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武(暨南大學教授)

張成武(暨南大學教授)

張成武,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南京大學生物學系植物學專業本科畢業,1989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1994年博士研究生畢業於南京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成武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泰州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生物學系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主要貢獻,論文代表作,科研項目,申請專利,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86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學系植物學專業;
1989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
1994年博士研究生畢業於南京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系。
工作經歷:
1989年-1990年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任實習研究員;
1994年-1998年在南京化工大學生物工程與科學系任講師和副教授;
2000年底-2007年在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副教授和教授;
2008年5月調入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水生生物研究中心工作任教授。
其中1998年–2000年,在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學沙漠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2年-2005年,在澳大利亞科廷科技大學生物醫學科學學院進行合作訪問研究;
2006 年-2007 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研究助理;
2007 年-2008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科學與技術學院套用生物科學系任助理研究教授。
1998年3月至2000年10月,在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學沙漠研究所 (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The Jacob Blaustein Institute for Desert Research, Israel) 從事微藻生物學技術的博士後研究工作。2002年10月至2005年2月,在澳大利亞科廷科技大學生物醫學科學學院(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alia) 進行訪問合作研究。2006 年 1 月至2007 年3 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School of Life Sciences,Arizona State University,U.S.A.) 任研究助理(Faculty Research Associate);2007 年4月至2008年2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科學與技術學院套用生物科學系 (Department of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s,Polytechnic Campu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U.S.A.) 任助理研究教授(Assistant Research Professor)。
張成武

主講課程

套用藻類學(本科生);藻類生物學與套用(碩士研究生);藻類生物學(博士研究生)

主要貢獻

主持或參加多項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共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有15篇論文被SCI收錄。目前主要從事微藻生物能源、微藻生物活性物質、微藻主要代謝產物的合成與代謝調控機制、光生物反應器系統設計以及微藻規模化培養技術的研究。
2013年3月15日, “863”計畫資源環境技術領域利用微藻清潔製備生物燃料關鍵技術主題項目正式發文立項,項目總預算2321萬元。該項目由暨南大學牽頭,聯合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同承擔,我系張成武教授任該項目首席專家。
該項目將針對微藻生物燃料產業化生產的需求,利用廢水、廢氣、沙漠與海上環境,研發微藻高效採收與營養液循環利用技術,發展多聯產的微藻油和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分離工藝及藻渣的綜合開發利用技術,建立多資源、多環境下利用微藻清潔製備生物燃料關鍵技術體系,實現高產油並富含生物活性成分微藻的高密度規模化培養。
通過項目的實施,將在能源微藻規模化培養、下游加工與綜合利用技術產生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併兼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與微藻生物燃料開發平衡,對於促進微藻生物燃料規模化、低成本及清潔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論文代表作

