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濟:書卷人生

張元濟:書卷人生

《張元濟: 書卷人生》是1997年度國家青年項目“商務印書館與20世紀中國文化”的最終研究成果。以一個人物來反映一項文化事業及其與整個20世紀中國文化之間多層多面的關係,是一個新的嘗試,得到了參與本課題評審的專家們的一致好評。認為,這項研究全面、準確和深入地論述了商務印書館的百年歷程,並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寫照了20世紀中國文化的命運,不僅具有學理的廣度和深度,而且為20世紀中國文化研究開闢了新的途徑。

基本介紹

  • 作者:周武
  • ISBN:9787532063338
  • 頁數:329
  • 定價:20.00
  •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6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圖書目錄,

內容介紹

商務印書館創設於1897年2月11日,至今已整整一個世紀。這個世紀,對中國而言,可謂變亂紛擾,多災多難。變幻的風雲,頻仍的戰爭,持續的動盪,使中華民族面臨有史以來最為嚴峻的生存考驗和世紀性挑戰!處在這樣的“運會”之中,張元濟本著“昌明教育”和“為國家謀文化上之建設”的宗旨投身現代出版,加盟商務印書館,並以自己的全部精力、清明理智、健全人格和文化良知使商務印書館在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殘酷世紀裡始終昂藏挺特。在他的主持下,商務印書館歷經艱辛,逐步從一家簡陋的小印刷廠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文化出版企業。其鼎盛時期,不僅擁有全國一流的編譯所,一流的印刷設備和技術,而且擁有最為健全的發行網路,在海內外大中型城市設立了40多家分館和支館,1000餘個銷售網點,公司職工達4000餘人,被譽為“東方文化的中心機關”,為中國現代文化的形成、積累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並因此而贏得了社會各界特別是文化界的一致讚譽: 有的說它是20世紀中國的“育才館”和“人才儲備館”,有的稱它是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樑,有的說它是中國現代文化的重鎮,也有的譽之為現代中國的“模範實業”。所有這些讚譽,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事實,那就是商務印書館在20世紀中國文化中的特別重要性。
在這個過程中,張元濟由一個翰林轉變而為20世紀中國首屈一指的出版家,他的名字標誌著中國出版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本書選取商務印書館之中心人物張元濟為傳主,以人系事,敘述了商務印書館本身的發展歷程,商務印書館與中國的學術文化事業的關係,以一個人物和一家出版機構的命運,反映了近代中國的歷史起伏和社會變遷。具體地說,包括三個層面: 第一,商務印書館的世紀曆程。這一層面著力展示商務印書館在大動盪的時代背景和同業的劇烈競爭中如何一步步邁向成功,又如何在戰亂中一步步陷入困境,最後又如何在新舊時代轉換中一步步被納入到計畫出版體制之中,一方面創造性地還原出商務印書館百年艱難曲折的創業歷史,另一方面透過商務印書館的百年滄桑縮影式地展示出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複雜命運。第二,商務印書館的文化業績。這一層面著重分析和研究商務印書館的出版物,包括商務版教科書、期刊、辭書、普及讀物、漢譯世界名著、中國古籍叢刊和其他學術著作,力求多層多面地反映出商務印書館在普及傳播新知新學、“發揚固有文化”和“介紹西洋文化”過程中的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並進而揭示出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新思潮、教育變革、五四新文化新文學、國粹保存、中西文化溝通等方面的內在關係。第三,商務印書館領導群體和職員群體的素質。這一層面主要研究商務印書館的運行機制和經營理念,以及商務印書館的編者、作者和讀者三大群體的形成與壯大過程,力圖揭示出商務印書館在大變動時代逐漸走向成功背後的深層原因。
張元濟由一個翰林而成為數十年主持商務印書館的出版家,留下了由傳統士大夫到近代知識分子的歷史足跡。這種足跡又穿越了維新變法、共和革命、北伐、抗戰和新中國成立的種種風雲摩盪,並歷經種種文化思潮的來去和代謝。本書環繞上述三個層面,歷史地重現了這一過程,富有深度地寫出了20世紀中國文化(以商務印書館為代表和典型)的新陳代謝,以及文化與國運的相依,文化人的種種群像,信而有徵地說明了作為一個出版機構的商務印書館所承擔的超越了出版機構功能的文化貢獻。
全書除引言外,共分9章。第1章“從京師到上海”,著重分析了張元濟戊戌政變前後的角色轉換和心路歷程,認為張元濟從京師到上海的過程,既是他從“中心”退居“邊緣”的過程,也是他從一個出色的年輕翰林轉變而為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的過程。第2章“走上現代出版之路”,詳盡地敘述了張元濟加盟商務印書館、選擇現代出版作為自己終身事業的複雜過程,認為這一選擇於商務於中國現代出版及學術文化史均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在這一選擇背後寄託著他的深思熟慮,寄託著他的“國民教育”思想,也寄託著一個憂國憂民的文化人在多災多難的時代為國家和民族探尋去路的理想。第3章“教科書革命”,著力展示張元濟以出版來推動新式教育和文化啟蒙的種種努力,特別是他以學制變更為契機發動的“教科書革命”的劃時代意義,以及他在商務早期創業史上的特殊地位。第4章“多事之秋”,全面論述了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所面臨的重重危機,以及張元濟針對這些危機所暴露出來的管理層面上的問題進行理性而果斷的處置,及時轉變經營管理體制,創建“一處三所”,從而使商務印書館安然度過多事之秋,並向一個現代化的大型文化企業邁進的艱難歷程。第5章“老新黨與新潮流”,以近3萬字的篇幅系統地展示了張元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對商務印書館所實施的大換血計畫,以及圍繞這一計畫所引發的新舊衝突,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促發了商務印書館的大改革,大改革後的商務印書館又以其雄厚的資金和完善的發行網路為新文化運動推波助瀾,盡己所能地促進和推動傳統學術文化的現代轉型,幫助不同思想體系、不同學術流派的活躍與發展,成為繼北京大學之後新文化、新文學運動最重要的組織者、出版者和傳播者。如果說新文化運動最初只是一種校園內的文化實驗的話,那么商務印書館則在校園與社會之間架設了一座引橋,使新文化、新文學成為一種客觀的文化事實存在下來。第6章“新時代的舊學家”,全面地闡述了張元濟如何將“保存國粹”與“開拓新營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舊籍淪亡”時代以“流通古籍”為己任,自覺地為中華人文慧命護持薪火,特別是影印《四部叢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的艱辛歷程及其永恆的意義。第7章“圖書館之夢”,系統呈現出張元濟創辦涵芬樓、東方圖書館和合眾圖書館的努力和業績,並透過他的努力和業績揭示出潛涵於歷史底層的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以及由此種文化所涵育的精神和人格力量。第8章“在國難中”,富有歷史感地描述了張元濟和商務印書館在國難中的悲慘命運,以及在如此艱難的歲月里張元濟是如何拒絕與一切邪惡勢力合作,如何全力維護商務印書館作為民族文化實業的堂正與純粹。第9章“遲暮情懷”,簡要地論述了抗戰勝利後為“商務復興”所做的種種努力及其失敗的原因,並交代了新中國建立後商務印書館的北遷,以及公私合營,最終被納入到計畫出版體制的過程。

