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銳

張子銳

張子銳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指揮家中國民族樂器改革家,改革了近八十件民族樂器,被載入中華樂器大典,經張子銳研究整理歸納的中國古代“六—六”六陽六陰樂理,今天已經傳於國際音樂界,被國際音樂家所重視和運用,豐富了世界音樂領域,是一位真正的音樂大師。

張子銳張子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子銳
  • 出生日期:1918年
  • 職業:作曲家
  • 性別:男
經歷
張子銳出身於1918年,從小受家附近的一個吹鼓班影響,耳濡目染,造就他對民族音樂和樂器的特殊稟賦,自小便立志以音樂為業。
1946年考入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和聲作曲鋼琴,張子銳開始對民族樂器優劣得失的比較和思考,1949年張子銳進入南京國立音樂院,受教於楊萌瀏,陳振鐸曹安和江定仙等教授,從彭維明學習鋼琴,從托諾夫學習低音提琴,對西洋音樂的學習,是他更深的陷入對中國民族樂器現狀的思索,形成了改革樂器的初衷。這個初衷,使張子銳付了畢生的心血。同時1949年張子銳組織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支50多人的民族管弦大樂隊,並進行演出,院長呂驥繆天端楊萌瀏陳振鐸曹安和儲師竹等音樂教育家理論家演奏家紛紛加入。
以前二胡用的絲弦,它的音不穩定,容易走音,張子銳仔細研究琢磨就用二胡鋼絲弦替代原有的二胡絲線,使得二胡音色更加柔和而不失明亮,並改革可調試琴弓,也很快被推廣使用。此時張子銳發現中國的民族樂器有許多先天不足,同類型樂器聲區共鳴結構不同,形成了音律上的不統一,高中低三個音域不齊全,缺乏層次和厚度,難以演奏變化豐富的合奏,經過一番篩選,張子銳覺得阮是最適合和便於動手的樂器。阮是一種古老的樂器,當時阮上面是沒有音孔的,所以音出不來,此時張子銳就仔細琢磨,就在阮上開上了彎月形的音孔,隨後在放大阮的共鳴箱,按照聲部音區做成了小中大低四種規格的系列阮,通過調整弦數和長短比例,共鳴鼓直徑和音孔大小等方法,使阮的品種和功能日趨完善,系列阮音質純淨而豐滿,高低音音量平衡,音區層次清晰,整體和諧統一,被正式納入樂隊。從此在民族樂隊里,系列阮占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張子銳在1955年首制完成的系列阮,被收藏於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中。1956年張子銳結合中國古文化及哲學,又成功研製出了律呂排笙和律呂抱笙,今天它們都是民樂隊里不可或缺的樂器。張子銳
張子銳先生對民族樂器的改革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論基礎知識之上的,他熟讀文史及各類世界音樂典籍,從《呂氏春秋·古樂》《周禮·大司樂》等古籍中通曉了六雄六雌,六陽六陰,六律六呂等古代哲學和音律的關係,對中國的音樂發展史有著獨到的見解。張子銳曾多次在各大音樂刊物上撰文闡述自己的觀點及實踐結果,經張子銳研究整理歸納的中國古代“六—六”樂理音位,今天已經傳於國際音樂界,被國際音樂家所重視和運用,豐富了世界音樂領域。幾十年來張子銳用自己的研究,先後改革了七十餘件樂器,解決了許多樂隊演奏的難題和不足,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及登上國際樂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89年張子銳受聘於蘇州大學中文系崑曲班講授音樂理論,“六律六呂”樂理因變調的簡練規律,最適合崑曲演奏和演唱,因而備受師生好評。
張子銳相信中國的基本樂理和中國的樂器會傳播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這是一位專注於理想的人,傲岸獨立,懷著對民族音樂赤字般的忠誠,捨棄了俗世的物質享受,至今依然不斷得為中國民族音樂樂器樂理等做出了不可磨滅巨大貢獻,給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豎起了一座又一座的豐碑。張子銳
張子銳張子銳
張子銳張子銳
張子銳張子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