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明(國民黨少將)

張子明(1887-1952) ,又名張紹武、張培甲,古稱張鬍子。

基本介紹

  • 本名:張子明
  • 別稱:張鬍子
  • 字號:紹武、培甲
  • 所處時代:國民黨時期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寧陽南關
  • 出生時間:1887
  • 去世時間:1952
  • 主要成就:殲擊日軍
簡介,生平,

簡介

張子明,寧陽縣南關人。國民黨惡吏。張子明地主家庭出身,1915年中央陸軍學校步兵科畢業,歷任排長、營長、團長、旅長、閩省剿匪先遣縱隊司令。1931年在江西“剿匪”時全軍覆沒,他僥倖逃脫,同年10月任國民黨四十一軍少將參議。1936年返家閒居。
1938年4月,張子明任山東保全第二團團長,兼任寧(寧陽)、滋(滋陽)、汶(汶上)國民抗敵自衛總團團長、三青團滋陽分團寧陽區隊長、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參議、寧陽縣臨時參議會議長,自稱寧陽縣長。一度組織“抗日游擊隊”,參與消滅侵華日軍的維持會。一神槍手少年不離其左右。此少年追隨張子明在濟南、臨沂等地狙擊了多名日本鬼子。此少年名叫吳士田。寧陽城西(周家臨邑)人。此少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離開張子明。張子明在 1939年9月對日作戰負傷被俘,關押在濟南監獄。1942年,偽濟南市長朱桂三等人將其保釋後,逃到安微省阜陽。
1943年,張子明受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派遣,由安微返回山東,活動於微山、金鄉、嘉祥、魚台等地。他聲稱不與共產黨合作,反對中國共產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到處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自此,寧陽境內的土匪組成還鄉工作突擊組,矛頭指向共產黨、八路軍。
1946年6月3日,他接任國民黨寧陽縣縣長,兼寧(寧陽)、汶(汶上)、泰(泰安)、肥(服城)、東(東平)人民自衛總團團長。帶領反動武裝竄擾於寧陽、汶上、滋陽之間。還組織幾十個武裝工作隊(黑殺團),派往泗水、曲阜、兗州、汶上、東平、肥城等地“掃蕩”,進行偷襲和暗殺活動,在寧陽僅4個月時間,襲擊了7個區公所,張子明帶領陳德山、張培旺等匪徒幾百人,襲擊民主政府二區區公所(中金馬莊)時,打死副區長張志華和武工隊員9人, 捕19人。為此,張子明被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通令嘉獎、記大功。至1948年,他指揮的國民黨縣大隊、還鄉團、土匪,用槍殺、大卸十八塊、大開膛、坐老虎凳、投井、活埋、割乳房、鐵絲穿鎖骨、斷手截足、香火燎身等手段,殺害革命者和翻身農民7150人。1948年6月, 在玉皇山戰鬥中,我人民解放軍駐兗前線指揮部派“方桑”團協助寧陽縣大隊,一舉消滅國民黨大部分地方武裝,張子明及殘部逃往徐州。在徐州民生客棧張子明收擾寧陽的流亡軍政人員、土匪、地主分子,妄圖組織返縣突擊隊、快速縱隊,聲稱打回寧陽去,進行“間(離間)、宣(反革命宣傳)、殺(暗殺)”活動,未得逞。1948年,淮海戰役前夕,張子明改名換姓,從南京隨其妻小逃到福建省光澤縣,以開荒種地苟生。1952年3月在福建省光澤縣胡房子村病死。

生平

原鐵道兵副政治委員。
張子明同志是山西省離石縣人,1934年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股長、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軍事工程學院副政治委員、昆明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張子明同志積極投身革命活動。1934年,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外圍組織。當年10月,他被敵人逮捕,入獄後堅貞不屈,嚴守秘密,被獄中黨組織吸收入黨。出獄後,他返回原籍從事黨交給的任務。抗日戰爭時期,他參加了百團大戰等戰役和戰鬥。
解放戰爭期間,他率部參加上黨、淮海、渡江等戰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全國解放後,他為我軍院校建設和部隊建設作出了明顯成績。
張子明同志因病於1991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3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