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前

張可前,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初任瑞州府推官。勘問刑獄認真,平反許多冤案。

基本介紹

  • 本名:張可前
  • 出生時間:1624
  • 去世時間:1707

張可前,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初任瑞州府推官。勘問刑獄認真,平反許多冤案。升為吏部主事,不久遷任郎中。累官至副都御史。當時江漢一帶水患很多,荊、安兩府多次協作修築江漢兩堤,但屢築屢潰。他建議兩府分段負責修築,以免相互推諉;此後所修堤防趨於穩固。曾上書建議在蘭州設將軍,以控制河西邊境;被採納。後提至兵部任職。
補文選郎中,歷左右通政,太僕、太常二寺卿,副都御史。上書建議在蘭州設將軍,以控制河西邊境,被採納。升刑部侍郎轉兵部侍郎,掌管滿洲八旗官兵。
先未幾,乞養還鄉,享年83歲,葬邑東楊林口(據說今楊林堤路東部),有《宛在軒詩集》思兒心切故名宛在軒。
他曾建議分段修堤,各負其責,免得推諉。《江陵縣誌》、《江陵縣水利志》等均有其傳。
清朝初年,天下甫定,順治帝福臨採取了一系列的開明政策。
但那時,滿洲貴族集團把持朝政,一般漢族官員,大多唯唯諾諾,惟有兵部侍郎張可前“望實隆茂,發言建策”,因此,他極受順治帝倚重。
兵部侍郎是六部臣僚中掌管軍事的副職長官,清順治初年,福臨即位,由於八旗勁旅由馬上得天下,順治帝對於九州大地的地理知識所知有限。張可前常將神州大地的各處地圖蒐集整理出來,懸掛在皇帝辦公的乾清宮牆壁上,為順治帝講解各地的山川走向,河湖分布,以及地方的物產風俗等,令順治帝“坐覽皇輿之勝、江山萬里如在黼案玉幾之前”。對於清初統一全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張可前家在三湖邊上,張可前上奏順治帝,說是故鄉臨水而居,湖波侵壟,父母雙親年老體衰,故而希望能致仕返鄉,歸養父母。順治帝要他將這一帶的地形畫出來,解說清楚,再派人前來察勘。當使者返京說明實地考察的情況後,順治帝“嘉其誠孝”,照準其請。這事當時在漢族官員中產生了很好的反響,大臣陳廷敬還特地寫了一篇《送張著漢侍郎歸展先壟序》,廣為傳播。
相傳張可前回家之後,有一對鶴鳥相伴棲息到他家附近的蘆洲里,“自銜草蘆為巢,巢高五尺,圍大倍之,歲孕兩雛,其中積雛以十數。客至,則擊柝為符信召鶴,鶴輒率其所孕雛,翔舞庭中,客去然後已。自是以為常,鶴不去湖者十年余,著漢(即張可前)亦家居十年余。”這事傳開之後,許多過往官員都繞道前來觀賞,所以張可前居住的那一帶即被稱之為“鶴湖垸”。現在,“鶴湖垸”的地名大約記得的人不多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