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文學理論

弗洛伊德文學理論

弗洛伊德文學理論是指試圖用精神分析學說解釋文學藝術問題的文學理論。1900年隨著《夢的解析》的出版,精神分析學說的正式確立,弗洛伊德開始嘗試運用精神分析學說來解決一些文藝問題,撰寫了許多有關文藝創作、文學批評、和美學方面的文章,提出了不少精闢和前沿的藝術觀點和批評見解,至此弗洛伊德文學理論建立起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洛伊德文學理論
  • 原理:用精神分析學說解釋文學藝術問題
  • 時間:1900年
  • 確立:《夢的解析》的出版
作者介紹,理論概述,理論背景,評價,理論意義,

作者介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和文藝批評家,作為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他同時對文學藝術也有廣泛的興趣。他曾著有《作家與白日夢》、《摩西與一神教》、《夢的解析》、《圖騰與禁忌》、《精神分析引論》,其精神分析法為文化界廣泛使用,開拓了文學理論的新天地。

理論概述

文學是性慾的升華(文學本質論)
利比多的三種出路:第一通過正常的性行為得到宣洩。第二是倒流或固著,形成病態的情結或者受壓抑而引起精神病。第三是轉移和升華。
文學創作屬於第三種,“藝術的產生並不是為了藝術,它們的主要目的是在於發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壓抑了的衝動。
文學藝術的起源和本質在於利比多的升華。
俄狄浦市情結與創作動力(文學動力論)
弗氏認為偉大的藝術作品表現了人類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結,所以能感動千千萬萬的不同時代和民族的欣賞者,引起他們的強烈共鳴在弗洛伊德看來,文學史上的許多著名作品都表現了“俄狄浦斯情結”這一主題。“很難說是由於巧合,文學史上的三部傑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瑪卓夫兄弟》都表現了同一主題———弒父。而且,在這三部作品中,弒父的動機都是為了爭奪女人,這一點也十分清楚。”
《俄狄浦斯王》是根據希臘神話改編的悲劇。劇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在不知道雙親的情況下殺死了父親,並娶母親為妻。後來他知道真相後痛悔不已,為了贖罪,弄瞎了雙眼,永遠地離開了家鄉。這部悲劇不知感動了當時及後來的多少觀眾。在弗洛伊德看來,這部悲劇的效果“並不在於命運與人類意志的衝突,而在於表現這一衝突的性質”,即普遍存在的仇父戀母情結。俄狄浦斯殺父娶母,實際上是他“童年時代願望的實現”。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也是出於“同一根源”,只是得到不同的處理《俄狄浦斯王》直接展現了童年的願望並且得到了實現,而《哈姆雷特》的幻想則被壓抑著。在劇中,哈姆雷特本來是個有勇有謀、機智果斷的人,可當他的父親的鬼魂要他向殺父、篡權並霸占母后的叔叔報仇時,他卻表現出猶豫和退縮。箇中原因“只有有分析地追溯悲劇素材的俄狄浦斯,即戀母的主題思想時《哈姆雷特》的感染力之謎才能最終揭開。”按照這一思想來分析,哈姆雷特之所以猶豫、退縮,是因為他叔叔的行為正是自己童年被壓抑的願望的實現。“這樣,在他心裡驅使他復仇的敵意,就被自我譴責和良心的顧慮所代替了,它們告訴他,他實在並不比他要懲罰的罪犯好多少。”他說該劇是莎士比亞在喪父不久後寫成的,哈姆雷特的猶豫反映了作者童年時代對父親感情的“復甦”。
《卡拉瑪卓夫兄弟》是“迄今為止最壯麗的長篇小說”,書中主人公德米特里曾表現出殺父的動機,但後來真正殺死父親的卻是他的患癲癇病的弟弟,而且其殺人的動機是一種“情殺”。陀斯妥耶夫斯基為什麼會選擇這一題材?為什麼在書中對罪犯表現出極大的“同情”?弗洛伊德認為,這是由於固結作用而引起的“同情心”所決定的,作者或主人公本來就有仇父或殺父的動機,可是罪犯去做了,承擔了本該由別人來承擔的罪責。所以“這個別人一定感激他,因為沒有他,別人只好自己去殺人。”
弗洛伊德還考察了達·文西的身世及繪畫作品。說達·文西是個私生子,母親卡特琳娜給了他過多的溫情和溺愛,因而刺激了兒子的性衝動,使之過早成熟。但是在他5歲時,他不得不離開生母到父親家生活,性衝動受到最初的壓抑,並逐漸升華為藝術、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後來達·文西的許多畫作,都表現的是母子關係的秘密。如《蒙娜麗莎》的“獨特的微笑”,實際表現的是達·文西對自己生母的兒時記憶。他曾忘記了母親的微笑,但當他在模特的臉上重新發現這種微笑時,則“被深深地迷住了”。它激起了藝術家的幻想和創作熱情,並時時給它以新的表現。在隨後創作的《聖安娜和另外兩個人》中,兩位女人的臉上也同樣表現出那種迷人的微笑。弗洛伊德認為,這幅作品實際是達·文西童年歷史的描繪。他在父親家裡,受到仁慈的繼母和祖母的溫情照顧,這啟發他要創作一幅表現“在母親和外祖母照顧下的童年生活的畫。”那么,為什麼畫中的兩位女人都被畫得很年輕,一個向孩子伸出雙臂、一個則處在背景位置上,而且同樣帶有母親那種容光煥發的幸福笑容?他認為,這幅畫實際表現了達·文西無意識中對母親的愛戀,畫中的兩位女人就是他的生母和養母“兩個母親”的形象。弗洛伊德對其他作品的分析,如對易卜生的《羅斯莫莊》、歌德自傳中對童年的回憶以及莎士比亞的《三個匣子的主題思想》等的分析,也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創作與白日夢
藝術創作與白日夢的同:主體被壓抑的本能欲望的滿足
藝術創作與白日夢的異:前者高於後者,後者屬於個人的純粹的欲望滿足,後者卻是可以與他人分享,具有社會文化價值。
作品與夢的同:(1)都源於受到壓抑的兒童時期的欲望。(2)都是對現實的某種脫離。(3)都有著表層的顯在的層面和深層的隱在的層面。(4)都要經過一系列象徵、變形和改造的過程。
作品與夢的異:文學作品的產生比夢的形成經過了“更為嚴格的檢查與篩選”。
弗洛伊德發現,作家富於想像的創造,正如白晝夢一樣,是童年遊戲的繼續及替代。他通過“想像”,創造出一個虛幻的世界,目的在於使現實中無法得到滿足的欲望得到假想的滿足。所以他們的創作,實際是敘述自己的白日夢。那么,作家藝術家是如何在想像或幻想中進行創作的呢?他根據對幻想的研究,提出了如下創作“程式”:“某些在作家腦子裡留下深刻印象的實際經驗,激起了對以前經驗的記憶(這些經驗總的說來屬於童年),然後產生出一種在所探討的作品中得到滿足的願望。”這樣,文藝創作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由當下經驗到童年記憶,再到產生並滿足願望的過程,亦即始於自我並終於自我的幻想或白日夢過程。

