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

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

《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韋慶遠編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歷史專著。本書詳細闡述了張居正的生平和業績,著重闡述他在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主持改革,使明代社會由亂入治,及其死敗,局勢又由治變亂的歷史過程。書中傳主張居正的成敗榮辱與時代背景有機結合,源流分明,因果互見,歷歷有據,生動具體地展現了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的辯證法則。

基本介紹

  • 書名: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
  • 作者:韋慶遠 
  • 原版名稱:張居正傳
  • ISBN:7536122950 
  • 類別:歷史專著
  • 頁數:950頁
  • 定價:69元
  • 出版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9 
內容簡介,全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張居正是明代中後期叱吒風雲、大有作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隆慶和萬曆年間,國脈傾危之際,參與並領導了歷時16年之久包括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大改革,以其扭轉乾坤的功業永垂青史。其勇於任事,犯難進取,挽救危亡的精神,數百年來為勵精圖治、救亡圖存的人們所景仰和追思。
本書詳細闡述了張居正的生平和業績,著重闡述他在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主持改革,使明代社會由亂入治,及其死敗,局勢又由治變亂的歷史過程。書中傳主張居正的成敗榮辱與時代背景有機結合,源流分明,因果互見,歷歷有據,生動具體地展現了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的辯證法則。面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作者對與傳主有過密切關係的數十人作了深入的個案研究,從這些人物形成的文字資料中“探求當時君臣、宮府、閣部、僚友的關係及其變化,探求他們對張居正和政局的影響,以及張居正的應對態度和方式策略等”,涉及人物之多,探求研究之細,皆為同類著述所罕見。對與張居正關係*為密切的徐階和高拱的考察更是深刻入里。這樣不但有助於對政局的了解,而且更有助於了解時局和徐、高等對張居正的影響,以及張居正思想行為的深刻內涵。本書所以不取名《張居正傳》而稱為《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其緣由也在於此。
其次,書中提出了“隆萬改革”的新判斷和新概念,重新審視和完整揭示了發生在16世紀中國的這場改革運動的歷史真相。迄今為止,治明史者談到這場改革時,往往只談萬曆時期張居正的改革,而忽略了隆慶時期高拱和張居正聯手進行的改革。作者重新探討了這一時期歷史的全過程,發現高拱和張居正在隆慶時期已經聯手進行重大的改革,在吏治、經濟、軍事上都取得過重大的成就,使垂危的明王朝出現了起死回生的希望。而萬曆初葉張居正所進行的改革則是隆慶改革的繼續。因此作者得出結論:隆慶改革和萬曆改革實是一場改革中前後銜接的兩個歷史階段,這場改革應稱之為“隆萬大改革運動”。這一成果無疑是研究明代中後期歷史的新突破和新貢獻。
書中對“江陵柄政”條分縷析,就數百年的舊題目作新文章,全面發掘和詳盡闡述了當年改革救亡的歷史,發往者之潛幽,給來者以啟示。尤其要指出的是,該書對張居正主持改革的過程作了動態式的敘述,不但寫了張居正如何運籌帷幄、選賢任能、妥為部署,而且寫出了他在改革和反改革的矛盾衝突中如何堅定指揮、鼓舞士氣的實況。
本書臧否人物,力求以人物的全部言行舉措為依據,以是否促進社會進步,推動歷史發展為主要標準,避免片面性和概念化、情緒化的弊病。作者在充分研究分析張居正的全部活動及其效果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張居正是中國16世紀後期出現的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畢生致力的改革事業和輝煌成果超乎宋代王安石主持的新政變法之上。
然而本書作者又不贊成對張居正採取諱惡掩過,一味頌揚的做法。在充分肯定張居正的偉大歷史作用的同時,對他的“失誤、失律和失德”的一面也給以實事求是的直書。張居正要推行改革,不得不集中權力,但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而無所制約,甚至弄到“威權震主”的地步,勢必要引來皇權的反動,釀成歷史的悲劇。同時,在個人專權獨斷的體制下,必然是人治的格局。10年改革基本上依靠張居正個人的權力和威望來進行,因而“沒有,也不太可能建立起一套堅強的持續貫徹改革方針的體系”,“一旦人亡就必然政息”,改革成果也就為“反動倒退的逆流”所摧毀。
綜觀全書,正如作者所期望的,寫出了一個“歷史上真實的完整的張居正”,和“風雲際會,人物輩出,大起大落,而又變化急劇的明代中後期政局”。

