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威

張信威

張信威,1938年1月出生於湖南婁底,爆轟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套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60年張信威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分配到核工業部九院從事國防科學研究;1983年擔任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晉升為研究員;1990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信威長期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和設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信威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省漣源市
  • 出生日期:1938年1月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8年1月,張信威出生於湖南省漣源市橋頭河鎮珠溪村絲塘灣。幼年喪父,家境艱難。
張信威張信威
1949年,張信威國小畢業後在家務農。
1950年,張信威受政府勸學運動和國小數學教師的鼓勵,考進省立十五中,後轉學漣源四中(當時為建國中學)。
1952年,張信威提前國中畢業,考入漣源一中19班讀高中。整箇中學階段均得到人民助學金資助,才克服經濟困難完成學業。
1955年,張信威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
1956年,黨號召向科學進軍,學業特別優秀的少數尖子學生組成學生科學小組,予以特殊培養,張信威被老師指定為組長。
1958年,紅專辯論時,張信威因此受到批判,被定為“只專不紅”的“走白專道路典型”。
1960年,張信威畢業後分配到核工業部九院從事國防科學研究。
1983年,張信威擔任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從事學術組織領導工作,分管型號研製、基礎研究、高技術、職稱評定、博士後流動站等方面。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6年,根據組織安排,張信威轉向高技術研究,從事國家高技術某主題總體研究和論證。
1987年,張信威晉升為研究員。
1990年,張信威被聘為博士生導師,並主講研究生課程。
1996年,張信威再次轉換研究領域,參加了國家攀登計畫中的“計算材料科學的物理基礎及套用”研究工作。
2005年,張信威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9年6月26日,張信威入選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公示名單。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張信威在核子彈、氫彈的研製中做出了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在對缺點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高效的、能小型化的初級設計技術路線並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論證;對第一代氫彈設計、物態方程、衝擊波和爆轟波的傳播與整形、部件加工質量以及核試驗診斷等方面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聚變點火原理;對小型化核武器型號原理的突破和結構探索做出了突出成績。
  • 學術論著
張信威公開發表的著作有“高溫超導研究”(專著,三人合著),以及近80篇論文,此外還寫有內部總結報告和論文約70篇。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19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顯示,張信威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

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張信威認為:從事科學研究,要把這個事情做好,我覺得要有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這三點都是缺一不可。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85年
核工業部勞動模範、九院勞動模範稱號
1986年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1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個人生活

張信威的辦公室的書架上整齊擺放的不是書,卻是一本本由複印材料裝訂的資料冊。在每一本的書脊位置上,他都用記號筆工整地寫下了資料的名稱和編號,這樣就能像圖書一樣方便地查閱了。這些複製資料大部分都是來自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外文圖書或雜誌的拷貝。從上世紀80年代起張信威就開始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大量複印資料。

人物評價

張信威為中國核武器研製和核武器科學技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北京套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評)
張信威率先提出了“瑞利散射光信標”的概念,並且對於信標的建立,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基礎性工作。他創新性地率先使用計算代替實驗手段,以第一性原理計算的方式對材料性質進行研究。在國際上較早完成了有關係列理論計算。(人民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