理論背景

社會背景:維多利亞式中間的奧地利——猶太文化不僅形成了弗洛伊德病人的人格,而且也形成了弗洛伊德本人。
思想背景:柏拉圖“靈魂的二度說”,亞里士多德“夢的象徵說”,叔本華尼采唯意志論,柏格森生命哲學。
科學背景:進化論、能量守恆轉化定律、細胞學說三大發現及醫學背景

評價

影響整個人類思維的三大猶太人:弗洛伊德、馬克思愛因斯坦
雷.韋勒克:精神分析批評、神話原型批評和馬克思主義批評是真正具有國際性的文學批評。
波林:一個具有偉大品質的人,是一個思想領域的開拓者,思考著用一種新的方法去了解人性。
馬斯洛:以殘缺的、發育不全的、未成熟的和不健康的樣本為研究對象,只能產生一種殘缺的學說。

理論意義

貢獻:打破理性主義的傳統,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開闢了無意識心理研究的新領域;把需要、動機、人格的研究提到首位,開創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學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的新領域;突出了心理治療的價值,創立了一套治療神經症的方法和理論,成為當代醫學模式的先驅。
局限;十足的非理性主義。其一,忽視和貶低意識的地位和作用,極端誇大無意識的意義。其二,忽視人的理智的價值,極力鼓吹泛性論;陷入唯心主義形上學的境地。三大公設:把人的東西自然化,把心理東西生物學化,把社會東西心理學化;具有神秘主義的色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