國元年(1912)轉到縣城國小就讀,時值“討袁護法”運動,他在學校加入中國國民黨。民國8年“五四運動”期間,在汕頭省立潮州中學校(後為金山中學)讀書,參加抵制日貨運動;民國9年中學畢業後,考取了留法公費生赴法國留學,接觸了徐特立等中共人士。民國17年,他在巴黎大學市政研究所畢業,次年回國後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訓處任上校秘書等職。民國21年1月,第一軍調到江西“剿共” ,他隨即離開該部南下廣州,於2月出任中山大學出版部主任,10月被聘為法文教授。
民國27~28年,張掖受中山大學校長鄒魯的委託,負責遷校工作,把中大的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等物資,從廣州輾轉經粵西、廣西、越南,最後搬到雲南省澄江,使之避免落入日軍之手。民國34年11月回廣州,繼續在中山大學任教。
民國35年,張掖因不滿當局的內戰政策,被視為“反蔣分子”而被清除出中山大學。民國37年,出任廣東省參議會參議員,由於直言抨擊腐敗官員和當局的反動政策,被視為“親共分子”。
民國38年7月22日,國民黨當局以“背叛黨國”之罪名將張掖從參議會除名,並密令通緝他。幸有知情朋友告知,他星夜隻身離開廣州到達香港,躲過一劫。9月,在香港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1949年11月2日,從香港返回廣州,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建設工作。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後,他擔任中山大學西語系(後改為外語系)教授,從事法語教學和科研工作,著有《法蘭西文法大全》和《高等法語語法》等教材。通過教學工作,他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法語翻譯和駐外人才,也為中法建交和經濟交流作出了貢獻。
1964年,張掖將珍藏的孫中山手稿捐獻給中國歷史博物館;1970年又將珍藏的《古今圖書集成》、《四部叢刊》、《四史》、《昭明文選》等13箱古籍圖書捐獻給中山大學圖書館。
1974年7月,張掖病逝於廣州,享年79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