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宜春(土壤肥料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宜春,土壤肥料學家。長期致力於土壤改良、植物營養與施肥研究。在土壤普查、低產土壤改良,建立現代農業測試實驗室,土壤磷營養及核農學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宜春
  • 國籍:中國
  • 職業:土壤肥料學家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婚姻狀況:已婚
個人簡歷,生平介紹,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個人簡歷

1926年3月 出生於南京
1946年 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畢業。
1947年 金陵大學農學院土壤組學習。
1949年8月 南京農業職業學校教師。
1950-1951年 中南農林部農業處工作。
1952-1965年 中南農業科學研究所技術員。華中農業科學研究所土壤肥料系副主任。
1978-1997年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副院長兼農業測試中心主任。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院技術顧問。

生平介紹

張宜春,研究員,中共黨員。1926年3月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自幼喪父,隨母親在外祖父幫助下生活,學習。1942年讀完高中一年級後,以同等學歷考入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學習,1946年畢業。1947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土壤組,師從黃瑞采、樊慶笙、裴保義、史瑞和教授,攻讀土壤學課程並聆聽了分別由馬溶之、宋達泉、陸發熹教授主講的專題講座,還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室余皓教授指導下進行實習。
1949年8月,執教於南京市農業職校,從事土壤及化學等課程教學工作。1950年初,應聘於中南農林部,從事土壤肥料工作。1951年,在廣西省恭城縣參加土地改革後,調入新成立的中南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50年代,在陸發熹、劉海蓬教授帶領下,進行粵漢鐵路湘南段沿線土壤調查。在黃肇曾、屠啟澍研究員指導下,進行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和有關的土壤肥料及綠肥栽培利用研究。1955年被借調到治淮委員會,在沈梓培研究員領導下,參加淮河流域土壤調查及室內分析工作,為治淮提供了土壤基礎資料和評價依據。1958-1960年,參與主持湖北省第一次土壤普查,隨後又主持了飛沙土及平原湖區“坐蔸”低產田的改良研究。他曾先後歷任華中農業科學研究所土壤肥料系副主任,研究員;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副院長兼農業測試中心主任;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院技術顧問等職。曾獲湖北省科學大會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並多次赴歐洲、南亞地區出席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與美國、德國和加拿大的有關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合作研究。英國傳記研究所授予他1992年及1993年“世界名人”稱號。美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授予他“20世紀成就獎證書”等。

