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場方程

引力場方程

引力場方程是指描述引力場的時空幾何量,作為引力場源的物質能量動量張量的方程。這個方程反映了愛因斯坦馬赫原理的思想。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後,他開始著眼於如何將引力納入狹義相對論框架的思考。以一個處在自由落體狀態的觀察者的理想實驗為出發點,他從1907年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對引力的相對性理論的探索。在歷經多次彎路和錯誤之後,他於1915年11月在普魯士科學院上作了發言,其內容正是著名的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這個方程式的左邊表達的是時空的彎曲情況,而右邊則表達的是物質及其運動。“物質告訴時空怎么彎曲。時空告訴物質怎么運動。”(惠勒語)它把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這四個自然界最基本的物理量聯繫了起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是一個二階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數學上想要求得方程的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愛因斯坦運用了很多近似方法,從引力場方程得出了很多最初的預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引力場方程
  • 外文名:Einstein Field Equation
  • 別稱:愛因斯坦場方程
  • 表達式:Gab=8πTab
  • 提出者愛因斯坦
  • 提出時間:1915年11月
  • 套用學科宇宙學天體物理學空間科學
  • 適用領域範圍:廣義相對論
內容,性質,引力場方程,形式,張量,非歐幾何,

內容

愛因斯坦場方程
說明:這是一個二階張量方程,
為里奇張量表示了空間的彎曲狀況。
為能量-動量張量,表示了物質分布和運動狀況。
為度規,意義:空間物質的能量-動量(
)分布=空間的彎曲狀況(
)解的形式是:
,式中A,B,C,D為度規
分量。考慮能量-動量張量
的解比較複雜。最簡單的就是讓
等於0,對於真空靜止球對稱外部的情況,則有史瓦西外解。如果是該球體內部的情況,或者是考慮球體軸對稱的旋轉,就稍微複雜一點。
含宇宙常數項的場方程
說明:式中及以下的λ是宇宙常數,其物理意義是起到斥力作用的負壓強場。考慮真實宇宙的各向同性解R-W度規,靜態與物質條件不相容,即不存在一個靜態的滿足宇宙學原理(均勻且各向同性)的解。如果增加宇宙常數項,選取適當的Λ值,就可以得到靜態宇宙度規。如果從物理意義上理解的話,把宇宙常數項移到式右邊,則是:
,Λ項為負值,寫開能動張量可以發現Λ項相當於在能動張量里引入了負壓強的物質,即起到了斥力的作用,可以平衡掉物質的萬有引力從而得到靜態解。

性質

場方程為非線性的。
愛因斯坦場方程的非線性特質使得廣義相對論與其他物理學理論迥異。舉例來說,電磁學麥克斯韋方程組電場磁場以及電荷、電流的分布是呈線性關係(亦即兩個解的線性疊加仍然是一個解)。另個例子是量子力學中的薛丁格方程,對於機率波函式也是線性的。而場方程,對於待求量度規張量的二階導數是線性的,對度規的一階導數卻是二次的。
對應原理
透過弱場近似以及慢速近似,可以從愛因斯坦場方程退化為泊松方程。事實上,場方程中的比例常數是經過這兩個近似,跟泊松方程比較後得出。

引力場方程

形式

愛因斯坦場方程如下圖所示:
其中
引力場方程
Guv是愛因斯坦張量;
Ruv是從黎曼張量縮並而成的里奇張量,代表曲率項,表示空間彎曲程度;
R是從里奇張量縮並而成的曲率標量;
guv是度規張量;
Tuv是能動張量,表示了物質分布和運動狀況;
G是萬有引力常數;
c是真空光速。
整個方程的意義是:空間物質的能量-動量分布決定空間的彎曲狀況
引力場方程
這個方程是一個二階非線性張量方程。