全書目錄

緒論:有關張居正研究的若干問題
  • 第一章 早歲崢嶸
第一節 護衛卒的孫子,起自“苦篤貧家”的神童
第二節 備受器識與孳生恩怨
第三節 修竹的風格和早年的人生追求
第四節 荊州,這一片熱土
  • 第二章 生於憂患
第一節 一個災難深重的年代,一個擅權執拗的皇帝
第二節 哀民生之多艱
  • 第三章 科舉道路和翰苑生涯
第一節 經世實學與八股時文的衝突——參加會試的一次挫折
第二節 身在翰苑,憂思天下
第三節 激切進言,痛論時政
第四節 對嘉靖其人和嘉靖朝政事的反思
  • 第四章 政治上的失落和彷徨
第一節 失意於污穢混濁的官場
第二節 接觸到險惡起伏的政潮和對夏(言)嚴(嵩)鬥爭的思考
第三節 善處於嚴(嵩)徐(階)鬥爭之間
第四節 周旋於政爭漩渦之中與對徐階的期許
  • 第五章 山居未敢忘憂國
第一節 隱晦待時,惆悵南歸
第二節 山居六載,寄情山水
第三節 人在江湖,情系社稷
第四節 出山回朝,面對變局
  • 第六章 重新投入政治的漩渦
第一節 徐階倒嚴的徹底勝利
第二節 徐階當國後的政局
第三節 徐階對海瑞上疏等問題的調息
第四節 張居正在嘉靖末期地位的變遷和“應變”準備
  • 第七章 嘉隆交替與張居正入閣
第一節 一個心理變態、庸碌猥瑣的皇帝
第二節 《嘉靖遺詔》的發布和治道轉軌
第三節 張居正破格入閣和伸展抱負
  • 第八章 隆慶內閣的矛盾鬥爭與張居正地位的上升
第一節 嘉隆時期內閣地位的提高和首輔制的形成
第二節 隆慶內閣與“九相”的浮沉
第三節 徐階、高拱的角逐與徐階的敗北
第四節 高拱與趙貞吉的鬥爭及閣權歸高拱
第五節 張居正在內閣內訌中的角色與高、張並相
第六節 閣員學術分歧在政治上的反映
第七節 高拱、張居正的實學思想和對理學末流的批判
  • 第九章 隆慶內閣的成就和張居正的作用
第一節 兩個綱領性檔案的提出
第二節 張居正在隆慶前期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節 高拱、張居正的知人和用人
第四節 高拱對人事制度的整頓改革
第五節 促成俺答封貢的實現
第六節 取得擒斬漢奸趙全和瓦解板升叛亂勢力的勝利
第七節 高拱、張居正的重商思想
  • 第十章 隆萬交替與張居正獨攬朝綱
第一節 隆慶末葉高拱張居正矛盾的激化
第二節 朝臣角逐與宦官矛盾的交錯盟合
第三節 《隆慶遺詔》與高拱被逐
第四節 以構陷高拱為中心的壬申政變
第五節 張居正接任首輔與李、張、馮政治鐵三角的形成
  • 第十一章 幼年萬曆與張居正特殊形式的君臣關係
第一節 幼年萬曆身份地位和心理的巨大變化
第二節 萬曆皇帝“小時了了”
第三節 君臣關係的蜜月期
第四節 張居正為“致君堯舜上”的努力
第一節 “江陵柄政”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以整飭吏治作為推動全面改革的槓桿
第三節 以戒諭和考察百官作為整飭吏治的起步
第四節 啟迪萬曆,首重選賢任能
第五節 調整中樞人事,健全朝廷班底
第六節 創立和推行“考成法
第七節 修改和充實吏治律例
第八節 獎勤罰怠,倡廉懲貪
第九節 在整飭吏治中存在的恩怨問題
  • 第十三章 為天下理財
第一節 開源節流,扭轉“國匱庫竭”困境
第二節 面對嚴重賦役不均的社會經濟現狀
第三節 著手處理里甲、經催、投靠、優免四大問題
第四節 從正德到隆慶丈里的屢行屢敗
第五節 萬曆初年在全國推行的丈田運動
第六節 萬曆清丈的過程、特點和評價
第七節 嘉靖初年到隆慶時期一條鞭法的屢試屢止
