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魯

張希魯

張希魯(1900-1979)名連懋,號西樓,昭通市人。其父張灝,清朝秀才,教書為生。張希魯排行第六,有3兄、2姐2妹。父母對他教育很嚴格,使他養成做事一絲不苟的習慣。宣統元年(1909)人私塾,1914年初小畢業,1917年高小畢業,1918年春考人省立二中。1919年,因父母及長兄相繼病故,休學1年,1921年復學,1922年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希魯
  • 別名:號西樓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雲南昭通
  • 出生日期:1900年
  • 逝世日期:1979年1月25
  • 職業:文物收藏家、考古學家
  • 畢業院校:雲南東陸大學
  • 主要成就:雲南省政協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 代表作品:《西樓文選》
家庭情況,人物簡介,生平介紹,主要作品,《西樓文選》,主要貢獻,

家庭情況

到9歲,張希魯才獲得讀書機會,到周品三先生開設的私塾讀書。18歲考入省立第二中學。翌年,父親、母親、長兄相繼病歿,被迫休學。兩年後,在同學的資助下,21歲的張希魯才又復學成了省立二中的學生,並於次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東陸大學第一班文史專業。1930年張希魯回到昭通,任教省立二中和昭通女師。1979年1月25日中午,著名的文物收藏家、考古學家張希魯先生病逝,享年79歲。1985年12月,由先生的摯友浦漢英教授編選的《西樓文選》由昭通行署文化局印行。這是先生存世的唯一一部文集
張希魯先生張希魯先生

人物簡介

1900 出生於雲南昭通
1909(宣統元年)就讀於周品三先生開設的私塾
1914年 初小畢業
1917年 高小畢業
1918年 春考人省立二中
1919年 父母長兄病故
1922年 畢業於省立二中
1923年 赴昆明,考入雲南東陸大學就讀文史專業
1925年 在翠湖昆華圖書館工作
1930年 返回昭通,任教於省立第二中學業和昭通女子師範學校
1931年 義務兼任昭通民眾教育館籌備員
1931年 主持發掘昭通後海子古墓,發現風神石畫刻
1935年 前往楚雄中學任教
1937年 任教於省立第二中學
1942年12月 出任雲南文化研究室特約編輯員
1950年以後 先後執教於昭通專區第一中學和第三中學
昆明翠湖
1952年 選為昭通縣政協常委
1953年 當選為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2-1963年 在昆明政治學校學習
1963年 調昭通縣文化館工作
1963年12月 被特邀為雲南省政協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1966年 被誣為“反動學術權威”,受到關押、批鬥,強制進行懲罰性的體力勞動。
1973年 退休
1979年1月25日 去世

