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大鯢

張家界大鯢

張家界大鯢,湖南省張家界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大鯢屬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張家界是中國大鯢最主要的原產地,擁有第一個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託良好生態環境,經過科技攻關,大鯢人工馴養繁殖技術和仿生態繁殖技術先後獲得成功。2011年,“張家界大鯢”成為中國第一個水生野生動物地理標誌產品。

張家界是中國大鯢最主要的原產地,從對大鯢的搶救性保護,到人工繁育大鯢,到大鯢系列產品研發,再到鄉村扶貧,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張家界大鯢具有獨特而珍貴的價值,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延緩衰老,集保健、藥用、美容、食用價值於一體,被專家譽為“水中人參”、“軟黃金”。

2010年12月1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張家界大鯢”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界大鯢
  • 產地名稱:湖南省張家界市
  • 品質特點:肉質細嫩、鮮美、風味獨特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0年第144號
  • 批准時間:2010年12月14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張家界大鯢與恐龍同時繁盛於3億5000萬年前,恐龍已經滅絕,但大鯢卻存活到現代,被譽為“遊動的活化石”。它體形大而扁平,大者全長可達180厘米,常見為60—70厘米。張家界大鯢軀幹粗壯,成扁筒形,頭部極扁平而寬闊,其前端有寬大口裂,頭部上側有一對小眼,無眼瞼。指、趾光滑無爪,後肢長於前肢,前肢四指,後肢五趾。大鯢尾部側扁,尾鈍圓或橢圓,尾較短,約占全長的1/4到1/3,尾部肌肉能左右擺動,推動身體前行。體表光滑無鱗,但有各種斑紋。張家界大鯢整體外觀體型比較健壯,無肥胖感。
張家界大鯢品種是中國大鯢品系中最優良的一種,特別是在張家界實行大鯢保護與規模化繁育項目以來,其品系通過人工篩選,採用分子生物學中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對大鯢進行基因鑑定,從而選擇張家界大鯢中體質優秀個體之間進行繁育,再經過一段時間的人工培育,使其成為張家界大鯢中優秀的種鯢資源,繁育出優良的後代,可以說,張家界大鯢的優質品質是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而形成的。

營養價值

張家界大鯢與其他地區大鯢相比,肉質更為細嫩、鮮美、風味獨特。大鯢肉組織柔軟,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等特性。通過和其他地區大鯢比較,張家界大鯢胺基酸含量更為豐富,含有21種胺基酸,其中8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其含量豐富而全面,100克肉干物質胺基酸含量高達92克。大鯢肉顏色成米白色,質地鮮嫩度顯著高於鯉魚鯽魚等普通魚類。
張家界大鯢張家界大鯢

產地環境

張家界市地處北緯30°,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境多為崇山峻岭,多丘陵。由於平均海拔都在800米左右,造就了其地層的複雜多樣性,也造化了奇美的自然景觀,森林覆蓋率達70%,是中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城市。在其遼闊的森林中,各種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植被資源高達百餘科,其中不乏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珍奇樹種。由於張家界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其雨量豐沛,故歷年平均降雨達1500毫米左右,而降雨期主要集中在4—8月,全年的降水期占到了68%左右,因此充足的降水給了眾多珍稀動植物一個最佳的生存環境。因大鯢對生存環境有著不同尋常的要求,特別是對水質以及溫度尤為苛刻,所以也就有了張家界大鯢獨有的營養價值。
張家界地區海拔在154—1890.4米左右,轄區內高聳挺拔,河流被深切,落差較大,形成奇峰異洞,幽深莫測,常有大規模的溶蝕窪地,狹長如帶的槽谷,溶洞,地下暗河、山泉伏流甚多。山區氣候溫涼濕潤,日照少,雲霧多,降水充沛。全年除汛期外,多數時間河水含沙量不大,河水具有流水、清涼的特點。河流大多從石灰岩層的溶洞中流出,水質礦化程度高,硬度較大,含有豐富的鈣、鎂等離子。張家界地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溝、溶槽、石芽隨處可見。野生大鯢喜靜、怕光、畏聲、好清水畏濁水,如受驚動則棄穴而逃,游往深水處藏匿,遇汛期河水渾濁時,會爬至岸灘上活動。在野外,大鯢一般棲居於石灰岩層的陰河、暗泉及有水流的山溪穴洞內,這些洞口一般不大,但略大於大鯢體寬,進出一個口,洞內較寬敞,平坦光滑,但深淺不一,深的有幾十米,在洞內大鯢有較大迴旋餘地。大鯢沒有自己築洞的習性,它只能在其棲息河段中選擇合適的天然岩洞石縫作為棲息地,因此,能容納大鯢身體的天然洞穴都是其潛在的棲息場所。張家界地區遍布的地下暗河和溶洞,溫涼濕潤的氣候,潔淨的水質,充沛的降水以及溪溝中豐富的魚、蝦等餌料為大鯢的生長繁衍提供了獨特的生態環境。
張家界地理張家界地理

