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受笞

張儀受笞

張儀已學而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人盜相君之壁。”共持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後)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爾城!”(司馬遷《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張儀受笞
  • 作品出處:史記
  • 文學體裁:紀傳體通史
  • 作者:司馬遷
選自,作品簡介,作者簡介,譯文,注釋,含義,張儀其人,

選自

《史記》,作者司馬遷, 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作品簡介

《史記》(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
張儀受笞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壁”

作者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芝川鎮)人。著有《史記》,《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隋書·經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司馬遷早在20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蹟,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
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3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官藏的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曆書太初曆》完成,司馬遷就開始撰寫《史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而被關入監獄,並處以宮刑(當時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馬遷出獄,後當了中書令。直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記》全書得以完成。

譯文

張儀完成學業之後就去遊說天下諸侯。他曾經在楚國宰相一起飲酒,後來楚國宰相丟了一塊玉璧。楚相的門客認為是張儀偷的,說:張儀生活貧窮,品德低下,一定是他偷的玉璧。於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抓起來,打了他幾百鞭子。張儀始終不承認,最後只好把他放了。張儀的妻子說:唉,要不是你讀書、到處遊說諸侯,怎么會受到這樣的羞辱?張儀對妻子說:“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張儀說:“那就夠了!”後來,張儀在秦國當了宰相給楚相寫了一封信說:“開始我跟隨你的時候,我沒有偷你的玉,你鞭撻了我。你要守好你的城池,我要偷你的城!”

注釋

⒈已學:學習完畢。
⒉門下:指楚相的門客。
⒊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⒋服:降服。
⒌從:跟隨。
⒍意:認為是,這裡是“猜疑”的意思。
⒎無行:沒有好品行。
⒏持:抓住。
⒐掠笞:鞭打。
⒑釋:放。
⒒不:同“否”。
12.曰:說。
13.嘗:曾經。
14足:足夠

含義

“舌在也。”儀曰:“足矣!”。
(張儀的意思是說,只要舌頭還在,他的本事就還在,就能繼續遊說諸侯,就能翻身做官。)

張儀其人

張儀(?-前309),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人,魏國貴族後裔,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其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曾憑藉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諸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