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恆慶(清末民初武術家)

張恆慶(清末民初武術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恆慶,清末民初武術家,近代揚州武術“戳腳門”的創始人,原籍天津獨流鎮(原屬河北),腿功獨樹一幟,是中原赫赫有名的武林高手,1890年—1913年間在揚州開設鏢局兼傳授武藝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恆慶
  • 所處時代:清末民初
  • 主要成就:近代揚州武術“戳腳門”的創始人,腿功獨樹一幟
  • 性別:男
生平傳奇,評價,

生平傳奇

十九世紀末葉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近百年的揚州近現代史上,雄峙著兩座武林高峰——戳腳門和西涼門,戳腳門拳,屬於少林拳法,又稱為“蹉跤門”,顧名思義,與其他拳種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腿法。傳說,武松醉打蔣鬥神所憑藉的玉環步鴛鴦腳,正是戳腳中的代表性動作。
鐵腿張恆慶是揚州近代武術“戳腳門”的創始人。
張恆慶來自河北,晚清人,原籍天津獨流鎮(原屬河北),與津門大俠霍元甲系同鄉,腿功獨樹一幟,是中原赫赫有名的武林高手,其所居地村村練武、個個會拳,皆精通臂門。其從師清朝大俠張酒海,得其真諦,待張恆慶學成,曾經獨闖關東,帶拳學藝,終究學得戳腳拳。其與當時另一位武林高手唐殿卿齊名。有“鐵腿張恆慶、神手唐殿卿”之譽。
攀坊梁鉗馬肚,張恆慶贏“鐵腿”美名
幾乎沒有任何文字資料對他進行記載。根據口授,張恆慶在遼寧學得戳腳門拳術,素以腿法見長,據說他一次騎馬時,見路邊有一個石頭坊,他手攀坊梁,用雙腿鐵鉗一般夾住馬肚,馬嘶叫掙扎卻不能動彈半步,於是他在江湖上便博得了“鐵腿”的美譽。
他是何時南下揚州的,雖然不見文字記載,但推算總在約於1890年—1913年間。而他來到揚州,其緣由就不能不提到揚州的綠林鏢局。
保鏢,作為一個專門行業的出現,與揚州特殊的經濟地位相關聯。揚州襟帶淮泗,鎖鑰吳越,自荊襄而東下,屹為巨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尤其是漢、唐、清三次發展高峰,分別處於全國,或者東南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地位。明清之後,揚州成為兩淮鹽運中心,鹽莢之利,邦賦攸賴,這就造就了一個龐大的雄視全國的財富集團—揚州鹽商。東南繁華揚州起,專事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鏢行業也就應運而生了。
古之三百六十行,保鏢,是個刀上添血的行當。鏢者,指人、指財、也指物。鑒於從業者所面對的都是亡命徒,因此從事這一職業的先決條件,必須能打。最受歡迎的當然就是武林人士了。這就為習武者踏入社會凸現了商機,提供了市場空間。至康乾盛世,揚州鏢業趨於鼎盛,延至辛亥前後,依然火熱。
張恆慶就是應這個市場需要來揚豎起鏢旗的。他為何移居揚城開鏢局?又為鏢局起過怎樣威武鎮遠的名字,已無可查找。我們只知道他起先從北方南下,在鎮江開設鏢局,兼教拳藝。他有個徒弟,名喚王清塵,原繫上海的一個戲班主,常率戲伶大江南北演出。一次,王清塵應揚州鹽商邀請,赴揚唱堂會時,鹽商請這位跑碼頭、人頭熟的戲班主推薦鏢師,於是王清塵就介紹自己的師傅張恆慶過江來揚拓展“連鎖企業”,開設鏢局兼傳授武藝,面向社會承接各類保鏢業務,有定點保鏢,也有行走保鏢;有定時保鏢,也有常年保鏢。