第八節 萬曆初年一條鞭法在全國的推行
第九節 推行一條鞭法對改善民生國計的重大貢獻
第十節 改行一條鞭法的歷史意義
  • 第十四章 申嚴軍政,發揮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第一節 亦相亦帥,掌握戰和全局
第二節 區別韃靼各部,採取“東制西懷”的戰略部署
第三節 窮剿海盜,遏止“倭寇”侵擾
第四節 對少數民族反抗活動的血腥鎮壓
第五節 慎選善用,充分發揮戚繼光李成梁等人的將帥之才
  • 第十五章 厲行法治,刑期無刑
第一節 明中葉以來的法弛刑濫
第二節 法一律恆,有法必依
第三節 “治亂國,用重典”,“嚴治為善愛”
第四節 明刑執法,注意慎刑
  • 第十六章 對驛遞制度的整頓和改革
第一節 明代的驛遞制度及其中葉以後的敗壞
第二節 修訂法規,嚴申綱紀,徹底整頓驛遞制度
第三節 驛役從民當轉為官募官當,逐步納入一條鞭法
  • 第十七章 整治漕運和高拱、張居正的分歧
第一節 明代前期漕運的演變
第二節 高拱與張居正對整治漕運的分歧
第三節 高拱與張居正對恢復海運的分歧
第四節 修訂規章,嚴厲整飭漕政
第五節 採納潘季馴“束水攻沙”之法,整治漕河取得成效
  • 第十八章 敦本務實的學術思想和執行文化專制政策
第一節 在明中葉斑駁陸離的學術思潮中獨樹一幟
第二節 “端正士氣”,反對講學
第三節 執行文化專制政策
  • 第十九章 以奪情事件為中心的反張高潮
第一節 奪情事件發生前夕的鬥爭
第二節 奪情事件發展為奪權和反奪權鬥爭
  • 第二十章 屹立在權勢的巔峰上
第一節 專權獨斷,驕盈自用
第二節 樂諛好奢,富貴移人
第三節 三子高中與游七招搖
第四節 君臣關係的逆轉
  • 第二十一章 張居正去世與政局大變
第一節 張居正去世前後的微妙局勢
第二節 對張居正、馮保的總清算
第三節 萬曆皇帝原形畢露
第四節 改革夭折,變亂蜂起
  • 第二十二章 功罪憑公論,青史有是非
第一節 在清算張居正狂潮中湧現的清醒言論
第二節 “古今興廢事,掩卷三太息”
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大事記
引用文獻和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韋慶遠(1928-2009.5.11),廣東順德人,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教授。歷任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英國牛津大學東亞研究系客座教授、聖安東尼學院兼職院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客座教授、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所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客座教授、香港珠海書院史學研究所客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近代史研究所、香港大學中文系和歷史系訪問學者。代表作《中國檔案史稿》、《明代黃冊制度》、《康雍乾城鄉人民反抗鬥爭資料》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