張量

張量是一個定義在的一些向量空間和一些對偶空間的笛卡兒積上的多重線性映射,其分量是n維空間內n的階數次方個數,其中每個分量都是坐標的函式, 而在坐標變換時,這些分量也依照某些規則作線性變換。
張量之所以重要,在於它可以滿足一切物理定律必須與坐標系的選擇無關的特性。這也是為相對論研究時空下的不變性做了基礎數學奠基。張量概念是矢量概念的推廣,矢量是一階張量。
零階張量 (r = 0) 為標量 ,第一階張量 (r = 1) 為矢量 , 第二階張量 (r = 2) 的分量可以排布成矩陣的形式 。
引力場方程
從代數角度講, 它是向量的推廣。我們知道,向量可以看成一維的“表格”(即分量按照順序排成一排),矩陣是二維的“表格”(分量按照縱橫位置排列), 那么n階張量就是所謂的n維的“表格”。張量的嚴格定義是利用線性映射來描述的。與矢量相類似,定義由若干坐標系改變時滿足一定坐標轉化關係的有序數組成的集合為張量。
愛氏理論的建立也得益於張量分析的發展,廣義相對論完全由張量語言表述,可以這樣說,沒有張量語言的發展,愛氏的彎曲時空理論,就缺乏描述工具,不能建立。

非歐幾何

愛氏的場方程是一個非線性二階張量方程,用黎曼幾何來描述時空背景。
黎曼幾何屬於非歐幾何,實際上它是歐氏幾何的發展。歐氏幾何是把認識停留在平面上了,所研究的範圍是絕對的平的問題,認為人生活在一個絕對平的世界裡。因此在平面里畫出的三角形三條邊都是直的。兩點之間的距離也是直的。
但是假如我們生活的空間是一個雙曲面,這個雙曲面,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口平滑的鍋或太陽罩,我們就在這個雙曲面里畫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三邊的任何點都絕對不能離開雙曲面,我們將發現這個三角形的三邊無論怎么畫都不會是直線,那么這樣的三角形就是羅氏三角形,經過論證發現,任何羅氏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永遠小於180度,無論怎么畫都不能超出180度,但是當把這個雙曲面漸漸展開時,一直舒展成絕對平的面,這時羅氏三角形就變成了歐氏三角形,也就是我們在國中學的平面幾何,其內角和自然是180度。
黎曼幾何作為非歐幾何的一種,它與羅巴切夫斯基幾何相比,有著實質性的不同。羅氏幾何主要工作是建立了一整套區別於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的邏輯體系; 而黎曼幾何的核心問題是以微分幾何為基礎,建立曲線坐標系中的微分方法。
羅氏幾何是第一個被提出的非歐幾何學,它的基本觀點是: 第一,第五公設不能被證明; 第二,可以在新的公理體系中展開一連串推理,得到一系列在邏輯上無矛盾的新的定理,形成新的理論。
羅氏幾何學的公理系統區別於歐式幾何學之處,僅僅是把歐式幾何平行公理改為: 從直線外一點,至少可以做兩條直線和這條直線平行。黎曼幾何與羅氏幾何的平行公理相反: 過直線外一點,不能做直線和已知直線平行。也就是說,黎曼幾何規定: 在同一平面內任何兩條直線都有公共點,黎曼幾何學不承認存在平行線。
很自然就有另一條公設: 直線可以延長至任意長度,但長度是有限的,這可以類比為一個球面。黎曼幾何是通過微分幾何的途徑建立起來的,因此與羅氏幾何根本不同。
黎曼幾何學的公理體系引進了一種彎曲的幾何空間(它可以通過拉梅引進的曲線坐標系描述),黎曼在構想這種幾何學的時候,就想設法建立起相應的代數結構。這個目標黎曼本人沒有實現,但沿著他開闢的道路,克里斯托夫和里奇完成了新幾何學的構建。換句話說,張量分析構成了黎曼幾何學的核心內容。
這表若干方面:
  1. 黎曼空間中的曲率是一個張量,其有關運算需採用絕對微分法; 2. 黎曼空間的度量以度量張量表達;
3. 黎曼空間的平行定義為標積保持不變(即與曲線的夾角保持不變),依賴克里斯托夫符號;
4. 黎曼空間的直線(短程線)方程的建立依賴協變微分。正因為有了張量分析這個工具,黎曼幾何才獲得了類似於微積分一樣的計算功能,從而擺脫了停留在邏輯構造層面上的束縛,從根本上與微分幾何實現了傳承,並實現了微分幾何從直線坐標繫到曲線坐標系的進步,使得幾何學與代數學更緊密地聯繫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