作者介紹

周 武:男,博士生導師,1989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華東師大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東華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中心研究員等職。現為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所長助理、思想文化史室主任、《史林》雜誌副主編。
生於1964年8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特別是近代文化變遷的研究。主要學術成果有:《中國遺書精選》、《影響歷史的遺囑》(合著)、《張元濟:書卷人生》、《上海通史》第五卷《晚清社會》、《中國文化綜錄》(參與)、《太平天國史跡真相》(參與)、《世界文明史年表》(參與)、《全景中國:上海》等。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張元濟與近代文化》獲得上海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1996-1997) 論文二等獎,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轉載。

圖書目錄

序方全林
引言
第一章從京師到上海
早歲的蹤跡——冠蓋京華——在百日維新中——政變後的選擇
第二章走上現代出版之路
“南洋”歲月——“國民教育”——創辦《外交報》——投身商務印書館
第三章“教科書革命”
以扶助教育為己任——“最新教科書”——修身教育與人格關懷
第四章多事之秋
夏氏的“意外失敗”——中華書局的挑戰——夏瑞芳之死
第五章老新黨與新潮流
五四潮來——大換血——新舊衝突
第六章新時代的舊學家
輯印古籍緣起——搶救古籍的艱辛歷程——以流通古籍為己任——《四部叢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
第七章圖書館之夢
從涵芬樓到東方圖書館——“一·二八”:商務的滅頂之災——創設合眾圖書館
第八章在國難中
《中華民族的人格》——孤懷與遠志——苦持待曉
第九章遲暮情懷
“天亮以後”——“芻蕘之言”——塵世緣:最後的年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