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宜

張平宜

張平宜,台灣雲林人,曾是台灣《中國時報》的資深記者。2000年,張平宜放棄了原本衣食無憂的優越生活,投身四川涼山一個麻風康復村的教育事業。為了讓這些與世隔絕已久的孩子能儘快地融入現代社會,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苦努力。2011年7月,獲民政部“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行為楷模稱號;2012年2月,獲評央視“2011感動中國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平宜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台灣雲林縣
  • 職業:資深記者,教育工作者
  • 主要成就:獲第七屆吳舜文新聞採訪獎
    入圍德國尤利西斯國際報告文學獎
    獲民政部“第六屆中華慈善獎”最
    具愛心行為楷模稱號
    當選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
人物簡介,個人事跡,四川支教,籌建學校,投身教育,社會評價,

人物簡介

張平宜,女,作為妻子和兩個孩子的母親,“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執行長,曾擔任《時報周刊》、《中國時報》記者及撰述委員,作品《台灣愛滋病防治經驗》、《終戰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後獲得第七屆吳舜文新聞採訪獎等獎項。著《悲歡樂生》一書記述台灣麻風病療養院的歷史,入圍德國第二屆“尤利西斯國際報告文學獎”。
張平宜與學生在一起張平宜與學生在一起
2000年,張平宜辭去工作,來到四川涼山一個麻風康復村。村里唯一的國小擠著70多個學生,大部分只能站著聽課,張平宜通過募款,終於在大營盤建立起了新的學校…張平宜幫助涼山州越西縣大營盤村的事跡,先後被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報導,反響強烈。2011年年7月,張平宜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第六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行為楷模稱號,並成為“2011CCTV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個人事跡

四川支教

1999年,台灣記者張平宜到四川、雲南等地的麻風村採訪,沒水沒電、封閉隔絕的破敗景象令她震驚,但更讓她心痛的是麻風村的孩子——麻風病人尚有身份和補助,他們的子女卻一無所有。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張平宜決心為這些一出生就生活在絕望中的孩子們做點什麼。這一做,就是11年。2月23日,這個故事經《中國青年報》報導後,在微博中廣泛轉載,感動了很多網友。這裡曾被人稱為“隱形的村落”。從1959年開始,因為麻風病的蔓延,當地政府在此建立了麻風康復村,對麻風病人實行隔離集中的治療,並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張平宜看到,村莊裡到處都是遊蕩的孩子,這讓她想到,“這裡總該有所學校吧?”唯一的國小,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教室是兩間破土房子,沒有一扇完整的窗戶。學校的招牌,是小偷唯一看得上的財產,早已被盜。這裡70多個學生,大部分要站著聽課,孩子們的臉都很髒,“髒到只能看見兩顆眼珠子”。如果連這所學校都垮了,張平宜不知道這些生長在麻風病陰影下的孩子還能有什麼希望。她向老師許諾:“你留下來,我去籌錢蓋一所新的學校。”
張平宜在四川支教張平宜在四川支教
張平宜11年來,張平宜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將一個供麻風村子女上學的教學點,一點點地建成為完善正規的學校,2005年至今已培養百餘畢業生。

籌建學校

張平宜在台灣寫文章募款,到處演講、賣書,或是帶著醫生丈夫每月給的1萬元新台幣零花錢坐計程車,去試圖說服潛在的資助者。她帶著這樣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善款,回到大營盤,當上了新教學樓的“監工”。每一天,她都要在縣城賓館和大營盤村之間顛簸的土路上來回往返。因為學校沒有廁所,這個有點潔癖的女人常常一整天不敢喝水。如果內急,就小跑半個小時到鄰村,借用“豬圈隔壁的廁所”。
張平宜和“麻風村”的孩子在一起張平宜和“麻風村”的孩子在一起
2002年,正如張平宜承諾的那樣,嶄新的教室在大營盤落地生根。2003年起至今,她辭去百萬年薪的工作,開辦“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致力於大營盤麻風病人的子女教育。在那些麻風村的孩子看來,“張阿姨就像媽媽一樣”。她熟悉每一個孩子的家庭狀況與脾氣秉性。與家長“搶孩子”,成了張平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大營盤的時間裡,只要發現一個孩子消失,她就會跑到對方家裡,“脅迫恐嚇”那些孩子回來讀書。從洗臉、刷牙、洗澡開始,她慢慢教會那些孩子如何“保持個人衛生”。
大營盤國小周邊沒有水源。2010年,張平宜從台灣請來一個水利專家,從遙遠的對岸運來“一根根水管”。他們用了將近50萬元人民幣,在荒山上建成了一個個水窖。在這個村莊裡,因為大營盤國小而改變自己命運的孩子越來越多,甚至鄰近的孩子都會到這裡求學。眼下,這座曾經“快要撐不下去的國小”,已經有了100多個畢業生,13個公辦教師,他們有著整潔的教室和食堂,甚至還有村裡的第一座公廁。
張平宜張平宜
一個單純的願望
讓孩子能正常融入外部社會
最開始,她將自己的動機解釋為一種“最樸素的母性”。她的長期願望是,“讓麻風病人子女都能正常地融入外部社會。”
外部的社會究竟是什麼樣子?村里很少有人知道,村民只能感覺到,自己是“令人害怕又討厭的人”。就連這兒的老師去縣城開會,當地的老師都沒有人願意和他同桌吃飯。
但這個朋友們眼裡“典型的千金大小姐”,卻在海峽對岸為這個令人恐懼的村莊吶喊。她在台灣寫文章募款,到處演講、賣書,或是去試圖說服潛在的資助者。“下輩子什麼都不做,只做個有錢人。”這個此前從沒經歷過窘迫生活的女人,一度“咬牙切齒”地說。