1. 王江宏, 劉艷, 桑敏, 李愛芬, 張成武. 2011. 硒對紫球藻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響. 熱帶海洋學報, 30: 94-98
2. 張磊, 桑敏, 李愛芬, 張成武. 2011. 鏈黴素對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產氫及其生長的影響. 可再生能源, 29: 67-70.
3. 許瑾, 李愛芬, 張成武, 桑敏, 吳洪, 劉敏勝, 朱振旗. 2011. 華南地區淡水產油微藻藻株的分離與篩選. 可再生能源, 29: 66-71.
4. 李 濤,李愛芬,桑 敏,吳洪,尹順吉,張成武 2011. 富油能源微藻的篩選及產油性能評價 中國生物工程雜誌 31:98-105
5. 楊瑾, 王銘, 李濤,李愛芬, 張成武 2011. 氮脅迫對雨生紅球藻色素積累與抗氧化系統的影響。 植物生理學報 47:147-152.
6. 夏嵩,張成武 2011. 硅藻納米技術。中國生物工程雜誌 31:126--130
7. 張成武,馬曉琴,羅夢柳,桑敏,李愛芬 2011. 氮、磷對缺刻蟻形藻生長、總脂及花生四烯酸積累的影響。 食品科學 32: 270-274.
8. Ning Xu, Shunshan Duan, Aifen Li, Chengwu Zhang, Zhuoping Cai, Zhangxi Hu. 2010.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irradiance on the growth of the harmful dinoflagellate Prorocentrum donghaiensis Lu. Harmful Algae. 9: 13-17.
9. 王群; 桑敏; 李愛芬; 張成武 2010. 雨生紅球藻培養過程中色素動態變化與光合生理特性研究。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2(5):850-854.
10. 展望,桑敏,李愛芬,張成武 2010. 不同光徑對兩株土壤綠藻生長及脂類積累的影響。 可再生能源 28(3):67-71.
11. 王付冬,桑敏,李愛芬,張成武 2010. 不同光照條件對眼點擬微綠球藻與三角褐指生長及總脂的影響。 中國油脂 35(6):71-75.
12. 羅夢柳,桑敏,張成武,李愛芬 2010. 氮、磷對缺刻緣綠藻生長、總脂及花生四烯酸積累的影響。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2(3):378-382.
13. 劉艷,桑敏,李愛芬,張成武 2010. 硒在紫球藻蛋白質、多糖和脂類物質中的累積和分布。 中國海洋藥物 29(3):22-27.
14. 張磊,桑敏,李愛芬,張成武 2010. 氮、錳、硫缺乏對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光合產氫及其生長的影響。 生物工程學報 26(4):489-494.
15. 王銘,桑敏, 李愛芬,張成武, 楊揚 2010. 不同理化因子對雨生紅球藻CG-11碳酸酐酶活性的影響 植物生理學通訊 46: 701-706.
16. Wei Chen, Chengwu Zhang, Lirong Song, Milton Sommerfeld, Qiang Hu. 2009. A high throughout Nile red method for quantative measurement of neutral lipids in microalgae. J. Microbiol. Methods. 77(1):41-47
17. 李愛芬,李濤,劉然,桑敏,徐寧,張成武 2009. 一種新的海洋經濟微藻—粉核油球藻。 海洋科學33(5):23-27.
18. 李濤,李愛芬,張成武,徐寧,段舜山2009. Fe3+對雨生紅球藻生長及其生理特性的影響。 武漢植物學研究,2009,27(6):643-649.
19. 王銘,李濤,李愛芬,徐寧,張成武 2009. 光照、溫度、pH對雨生紅球藻光和特性的影響。水生生物學報 33(3):400-405.
20. 李福生,徐寧,李愛芬,張成武 2009. 一種穩定的雨生紅球藻色素分析方法. 食品科技 34(7):274-277.
21. 李愛芬,劉然,劉曉娟,徐寧,張成武,段舜山2009. 碳源對粉核油球藻生長和脂肪酸組成特性的影響。 水生生物學報 33(3):461-467.
22. Fengping Miao, Dayan Lu, Chengwu Zhang, Yahong Geng, Hongjun Hu, Feng Fang, Yeguang Li 2008. The composition of astaxanthin esters and fatty acids from four style cells of Haematococcus pluvailis.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 51(12): 1094-1100.
23. 朱勁華,王敏,張威,李朝軍, 張成武 2008. 硒化紫球藻胞外多糖毒性及抗氧化生活性的研究 中國海洋藥物. 27(4):48-51.
24. 劉士成, 杜道海, 張成武, 周志剛 2008. 缺刻緣綠藻cDNA文庫的構建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 17:
25. 朱勁華,王敏,張威,李朝軍,張成武 2007 硒化紫球藻胞外多糖體外誘導BEL-7402腫瘤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中國海洋藥物. 26(6):36-39.
26. 張威; 王敏; 朱勁華; 張成武 2006. 硒化紫球藻胞外粗多糖的理化性質初步研究。中國海洋藥物. 25(4): 34-36.
27. 王敏,朱勁華,馬宇翔,張成武,李朝軍 2006. 含硒紫球藻(Porphyridium sp.)的製備及其對體內外腫瘤細胞的抑制作用。海洋科學. 30(1): 23-27.
28. 朱勁華,王敏,張威,李朝軍, 張成武 2006. 硒化紫球藻(Porphyridium sp.)胞外多糖增強小鼠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中國海洋藥物. 25(5): 13-17.
29. 張威; 王敏; 朱勁華; 張成武 2006. 硒化紫球藻胞外粗多糖的組成與結構的初步分析。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18(6): 56-61.
30. 張成武,曾昭琪,張媛珍,羅成基,郭朝華, 施嚴 2006. 鈍頂螺旋藻藻藍蛋白對小鼠紅系祖細胞生成的影響. 中國海洋藥物. 25(2): 36-40.
31. 梅秋紅,繆月秋,張成武,陸長梅,吳國榮 2005. 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胞外多糖的分離、純化及其理化特性。湖泊科學 17(4):322-326.
32. 於光,馬宇翔,張成武,李朝軍 2005. 鹽澤螺旋藻多糖SP抑制腫瘤細胞的研究。 藥物生物技術 12(4): 255-257.
33. 朱勁華,張威,王敏,李朝軍,張成武2005. 極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胞內多糖IPS IIA逆轉化療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 海洋科學 29(11):18-21.
34. 朱勁華,張威,王敏,李朝軍,張成武2005. 極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胞內多糖IPS IIA對小鼠移植性腫瘤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中國海洋藥物. 24(1): 25-27.
35. 張威,朱勁華,王敏,李朝軍,張成武 2004. 極大螺旋藻胞內多糖分離純化及其結構的初步分析。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16(6): 548-551.
36. Richmond, A., Chengwu Zhang and Zarmi, Y. 2003. Efficient use of strong light for high photosynthestic productivity: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ptical path, the optimal population density and cell-growth inhibition. Biomolecular Eng. 20: 229-236.
37. Chengwu Zhang and Richmond, A. 2003. Sustainable, high-yielding outdoor mass cultures of Chaetoceros muelleri var. subsalsum and Isochrysis galbana in vertical plate reactors. Marine Biotechnol. 5: 302-310.
38. Chengwu Zhang, Hongjun Hu 2002. Taxonomy and ultrastructure of five species of Tetraselmis (Prasinophyceae) isolated from China sea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1(4): 557-579.
39. Liu, Jianguo, Chengwu Zhang, Cohen, Z. and Richmond, A. 2002. Physiological inhibitory effect of OCS in arachidonic acid-rich Parietochloris incise (Trebouxiophyceae, Chlorophyta). Chinese J. Oceanology and Liminology 20(3): 248-2
40. Chengwu Zhang, Cohen, Z. Khozin-Goldberg, I. and Richmond, A.. 2002. Characterization of growth and arachidonic acid production of Parietochloris incisa comb. Nov. (Trebouxiophyceae, Chlorophyta). J. Appl. Phycol. 14: 453-460.
41. Richmond, A. and Chengwu Zhang 2001. Optimization of a flat plate glass reactor for mass production of Nannochloropsis sp. outdoors. J. Biotechnol. 85: 259-269.
42. Chengwu Zhang, Zmora, O., Kopel, R. and Richmond, A. 2001. An industrial-size flat plate glass reactor for mass production of Nannochloropsis sp. (Eustigmatophyceae). Aquaculture 195: 35-49.
43. Zhou, N., Chengwu Zhang, Cohen, Z. and Richmond 2000 Production of cell mass and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in ultrahigh cell density cultures of Nannochloropsis sp. (Eustigmatophyceae). Eur. J. Phycol. 35: 127-133.
44. ChengWu Zhang, Zeng Zhao-Qi(Tseng Chao-Tsi) and Lu Jun 1995. Effect of algal extracts on callus growth and pigment formation in the cell-culture of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and Arnebia euchroma. Chinese J. Bot. 7(1): 89-91.
45. ChengWu Zhang and Hu HongJun 1993. The ultrastructure of flagellar apparatu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ca in Tetraselmis guangdongensis (Prasinophyceae). J. Wuhan Bot. Res. 11(1): 5-11.