技術成就

1958-1960年,張宜春與華中農業大學楊補勤教授共同主持了湖北省第一次土壤普查,並請何金海研究員進行指導。他們深入基層辦試點,培訓骨幹,制定普查工作規範,提出與全國接軌的湖北省土壤分類表,在省農業廳領導和勘測大隊的共同努力下,首次查清了全省耕地土壤類型及其分布,山區、丘陵、平源各類土壤的特性、肥力及利用狀況等,為因土種植、因土施肥和因土耕作等增產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和依據;繪製出湖北省第一幅土壤分布圖;制定出相應的土壤改良及土地利用類型和區劃;提出了改良鄂北粘質土、鄂南酸性土及江河沿岸飛沙土(細沙質土)等低產田的建議。在80年代的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中,他又被聘為全國土壤普查顧問組成員和湖北省土壤普查顧問組組長。
60年代初,張宜春主持了湖北省飛沙土低產田利用改良的研究。面對大面積飛沙土,藉助客土和增施有機質進行改良是極不現實的。他通過實地對飛沙土地區地下水變化和毛管水上升與土壤質地的關係以及土溫季節性變化規律的研究,再經過多次田間試驗和考察,提出了生物改良措施:適時早播早熟糧油作物,避過旱害;保持適當地下水位,減輕旱害;在有灌溉水源處,改沙地為水田;多留根槎,配之以增施有機肥料,為改良飛沙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新途徑。實踐證明,此方法可使糧油作物獲得較好收成。
70年代初,他在主持湖北省平原湖區水稻“坐蔸”低產田改良時,明確提出,平原湖區的石性有機質含量高的潛育性水稻土,嚴重缺鋅是其低產的主要原因。同時該土壤有效磷鉀量亦偏低。因此,加強開溝排水,改善土壤通氣條件,配合施用鋅、磷、鉀肥,即可使水稻產量獲突破性增長(從1公頃產3000千克提高到5250千克左右)。這一改良措施迅速在當地大面積推廣套用。同時引起湖北省土肥工作者和農民研究和施用鋅肥的興趣和關注。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農業部決定在我國興建一批以先進儀器設備裝備的農業測試中心。張宜春承擔了湖北省農科院“農業測試中心”的籌建任務。他首先組織人員在國內多方考察,同時向外商廣泛徵集儀器資料。在此基礎上,派遣人員到有關單位學習,掌握儀器的性能和使用技術,熟悉儀器的類別、型號和零配件情況。經過調查學習,反覆比較,開出了儀器配置清單和實驗室基建技術要求。以較快速度和較高質量率先建成我國第一個配備有等離子光譜儀,X射線衍射及螢光光譜儀,自動分析儀,電子顯微鏡,氣、液相色譜儀,紅外、紫外、螢光分光度計等,大中型儀器設備齊全,布局合理的現代化農業測試中心。同時還培訓出一批能掌握及使用相應儀器設備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及一支年青的維修隊伍,並建立起一套較為嚴格的管理制度。是全國最早投入使用,較快承擔了國家及部、省農作物資源品質鑑定,食品質量檢驗,農藥質量檢驗及殘留分析,土壤肥料測試及試驗研究任務的農業測試中心。張宜春還擔任了全國農業分析方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參與組織審查制定農業分析方法標準,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80年代以來,張宜春雖擔負行政領導工作,但他始終沒有放鬆有關土壤、植物營養與施肥的研究工作。在這期間,他仍然主持、參與和指導了多項科研課題。在主持“推薦施肥”研究中,他與美國奧本大學艾文斯(C.E.Evans),米契爾(C.C.Mitchell)教授及德國維澤愛姆斯農業研究所菲特(H.Vetter)教授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水稻高產營養診斷與推薦施肥”研究中,他把土壤、肥料與高產水稻植物體中養分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動態變化研究,隨時注意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校正,大量試驗分析數據經計算機整理後,提出了鄂中、鄂北丘陵崗地稻區,中稻1公頃產7500~11250千克的“水稻高產施肥專家諮詢系統”軟體。在大面積套用中取得顯著效果。
在與植棉專家張駒研究員和核素示蹤專家郭智芬研究員合作的“棉田經濟施肥”研究中,運用15N示蹤,揭示了棉花各生育階段,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及黃棕壤粘質土棉田土壤容重對氮素養分吸收、分配、利用和對棉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換的影響,以及棉麥套種栽培中兩季作物對氮素吸收利用的相互矛盾與促進的關係,從而為制定棉花兩熟栽培中水、肥、耕作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和措施。在“雙季稻連作中養分歸還與有效利用”研究中,運用15N、32P、36Rb同位素示蹤,查明了不同有無機肥配合施用情況下,土壤、植物體系中養分吸收利用、殘留和再利用的狀況;提出了早稻施用含氮磷養分高的豬廄肥,晚稻施用含鉀素養分高的早稻草還田,再配施適量氮素化肥,不僅能獲得雙季稻高產,且能保持土壤中有機質及氮、磷、鉀養分的平衡,緩解土壤磷鉀養分虧損,達到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在“石灰性土壤不同形態無機磷有效性及對植物磷營養貢獻”研究中,套用蔣柏藩—顧益初提出的石灰性土壤磷素新的分級體系,採用原子反應堆照射和放化合成法,製備出低載體高比強的不同形態放射性磷酸鹽,直接標記石灰性土壤中相應的磷酸鹽,通過植物吸收試驗,從而對其有效性及對植物磷營養的貢獻,作出直接準確的評價。以上研究成果獲得部、省級二等獎,三等獎各兩項。
張宜春曾先後主持編寫了《湖北土壤》、《中國核農學》、《農產品及製品質量檢驗手冊》等專著,還主持翻譯了《植物營養原理》。在若干國際學術會議及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
張宜春積極熱情致力於科技交流活動,積極組織和參加學術交流活動。並曾率組參加在瑞士召開的“第十一屆國際鉀肥會議”、在德國召開的“第十三屆國際土壤學會大會”、在奧地利召開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套用核素研究土壤植物的學術會議”,以及相繼在中國、前蘇聯、印度、挪威等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1998年8月率組在美國奧本大學進行合作研究與科技交流。
他曾擔任中國土壤學會第四、五屆理事,第六、七、八屆常務理事;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第一屆理事;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第一、二、三屆理事;中國農學會農業分析測試分會第一、二屆名譽主任及湖北省土壤肥料學會第六屆理事長等職,積極參與策劃、組織各種學術交流活動,為我國土壤科學的普及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簡歷

1926年3月 出生於南京。
1946年 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畢業。
1947年 金陵大學農學院土壤組學習。
1949年8月 南京農業職業學校教師。
1950-1951年 中南農林部農業處工作。
1952-1965年 中南農業科學研究所技術員。華中農業科學研究所土壤肥料系副主任。
1978-1997年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副院長兼農業測試中心主任。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院技術顧問。

主要論著

1張宜春.農業化學分析中的現代儀器.見:中國土壤學會農業化學專業會議論文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356~360
2張宜春,謝振翅,劉同仇等譯.植物營養原理(原著者K.Mengel等)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3郭智芬,塗書新,張宜春.土壤容重對土壤供氮能力及棉花吸收利用氮素的影響.核農學報.1989,3(1):16~22
4王爾宏,張宜春,馮元琦,溫賢芳.發展化學肥料,保證農業增產,防止地力衰退.見:中國土地退化防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47~50
5 郭智芬,塗書新,張宜春等.15N示蹤研究氮肥中氮對土壤硝酸鹽形成和積累的影響.同位素.1996,9(4):200~2066 郭智芬,塗書新,張宜春等.石灰性土壤不同形態無機磷對作物磷營養的貢獻.中國農業科學.1997,30(1):26~32
7塗書新,郭智芬,張宜春等.菠菜硝酸鹽含量的控制和預測的研究.套用與環境生物學報.1997,3(2):125~1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