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地國

張地國

張地國,1954年12月生,高級經濟師。1971年10月——1975年12月,在梁平縣城東公社插隊落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地國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4年12月
  • 職業:高級經濟師
簡介,格言,作品,

簡介

張地國,1954年12月生,高級經濟師。1971年10月——1975年12月,在梁平縣城東公社插隊落戶。1976年1月返程到重慶航運校讀書。1977年在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總公司工作至今。從小喜歡文學,業餘時間從事小說、詩歌、散文等寫作。從1977年開始,在各地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10餘萬字。

格言

張地國張地國的人生格言:橫著是根梁,立著是根柱!受傷不自憐,受辱不自卑,得意不忘形。

作品

2013年3月23日,小說《魂歸遼葉河》首發式今日在梁平縣舉行,雪燃、鐵樹、冉紅艷等重慶作家代表、小說中人物原型代表、當年下鄉的知青代表以及萬州區、梁平縣相關領導參加了首發式。
《魂歸遼葉河》是重慶作家張地國為時5年創作的長篇小說,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發行。小說講述的是上個世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插隊落戶的故事,故事從上世紀70年代初講到二十一世紀初,時間跨度30年,人物眾多、情節曲折。人物形象豐滿,真實可信,無論是知青還是當地村民,他們都有著獨特的個性特徵。與眾多知青影視文學作品不同的是,《魂歸遼葉河》不僅寫了知青一代在農村的生活經歷,還講述了知青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到城市的創業歷程,以及知青的子女們的成長經歷,他們延續著父輩精神,在逆境中拚搏進取,實現人生價值。
小說主題積極健康向上,知青們身處的環境雖然艱苦,但他們榮辱不驚,默默奉獻,他們的經歷雖然坎坷,歷盡磨難,但他們始終堅守著人生信念,為實現自已的理想而奮鬥,他們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利益結合起來,用自己的言行,努力改變著農村的落後面貌,帶動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他們在感動和默化著村民的同時,也使自己的心靈得到一次又一次升華。
魂歸遼葉河序:重慶知青的心靈獨語
文/雪燃
這是一部描寫重慶知青人生經歷的史詩般的長篇小說,是一代人成長經歷的真實寫照,更是一部記錄中國三十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讀本”。
知青作為一代人中的一個群體,他們經歷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紅衛兵運動、上山下鄉運動、思想解放運動、經濟體制改革,他們目睹和參與了一系列驚人的社會變革和歷史事件。《魂歸遼葉河》中,作家沒有直接描寫這些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而是通過知青的生活軌跡來間接反映這些歷史事件,知青坎坷不平的命運與這些歷史事件直接相關。小說中最能直觀感受到歷史事件的人物當屬肖國慶,他曾經是優秀知青,曾經被塑造成反潮流英雄,曾經是公社革委會副主任,他也想被推薦上大學,因為會編寫革命文章調到了縣委宣傳部工作,後來政治運動發生變化,他成了反革命分子,被判刑十八年。出獄後他到改革開放前沿的南方城市打工,他承包磚廠創業成功,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家,但在經歷了一系列人生風雨後,肖國慶還是回到了遼葉河,他要實現自己最初下鄉到遼葉河公社時的諾言:改變七里坡貧窮落後的面貌。可以說肖國慶、王永潔、李勇三名知青,他們一到鄉下,就在為改變山村貧窮落後的面貌努力著,而他們的坎坷命運也是在為這個目標努力的過程中發生著變化。為種桐子樹,肖國慶回家跟父親借錢買樹苗;為了鄉親們有飯吃,肖國慶想出了“試驗田”;王永潔為了孩子們能讀書不辭辛苦,學校發生垮塌時,她挺身而出救孩子,最後病倒在講台上;李勇為了修好學校,不計報酬上山打片石,最後為救孩子獻出了生命;為了孩子們有地方上學,知青們把自己住的知青屋讓出來做教室……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非常豐滿,真實可信,無論是知青還是當地村民,他們都有著獨特的個性特徵,比如說,小說中的秀芝,她是一位地道的農村姑娘,作家在通過講述一系列的故事後,一個善良、純樸、善解人意的農村姑娘形象躍然紙上。秀芝這個人物貫穿小說始終,她的命運與知青的命運密切相連,她是中國千萬個普通農村婦女的典型形象。
《魂歸遼葉河》的主題積極健康向上,知青們身處的環境雖然艱苦,但他們寵辱不驚,默默奉獻,他們的經歷雖然坎坷,歷盡磨難,但他們始終堅守著人生信念,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鬥,他們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利益結合起來,用自己的言行,努力改變著農村的落後面貌,帶動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感動和默化著村民的同時,也使自己的心靈得到一次又一次升華。
與眾多知青影視文學作品不同的是,《魂歸遼葉河》不僅寫了知青一代在農村的生活經歷,還講述了知青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到城市的創業歷程,以及知青的子女們的成長經歷,他們延續著父輩精神,在逆境中拼搏進取,實現人生價值。
時代塑造了文學的主題和精神,知青文學折射“上山下鄉”的痕跡,知青文學更記錄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和歷史的變遷。作為知青作家,張地國先生對那個時代有著自己的觀感,儘管命運大起大落,生死未卜;儘管生活多磨難,催人淚下,儘管世事多變讓他們感到迷惘,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信念,始終用一顆善良之心去詮釋社會,去關愛身邊的人,始終對未來充滿信心。在作家筆下,苦難是一種財富,貧窮成了奮鬥的動力。張地國先生拋開了知青文學中的“傷痕”,以陽光的心態,辯證地詮釋了知青這個群體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積極作用。社會的發展總會有一大批人要為之付出,知青們付出了,但他們在付出的同時,也豐滿了自己的人生“行囊”。
小說在改變農村貧窮落後這個主題上,把農業、農村、農民這個備受人關注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作家通過人物的足跡,把三十年前的七里坡和三十年後的七里坡進行了對比描述,三十年前七里坡荒涼貧窮,人們為了改變這種現象,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三十年後的七里坡,雖說國家對土地進行了改革,但土地同樣荒蕪無人問津,農村人大量擁進城打工去了,沒有人願意再以土地為生。作家在字裡行間對土地飽含深情,折射出作家對農村發展的關注和憂思。
《魂歸遼葉河》講述的是重慶知青的故事,有著很鮮明的重慶地方特色,填補了重慶知青文學無長篇巨作的空白,很好地向讀者展示了當年重慶知青在重慶這片土地上“上山下鄉”的經歷。它既是重慶知青的縮影,也是全國知青的一部分。
現在,雖說知青的具體形式已經消失在社會中,但他們仍然以虛擬形式繼續存在著,知青文學已成為知青文化現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仍然是一代人和一個國家常說常新的話題。
雪燃:原名張學成,重慶作家,現居重慶市綦江。已出版長篇小說《美院女生》《80後的火紅年代》《新聞的第3隻眼》《版畫情緣》等10部。其創作成就收錄《重慶作家詞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