剪子腿“二丈四”,保行鏢一生不走水
張恆慶作為領鏢人,十分講究順遂,尤其重視夢境,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他身邊常年聘請了精通陰陽卦理的儒生做軍師,每有行鏢,就以袖裡吞金、馬前神課占卜吉凶,謂:醜不南行酉不東,寅辰往西主大凶,亥子北方大失散,巳未東北必不通,午申休往西南行,逢戌不上巽中去,卯上西北必不通。除此外,多講八門,即休、生、傷、杜、景、死、驚、開。講八方: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以此決定這趟鏢接不接、何時接、何時行、從何處行。
說來也怪,張恆慶一生行鏢,從來沒有走過水。其實他不明白,與其說是占卜保平安,不如說是他功夫深湛的“鐵腿”威名起的作用。他的腿功可以用揚州武林“三個二丈四”的俗話加以佐證,相傳民國初年,揚州拳界有“三個二丈四”,第一個就是張恆慶,一個剪子腿二丈四;第二個劉伯川(據說當過蔣介石保鏢)單刀反盤頭二丈四;第三是拳師蘇四單刀正盤頭二丈四。二丈四,充分表明了張大師腿法跳躍的長度和威力的闊度。
護送“生辰綱”,也是張恆慶的火熱業務。揚州鹽商每年要向朝廷進貢珍藏,向各部賄賂金銀,每逢年末歲尾、傳統節日,張恆慶就要涉險上路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是他賣力的節點。從揚州通往京城的路上,一路兇險相伴。押鏢的張恆慶若見山口閃出嘍羅,便以領鏢人的身份,按江湖規矩禮節,把手一揮,把車停下,然後拔下“張”字鏢旗,在馬上外腿甩蹬,口裡喊:“達摩老祖威武!”張恆慶這一舉動,使對方明白這路鏢是懂規矩的,嘍羅頭就說:“張大師兄辛苦了,寨子裡歇歇腿吧!”有張恆慶在,押鏢從來沒有失手過。
行業黑話,傳奇而又辛酸的江湖文化
張恆慶走鏢,還創作了一套行業黑話。舊時幫有幫規,行有行話。揚州鏢業,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江湖性極強的特殊行業,足跡遍及五湖四海,直接面對三教九流,為了在外人面前避諱,尤其在對手面前掩蓋真實意圖,約定俗成出只屬於自己範疇的套語,這是圈外人無論如何也解讀不出的。目的只有一個:坎坷中生存,毆鬥中取勝。
比如快一點叫馬欠一點;同門之間相互交換對手,稱倒包;滿師稱到門了;初入武林,俗話“嫩秧”,武童叫小秧子;稱當兵的為張點子的;稱吸菸的為老薰;稱妓女為腳絆;眼睛叫招子;嘴叫吃口子;數字類一叫溜,二叫月,三叫望,四叫直,五叫中,六叫神,七叫仙,八叫章,九叫愛,十叫舌。吃飯叫啃富,喝水叫富海,喝酒叫三六子,米飯叫星星閃,餃子叫飄洋子,烙餅叫翻張子,麵條叫千條,雞蛋叫滾子,集合叫碼人,上房叫上天,道路叫條子,情況不好叫風緊,兵匪騷擾叫風來了,一里路叫尺線子,十里路叫丈線子。張恆慶走鏢忌諱極多。不能說“茶”,因為與“查”同音,不能說“飯”,因為與“犯”同音,必須避開。揚州鏢業黑話的出現,既反映了鏢界江湖險惡維艱,也反映了鏢業武林同仁之間的義氣相連。它大量採用了揚州的方言俚語,成就了一個具有地方性的江湖武俠語境。這是一個無奈、傳奇而又辛酸的武術文化現象。