科研項目

1) 藻類生物能生成與廢物流減少相集成的技術研究 珠海市科技重點項目(項目主持人) PC20081008。
2) 富油微藻和高碳水化合物大型海藻轉化生物燃料的技術研究 暨南大學人才引進資金(項目主持人)。
3) 優質能源微藻篩選和培養條件最佳化研究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 (項目主持人) 教外司留[2009]1001。
4) 高含油量能源微藻開發利用技術研究 新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項目 (項目主持人)。
5) CO2 –油藻-生物-生物柴油關鍵技術研究 863計畫重點項目 子課題負責人 2009AA06440。
6) 牡蠣哈氏硅藻高品位油、色素和納米結構矽質殼的開發利用 暨南大學科培育與創新基金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國庫)(項目主持人)。
7) 產油微藻的規模化培育技術及生物柴油生產示範 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 項目編號:2010A090200008 課題負責人之一。
8) 微藻能源規模化製備的科學基礎(2011CB200900),能源微藻優良藻種(株)選育原理與綜合評價體系(2011CB2009001),華南地區優良能源微藻選育(子課題)(973計畫)。子課題負責人。
9) 真眼點藻(Eustigmatos sp.)的金藻昆布糖代謝轉變及其對三醯甘油積累驅動的氮調控機理研究 自然科學基金 31170337(2012.01-2015.12)。 項目負責人。
10) 微藻固定火力發電廠煙氣中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產品技術研究 廣東省低碳發展專項資金(廣東省發展與改革委) (省國庫2119901)項目負責人。

申請專利

1) 一種內置拉筋式平板光生物反應器。專利號:201120009663.1;
2) 一種外置加固內連通式平板光生物反應器。申請號:201110207405.9;
3) 一種實現藻液內外循環的光生物反應器。申請號:201110251491.3
4) 一種實現二氧化碳高效固定的光生物反應器。申請號:201110251208.7;
5) 一種實現產油微藻規模化培養的光生物反應器系統。申請號:20110251480.5;
6) 一種實現微藻規模化培養的跑道池光生物反應器。申請號:201110253992.5;
7) 一種微藻篩選方法與系統。申請號:201010001206.8;
8) 一種可作為生物柴油生產原料的微藻及其培養方法 待審核;
9) 一種利用真眼點藻生產β-胡蘿蔔素的方法 待審核;
10) 一株用於EPA(二十碳五烯酸)生產的藻株及其培養方法 待審核;
11) 一種從高產油藻株細胞中綜合煉製生物產品的方法 待審核。

獲獎記錄


1992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參加者,個人證書)一項;
199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主要參加者,項目證書)一項;
1996年,獲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
2010年作為第四單位參加者獲得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計畫執行優秀團隊獎》。
1992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參加者,個人證書)一項,199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主要參加者,項目證書)一項;1996年獲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2010年作為第四單位參加者獲得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計畫執行優秀團隊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