歷史淵源

大鯢在張家界民間飼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它是長江流域的一個品系,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而形成的。
大鯢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具有極高的學術科研價值,同時也具有極高的醫用、食用等經濟價值。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自然環境的破壞,非法捕殺、走私販賣大鯢,加上野生大鯢資源再生能力差等原因,野生大鯢資源量急劇下降,面臨資源枯竭的危險。為了挽救大鯢這種神奇而瀕臨滅絕的保護動物,張家界當地的人民民眾參考前人留下的寶貴資料,開始了漫長而艱巨的人工養殖大鯢相關研究。
1972年,張家界桑植縣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鯢科研所。
1978年,張家界桑植縣首次成功實現大鯢人工繁殖,填補了世界大鯢人工繁殖技術空白。
1995年,湖南省成立張家界大鯢自然保護區
1996年,國務院以國函[1996]113號檔案確定建立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張家界野生大鯢資源及其棲息環境。這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大鯢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大鯢人工受精率達到72%,孵化率高達70.6%。
1997年,張家界第一次開創人工開鑿隧洞保護大鯢的先河。
2002年,張家界率先舉行中國第一次大鯢人工放流。
2010年,張家界建立世界首家大鯢生物科技館;同年,“張家界大鯢”成功申報中國第一個水生野生動物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張家界榮獲“中國大鯢之鄉”的稱號。
20世紀90年代以來,張家界成立了張家界大鯢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制定了張家界大鯢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張家界的地型地貌、氣候環境和水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布局張家界大鯢養殖區域,在桑植縣、慈利縣永定區武陵源區的15個鄉鎮建立商品大鯢養殖中心,在張家界經濟開發區修建了張家界大鯢綜合利用基地。

生產情況

截至2013年,張家界制定了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確立了總面積達14285公頃的核心區、緩衝區和試驗區,規劃建立33個觀測保護站,已經建立了11個,保護髮展大鯢野生資源約3萬尾。建立了湖南省大鯢救護中心和大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成立了大鯢保護與發展協會。累積放流大鯢近6000尾,救護野生鯢苗1.5萬多尾。全市有人工、原生態和仿生態繁殖基地29處,年人工繁育大鯢幼苗10多萬尾。吸引省內外資本投資近5億元,財政扶持資金3600多萬元;發展馴養繁殖、經營許可企業26家、委託馴養戶300多戶,存池大鯢25萬尾,年產值近10億元。
2015年,張家界大鯢自然保護區存有原生代大鯢1500尾,子一代及子二代大鯢4.2萬餘尾,每年可孵化子二代大鯢8萬尾,年產商品大鯢5萬公斤。張家界全市年繁殖大鯢種苗40萬尾以上,大鯢養殖規模達到120萬尾。
2016年,張家界大鯢養殖規模超萬尾的單位有18家,持證養殖企業118家,深加工企業8家,開發深加工產品102個。張家界市已有56個鄉鎮發展大鯢,全年繁殖大鯢種苗達40萬尾以上,大鯢養殖規模已達到123萬尾。從事大鯢養殖加工、餐飲銷售、旅遊觀光的從業人員3.5萬人,產業年綜合產值達到20億元。
張家界大鯢張家界大鯢

產品榮譽

2010年12月1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張家界大鯢”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張家界大鯢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為湖南省張家界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大鯢。
(二)養殖環境條件。
養殖環境要求光線陰暗,養殖用水pH值為6.5至7.5,水溫在15℃至20℃,水質清新,無污染。
(三)養殖技術。
1.飼養:成鯢按大、中、小分級分池飼養,大、中、小的規格體重分別為:3千克至4千克、2千克至3千克、1千克至2千克。放養密度為6千克/平方米至10千克/平方米。成鯢餌料主要為鮮活的鯉魚、鯽魚、蝦、蟹等,投餌量占其體重的2%至4%。
2.環境、安全要求:飼養環境、疫情疫病的防治與控制必須執行國家相關規定。
(四)捕撈。
養殖時間為4至5年,個體重≥2.0千克,網捕。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肉質細嫩、鮮美無油膩感,食之嫩滑爽口。
2.理化指標:大鯢肉蛋白質含量≥17%,硒含量≥150毫克/千克。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張家界大鯢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南省張家界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張家界大鯢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歷史文化

民間傳說
據《西澤補遺》記載,武陵山區有個數十丈之寬、深不見底的潭水。四周多是懸崖峭壁與飛流直下的瀑布,濃密的瘴氣使得這裡整天都是陰沉沉的天,茂密的森林中還有陣陣冷風撲面襲來。有位老者為逃避戰亂,帶著妻子來此居住。老者80多歲了,但是膝下仍無子嗣,自己覺得已經年老腐朽,而且每天的一日三餐都無法保障,覺得走投無路準備投淵自盡。來到潭邊,卻發現裡面似乎有很多魚在遊動,像是鯰魚但奇怪的是有四隻腳,攀爬岩石身手極其敏捷,和同伴們嬉戲又如小兒一樣天真可愛。其尾巴扁平短小,腹部肥大,形態如隨時防敵進攻的守衛一樣,行進在水面和亂石上的速度又極快。老人感覺到十分震撼,於是試探性的用青蛙為餌釣,沒想到釣上了數條,後將其烹飪食用,感覺肉質十分鮮嫩和甘甜,老者和妻子便以此為食。沒到半年,老人便精神煥發,感覺骨骼強勁有力,白髮轉黑,以前掉落的牙齒也重新生長出來了,做農活跟年輕人一樣精力旺盛。而妻子也年輕了許多,3年間生了9個兒子,個個強健可愛。後來蜀中有位術士叫張道陵的來此尋覓丹藥,一路上饑渴疲勞,恰巧遇到老者,便向他討了一碗湯。喝完後道士覺得豁然於懷,如遁天入地一般,非常驚奇,於是問老者這是為何。老者講述離奇經歷後,道士愈覺得更加神秘和出奇,便把這種魚取名為鯢,意為送子的魚。後來他覺得這種魚太神奇,一直不捨離去,夜不能寐,於是到深淵一探究竟,沒想到眼前出現了兩條魚的頭與尾相交的場面,術士頓時悟出天地萬物陰陽玄機,創立了道教,而雙鯢頭尾相交的畫面也成了道教太極八卦圖的起源,流傳萬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