揚州的鏢業,隨著揚州的興盛而興盛,也隨著揚州的衰落而衰落。民國之後,鹽運實力土崩瓦解,古城沒落了,再也沒有黃白之物吸引偷盜們的眼球了,鏢業也就灰飛煙滅了。但是,張大師對揚州的貢獻卻沒有停止,他雖然是鏢師,傳授武術只是他的副業,然而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在行鏢同時,還授徒將戳腳拳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揚州了,確是不爭的事實。他對揚州近代武術“戳腳門”的建立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戳腳門拳,成就揚州雙峰對峙的武林景象
揚州不僅有神手唐殿卿的瀟灑敏捷,還有鐵腿張恆慶的雄渾豪邁,他們構成了揚州近現代武林的雙峰對峙,各著風流。戳腳門拳,又名技子或趙子,是中國十大拳種之一,屬少林拳法,相傳自宋朝形成,武術界歷來有南拳北腿之說,戳腳因在北方流行,故被譽為北腿代表拳種,這個拳種至清末在燕趙大地最為盛行。
由張恆慶傳授到揚州的戳腳拳,作為一個拳系,是由一般套路和精髓套路兩個系列、八種拳術組成的,這就是:四行拳,太祖拳,屬於戳腳拳系初入門時的手步結合的基本功練習;八路通臂拳,結構簡練,屬於戳腳拳系的基礎套路;八趟龍形番子,動作樸實,實戰實用;鷂鷹拳,採取了鷹的生活形態與搏擊特點結合武術動作組成的套路,發力別具一格,甩髮沖肩,放長擊遠;而五花錘躍步連環,尤其具有個性價值;東保拳是戳腳拳中的中級套路,計六路六十八個動作,短小樸實,緊湊合理。少林拳動作難度較大,是戳腳拳系中較高級的套路,以腿功為主。行拳是戳腳拳系中代表性拳術,由八路六十三個動作組成,全套架子舒展,瀟灑大方。它們同中有異,各有特點,成為揚州武術寶庫中戳腳拳系的全部家當。
戳腳拳,顧名思義,與其它拳種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腿法。腿較手長,勁較手偉,“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是它的致勝法寶。所以,極為豐富的腿法是揚州戳腳拳的靈魂,有丁、踹、拐、點、蹶、錯、蹬、碾,號稱八法,如果再以明、暗之分以及高、中、低之別而論,則更千變萬化了。內中最典型的腿法有鴛鴦腿、剪子腿、雞心腿、蹶子腿、千鈞腿、掃絆腿、繞步腿,通過綿、軟、硬、脆、滑五種用勁方法發出,應敵之際,猛烈非常!
此外,揚州戳腳還有別的拳種少見的橫襠步——這是弓馬結合的步型,戳腳步——這是以前腳掌著地,腳跟抬起的半跪拔跟樁步——這一雕塑型運動招式,已成戳腳拳標誌腿法。一步一腿,左勾右掛,前踢後打,明圈暗點。其中,最淋漓盡致發揮威力的是連環腿,勢如破竹,防不勝防。所以拳界有“若用腿打人,全憑腿連環”的說法。師父生前常說,武松醉打蔣鬥神所憑藉的玉環步鴛鴦腳,正是戳腳中的代表性動作。
揚州戳腳以腳為主,但也從來不輕視手的配合攻防。吾師常以“手出腳不動,打人不能勝,腳踢手不出,打人必負輸”的拳諺,說明手腳配合嚴密的重要性。手防上,腳踢下,上下配套,手封腳打,體現了揚州戳腳拳攻防的全局性意識。
面對如此精湛的拳系,欲學者紛至沓來。張大師以寧缺勿濫的謹慎態度、選擇可造者比如田春明、何玉山,王清塵、王金臣、趙正峰、趙保棣等傳之。據揚州武林傳聞,張恆慶為人豪爽直率,脾氣剛烈急躁,喜歡動手,有老虎之稱,因而在江湖上結仇不少,最後死於仇家槍口之下。揚州田春明傳其子田永庚,將戳腳門在揚州發揚光大,田永庚的高徒、揚州大學武術教授仇志剛將張恆慶所傳編著成《戳腳》一書出版。

評價

這就是揚州近代武林兩大拳系之一的戳腳門。從十九世紀末葉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它與西涼門一起雄峙近現代揚州武壇近百年。
仇志剛編著《戳腳》仇志剛編著《戳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