生平介紹

張希魯(1900-1979)名連懋,號西樓,昭通市人。其父張灝,清朝秀才,教書為生。張希魯排行第六,有3兄、2姐2妹。父母對他教育很嚴格,使他養成做事一絲不苟的習慣。宣統元年(1909)人私塾,1914年初小畢業,1917年高小畢業,1918年春考人省立二中。1919年,因父母及長兄相繼病故,休學1年,1921年復學,1922年畢業。張希魯中學畢業後因家貧無法繼續深造,得鄧象華、浦漢英2同學資助。他們3人相約於1923年赴昆明,考入雲南東陸大學就讀文史專業。清末雲南經濟特科狀元、著名學者袁嘉穀執教於東陸大學,見張希魯學習勤奮刻苦,每有所得,都作札記呈閱,故對張希魯寄予厚望。1925年秋,張希魯因經濟困難,難以維持學業,經袁嘉穀介紹到翠湖昆華圖書館工作,半工半讀,生活條件有所改善,更加努力鑽研。在校5年,曾作《西樓記》以明志,故自號西樓。1930年返回昭通,任教於省立第二中學業和昭通女子師範學校。1931年義務兼任昭通民眾教育館籌備員。張希魯在教學之餘,酷愛文物考古。課餘常向學生講文物的重要性,啟發學生保護和重視文物。有暇則親往四鄉訪求,用自己教書所微薄收入,購求流散於民間的出土文物。1931年夏,主持發掘昭通後海子古墓,發現風神石畫刻。1933年,購獲東漢“陽嘉二年朱提造”雙魚銅洗。1934年,張用執教4年節約的收入及雲南省政府教育廳補助,外出考察文物,取道四川,沿長江東下,抵南京,轉北京,與容庚、高閬仙等學者探討學術。同時,參加容庚主持的中國最早考古學術組織——考古學社。後與雲南通志館方樹梅同行,經河北山西山東江蘇河南陝西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沿途蒐集文獻文物,與當地學者交流切磋,歷時1半年。張希魯回雲南後,於1935年秋應邀前往楚雄中學任教。1937年春,為研究昭通地方歷史、文物,向雲南通志館提供文物資料,張返回昭通,仍任教於省立第二中學。當年,購獲東漢“建初八年朱提造作”雙魚銅洗、漢蟲魚銅器、漢朱提銀錫白金。在教學中,常自編自刻講稿,為學生介紹甚至代借參考書籍,對學生嚴格要求。在講授中國歷史時,能論及興衰得失緣由,並能聯繫當時和當地實際講授。抗日戰爭期間,講述許多民族英雄史實,以激勵和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對學生注重品德禮貌教育,身體力行。對貧困好學的學生時常給予資助。受他教育和薰陶過的學生、民眾,大多具有重高和保護文物的習慣。張希魯全身心貫注於教學和文物研究,直到1941年方才完婚,時年41歲。1942年12月,應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所聘,出任雲南文化研究室特約編輯員。1950年以後,張希魯先後執教於昭通專區第一中學和第三中學。1950年購獲東漢“陽嘉四年堂狼造作”銅洗。1952年,他被推選為昭通縣政協常委,1953年當選為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2-1963年,在昆明政治學校學習。1963年調昭通縣文化館工作,專事圖書、文物研究管理工作。12月,被特邀為雲南省政協第三屆委員會委員。他多次發起舉辦文物展覽,宣傳介紹歷史文物知識,弘揚家鄉歷史文化。並擬出《文物保護規定》經地方政府頒布實施。為《文物》、《考古》等雜誌撰寫文章,多次在北京大學雲南大學等學報和京、滬刊物上發表文章;向四川貴州等提供歷史文物研究資料;先後向北京歷史博物管和雲南省歷史博物館捐獻聶耳印章、晉南夷長史印鑑等文物。1966年,張希魯被誣為“反動學術權威”,受到關押、批鬥,強制進行懲罰性的體力勞動。其家先後3次被查抄,夫人梁紹美因受刺激,精神失常,於1966年11月自殺身亡。1973年張希魯退休。1979年1月17日在病中寫信給中共昭通地委宣傳部,願將自已保存的全部文物捐獻給國家,望責成專人管理,以免有失,“好讓後來學人,對研究地方歷史作出其應有的貢獻。”他逝世後,女兒張有初、張成初秉承遺志,向政府捐獻出137件歷史文物、630多枚古錢幣、225幅名人字畫、163冊碑帖、5140多冊新舊書籍及許多文物拓片。其中有東漢“建初八年朱提造作”雙魚銅洗、東漢“陽嘉二年朱提造”雙錘銅洗、漢朱提銀錫白金、風神石刻畫、民族銅鐘、聶耳印、趙藩題跋孟孝琚碑初拓本,以及錢南園林則徐、王夢樓等人的書畫真變。這些文物大都被《新纂雲南通志》和有關學術菱所著錄。為保護好捐獻的文物和做好文物工作,1980年成立昭通地區文物管理所。

