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喆(紀錄片導演、攝影家)

張喆(紀錄片導演、攝影家)

張喆是一個人名,其中包括張喆,男 廣西桂林人 紀錄片導演、攝影家,玉器鑑賞家,現居住北京。 遼寧 阜新的籃球運動員,位置:後衛俱樂部:廣東宏遠 。1976年生於河北省邯鄲市, 2000年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美術系獲學士學位,2006年獲碩士學位,現為邯鄲學院美術系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喆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西桂林
  • 職業:紀錄片導演、攝影家,玉器鑑賞家
  • 主要成就:最後的小腳女人入圍國際電影節
  • 先居住:北京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代表作品,成功及榮譽,個人觀點,其他愛好,

人物簡介

1989年赴日本留學,學習建築、園林攝影。
 1993年職業攝影至今
張喆張喆
2000年製片人
2011年CCTV數位電視台<陶瓷文化>欄目製片人

代表作品

《納木措湖·納木措人》(與人合作)2000年
《感念高原》(與人合作)2002年
《最後的小腳女人》2007年
《任波和他的癌症患者》2009年
<<北京新特農莊園>>2010年
《北京的藏玉人--臧鴻元》2010年
《神秘的大明山天書》2010年

成功及榮譽

2007年《最後的小腳女人》在瑞士真實影像國際電影節入圍。在這屆電影節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評作品有2000多部.,經過評審們20天封閉式嚴格認真評選,共有180部作品入圍。作品《中國最後的小腳女人》是作者自2003年到2006年,歷時4年獨立完成的第一部紀錄片。作品客觀、真實、生動地記錄了中國最後一代小腳女人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作者跟蹤拍攝了30多位小腳老太太,積累了很多珍貴影像素材。《中國最後的小腳女人》記錄了在中國行將消失的、原汁原味的小腳老太太生活的同時,也真實地向世界展現中國的民間民俗:如歲時年節、出行、祭天、喪葬等。瑞士真實影像國際電影節的評審評語是:作品《中國最後的小腳女人》,將是一部很受歡迎的電視紀錄片。

個人觀點

攝影是一種在不同地域和人群之間相互通行的語言,在時間和空間的縱深和跨度中,它對每個人的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自誕生以來,攝影已經在各種歷史表述中留下了它深刻的印記,也已經成為現代以來全球文明進程的講述者和承載者。在當今全球化視野下的文化景觀中,作為藝術作品的攝影在各地域的文化演變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攝影藝術的發源地的歐洲和攝影藝術發展比較成熟的日本,攝影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產生了很多令人激動的大師和傑作。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所收藏的一部分歐美和日本攝影藝術的原作的展示能夠體現出攝影藝術的最重要的本質,即影像的審美感染力和藝術家真實的個人感受。這些攝影作品在國內的展出還不多見,同這些攝影原作的接觸能夠帶給觀眾一個欣賞攝影藝術應該具有的基本的歷史坐標和關於水準的衡量標準。在這種參照之下,人們對中國當代攝影的發生和成長的歷程就可以有一個更客觀和整體的認識。近三十年來經歷了深刻變化的中國,攝影藝術在各個時期顯示了它們的特殊性以及對歷史文化建構的作用。中國的當代攝影很大程度產生於歐美攝影藝術的影響之下,或者身處國際攝影藝術的深刻的發展變化之中的。差異性產生了試圖理解和交流的互動,中國當代攝影正是在這種對流的環境和氣氛中產生髮展和走向國際的。中國當代攝影與歐美和日本的前輩攝影大師的同場展出,提供了一個連線中國當代攝影和國際攝影文化的場域,在不同影像傳統的相互對話當中將顯示各自的立足點和特殊性,在快速變化的歷史進程中發現影像在這個時代的獨特價值,展望攝影在未來的人文景觀中的作用和意義。

其他愛好

張喆不僅是攝影家,也是玉器鑑賞家,對玉有深厚的興趣愛好,經常把玉作為禮物贈給好友。玉的堅韌、溫和、細膩和人性有著極大的一致性。張喆把玉比喻成我們中國人。張喆認為“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之潤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悅煩悶之心,玉之純可淨化污濁之心。所以君子愛玉,希望在玉身上尋到天然之靈氣。
張喆(紀錄片導演、攝影家)
儒家學說宣揚“仁、義、禮、智、信”,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仁,人們敬仰那些“仁者愛人”的人,把他們尊為君子,而“仁”的核心就是德。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就是把德與君子聯繫起來並追溯至遠古。玉就代表德,德就物化為玉,玉德就成為文明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柱。後來人們就繼承和發揚了“君子如玉”這個說法。過去人們還把玉作為信物來交換,這也是對玉德的一種景仰吧。君子如玉;玉的堅韌、溫和、細膩和人性有著極大的一致性。“溫潤如玉”、“潔身如玉”,成為最美的一種讚譽。玉者無聲,玉已成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純潔之物,成為美德的代名詞。
他每到一個地方只要有時間都要去古玩城淘寶,在北京有時也去擺地灘.目的是為了去偽存真\還是囊中羞澀;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