投身教育

2009年,為了解決麻風村子女的入學問題,四川省扶貧辦在大營盤國小的校園內,用260萬元蓋起一座中學。張平宜和她的同事們為了迎接新中學的到來,他們翻新舊教室、綠化花園。那所中學仍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窗明几淨的教室里也沒有一個學生。當地教育部門沒有派駐老師,而那些住在山上的孩子為了求學,仍然不得不每天在路上步行3個半小時。
2012年2月張平宜再度入川,多地走訪2012年2月張平宜再度入川,多地走訪
張平宜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越 西縣,將一個供麻風村子女上學的教學點,一點點地建成為完善正規的學校,十 多年來,張平宜一直致力於大營盤村的教育事業,她奔走在台北和涼山之間,進行著一場跨越海峽的“愛的長征” 。在成都雙流機場進出不下百次,張平宜沒去過都江堰、九寨溝,10 餘年來,她的目的地只有一個——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大營盤。在這個外界曾經聞之色變的麻風村,台灣女子張平宜默默耕耘,幫 助眾多孩子接受教育、走入社會 12 年的歲月,對於絕大多數衣食無憂者而言,可能都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走過。台灣女子張平宜,在過去 12 年中,卻百餘次往來穿梭在台灣與四川麻風村 之間數千公里的路途上,用她纖弱的身體和無懼的大愛,撐起了中國第一所麻風病人子女國小。讓這個被社會遺忘的角落裡的孩子,學會了洗臉、刷牙、洗澡, 穿上了衣服,喝上了水,讀完了國小。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很少有孩子能夠堅持讀完中學,“走路又遠,功課會跟不上,還常常被同學歧視和欺負。”最讓張平宜難過的是,願意繼續留在學校讀書的孩子正在逐年減少。為了給孩子們找出路,她又讓在青島開辦工廠的弟弟,為想要外出打工的學生們提供職業技術培訓。
“我的十幾年青春,就這樣獻給了這裡。”張平宜感嘆道。她有時候,遇到一些煩心事兒,她只有請朋友抽菸斗,“藉助菸草氣息,放鬆瀕臨失控的情緒”。她有一定程度的神經衰弱,常會失眠,她的手袋裡總塞著幾包鬆弛神經的藥物。
許多台灣人都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瘋子要跑到一個山坳坳里的麻風村,去吃這樣的苦。”但對張平宜來說,在這片大山里,她似乎背負著某種使命,“我是一個母親,看到麻風村的那些孩子,我無法掉頭離去。”

社會評價

感動中國人物
【獲獎名片】希望之翼
【推選委員評價】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王曉暉:一隻希望的青鳥,飛過海峽,落在大山中被遺忘的角落。當人們看到久違的笑容和自信浮現在麻風村人的臉上,就會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義。
張平宜在“感動中國2011年度頒獎典禮”現場張平宜在“感動中國2011年度頒獎典禮”現場
推選委員彭長城說:為了一個底層群體的生活和尊嚴,為了打破這個群體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戰去行動。她對人性的關懷和尊重,已到了捍衛的程度。
【頒獎詞】
蜀道難,蜀道難,台灣娘子上涼山 。跨越海峽,跨越偏見,她抱起麻風村孤單的孩子,把無助的眼神柔化成對世界的希望。她看起來無比堅強,其實她的內心比誰都柔軟。
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說,大陸中央電視台蒐集2011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其中有一位來自台灣雲林的前平面媒體女記者張平宜,在四川幫助麻瘋病患,這種善心是非常了不起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