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巴特萊特

弗雷德里克·巴特萊特 [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 1886.10.20-1969.09.30],英國心理學家,生於英國的格洛斯特郡,逝於劍橋。在推動英國實驗心理學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雷德里克·巴特萊特
  • 外文名: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 
  • 出生日期:1886.10.20
  • 逝世日期:1969.09.30
人物生平,主要貢獻,主要著作,

人物生平

弗雷德里克·巴特萊特
早年對哲學感興趣,從倫敦大學哲學專業畢業後,慕 J.沃德之聲望,轉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起初打算在 W.H.里弗斯門下專攻人類學,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亂了他的計畫。在 C.S.邁爾斯的勸告下,他轉而研究實驗心理學。1914 年起在劍橋實驗心理學室任教。1922 年,當邁爾斯因服役而離開劍橋後,他實際掌管了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實驗室。戰爭結束後,他接替邁爾斯擔任了實驗室主任,並於 1931 年被任命為該校第一位實驗心理學教授。該職務一直保持到 1952 年退休。期間,他還於 1944 年創建屬於英國醫學研究院的套用心理學研究室。在他退休後的一段日子裡,仍擔任著該套用心理學研究室的名譽顧問。

主要貢獻

巴特萊特對心理學的貢獻主要有:
對記憶的實驗研究。在方法論上,他反對 H.艾賓浩斯的無意義音節實驗脫離實際的做法,採用了比較接近日常生活的圖畫和故事,用重複回憶的手段來考查記憶的全過程。他認為記憶不只是再現,而是反覆推敲的構造。在理論上,他強調記憶過程的主動作用,突出了心理作用的整體性。
他把思維比之於技能的操作,因為它們都是一系列的整合活動,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思維同技能一樣,既有節奏性(有飛躍、有停頓),又有連續的指向性。思維活動的指向性是他構造理論的基石。
他受 H.黑德 1920 年對知覺和大腦皮質研究的啟發,提出了一套有爭議的“圖式”(Scheme)理論。在他看來,圖式指過去反應或過去經驗的主動組織作用,它不僅使個別成分一個接著一個作用起來,而且使組織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他認為,回憶出現錯誤是理所當然的,而回憶與初始事件毫釐不差反而是不正常的。在一次演示實驗中,他短時呈現給人們一幅畫,發現人們對圖畫內容的報告大相逕庭,人們的報告似乎主要依賴於個人背景及其反應偏好,而不是圖畫內容本身。進而,他以短暫時間重複呈現圖畫給被試,發現他們常常執著於先前的理解,仍不是根據實際知覺的圖畫內容。他由此提出圖式理論,認為知覺和記憶都是由人們心理圖式引導且據此解釋事件的構建過程。
1932 年他做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他首先讓大學生閱讀印第安民間故事“幽靈之戰”(the war of ghost),在間隔一段時間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記憶複述個故事。他發現:隨著時間的增加故事中的內容往往被略去一些,一些玄妙的內容被捨棄了,故事也會變得越來越短,更有趣的是,被試還增加一些新的材料,使故事變得更自然合理,有時甚至加入一些倫理內容。這種對過去經驗和事件的記憶與事實發生偏離的心理現象可以稱之為記憶錯覺(memory illusion)。他的實驗首次對錯誤記憶(false memory)進行了研究,但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巴特萊特將他的研究興趣幾乎完全轉向戰時行為方面。他在這方面在研究涉及許多形形色色的實際問題,多半為與之相關的訓練方法、疲勞和人的工作能力等,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他堅持自然的觀察方法,要心理學闖出實驗室走向社會,他擅用批評的武器,不熱衷於學派的建立,是他研究工作的特點。
巴特萊特是倫敦皇家學會會員和美國全國科學院外籍成員。他曾獲得過許多榮譽,包括阿森斯、愛丁堡、倫敦、盧萬、牛津、普林斯頓和博杜瓦等大學的名譽學位。1948 年,他被授予“勳爵”,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英國實驗心理學家。

主要著作

心理學與原始文化:1923
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1932
思維:一個實驗的和社會的心理學研究:195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