主要作品

《國學讀法》、《楊恩濃傳》、《袁屏山傳評》、《西樓文編》、《西南古物的新發現》、《漢金石圖跋》、《蜀游雜記》、《漫遊微影》、《滇東金石記》

《西樓文選》

《西樓文選》由張希魯先生的摯友浦漢英編選並署簽,方國瑜、鄧子琴序。《文選》卷首前綴先生照片及書畫遺墨照片12幀。正文分4卷,各卷篇目均以形成年代為序。卷一"文選",收入文章39篇,大部分是先生就讀東陸大學和在昆華圖書館任事期間的作品,有讀史札記,有抒懷記景之作,更多的是對高格遠致的學術前輩的追憶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大體上反映了先生的成長經歷和治學態度。其中追憶恩師袁嘉穀的10篇文章,狀貌寫神,情深意摯,是研究袁嘉穀生平、學術思想、人文精神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而《記昆明移運火藥之災》一文,則無疑是對發生在1929年7月11日的那場巨大災難的最為翔實,也最具批判精神的紀實作品。卷二"文物考證 選",收入先生文物考據、序跋25篇,反映了雲南昭通歷史文物研究的概貌,其中如《昭通後海子梁堆發掘記(附跋風神石)》、《跋漢金(二則)》、《漢建初器與蟲魚器跋》、《跋漢朱提 銀錫金》等,反映了先生精深的學養、敏銳的學識和求實的治學品格。卷三"遊記詩歌選",收人遊記2篇、詩歌29首。遊記是先生30年代漫遊國內的實錄,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世態風物、人情狀貌,留下了時代印痕。詩歌大多成於30年代,訴民生疾苦,世事不平,批判黑暗的政治現實,為蒼生百姓鼓呼。卷四"書信選",收入先生與省內、國內著名學者的往來信函34封,大都涉及地方歷史和文物,從中既可看到學者們對地方歷史文物的見解,也可窺見先生為人處世的態度和謙遜豁達的治學精神。附錄有:浦漢英撰《西樓年譜摘要》、先生捐獻金石文物及其女捐獻書籍、字畫、碑帖大略、編後記、再編後記及附畫33幅、文物照片20餘幅。方國瑜序中說:"昭通張希魯先生是石屏袁樹五老前輩的高足,瑜與相識已四十餘年也。他博識多才,議論精審,尤其對雲南文物的蒐集研究,多有創見。瑜為《新纂雲南通志》編撰《金石考》,得希魯先生提供資料,多已收入,為世人所稱道。聞先生逝世後,鹹以編訂遺稿為念。近悉他的女兒張成初來函言,稿由浦漢英同志編定《西樓文選》,為先生不朽之作。流傳後世,實為快事。"鄧子琴教授以知交、摯友為《西樓文選》序,又別是一番情愫。"余少與先生曾同學於昭中半年,其後一九三一年又同執教於斯校。當時過從較密,始悉先生重然諾,嚴取與,風格峻整不可犯。今讀其書,則於師友情誼,時事感懷,民間疾苦,均有激昂憤悱之情。而最足以見其風格者,則先生對於鄉邦文物之愛好,發微闡幽,不遺餘力。文選第二卷中,可見其慨。猶憶一九三一年在昭通親見先生參加梁堆發掘的情況,精神振奮,廢寢忘食。……此文選之必傳於世,審矣。"《西樓文選》的刊行為昭通、為雲南留下了至可寶貴的財富。
《西樓文選》《西樓文選》

主要貢獻

張希魯先生品行高潔,淡泊名利,視金錢財富如草芥,生前曾向北京歷史博物館和雲南省歷史博物館捐獻了聶耳印章和晉南夷長史印鑑等文物。1979年,先生病逝,女兒張有初、張成初謹遵遺訓,將其生前幾十年來費盡心血收集的137件古代金石文物、225幅名人字畫、163冊名貴碑帖以及許多文物拓片,全部捐獻給國家。其中有趙藩題跋的孟孝琚碑初拓片,有漢代建初、陽嘉等年號的雙魚銅洗和大小不等的雙耳銅釜、漢代銅燈等,漢建初畫像石刻,漢蜀郡鐵钁、晉代的風神石,還有一些從戰國開始到清代為止的錢幣。這些金石文物是研究我省歷史、文化的貴重珍品,大都被《新纂雲南通志》和有關學術所著錄過。另外,明末清初的愛國詩畫僧人擔當以及錢南園、林則徐、王夢樓等人的繪畫、書法真跡也很有價值,為昭通,為他的祖國留下了數以千計珍貴文物,也將一代學人愛國愛鄉的精神長留在了天地之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