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的基礎通識教育體系

文章正文,通識教育的由來和發展,基礎通識教育的必要性,通識教育路線圖,四、三方協同發展助推基礎通識教育落到實處,作者簡介,通識教育,詞語解釋,教育理念,

文章正文

一直以來想嘗試一種教育模式,在中國教育的現狀下,能夠讓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實現完美的結合,培養出像《中庸》中描述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那樣,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學多識,權達通變,通情達理,兼備各種才能的人。但現實是殘酷的,應試教育就注定要以分數為指揮棒,分數等同於學習,學習壓倒所有孩子發展的方面;素質教育像空中樓閣,霧裡看花,談到素質教育就意味著犧牲分數。
因此,我想探索一條既不以犧牲孩子的學習成績為代價,又讓素質教育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科學教育,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解釋,就是帶著鐐銬跳舞,卻要跳出最美的舞姿!讓孩子贏在現在,更贏在未來!我認為基礎通識教育能夠擔此大任。

通識教育的由來和發展

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遠流長。《易經》中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古人一貫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
通識教育本身源於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於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與此同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中國著名學府極力打造通識教育課程。

基礎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我認為,在中國高等教育學府的通識教育無異於亡羊補牢,為什麼這樣說呢?試想一個重主科輕副科,甚至高一就進行文理分科的學生還怎能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再試想一個天天靠題海戰術拿分的學生怎樣有思辨性和創新創造能力?還有,一個憤世嫉俗、世界觀扭曲的孩子還能指望通識教育在20歲的時候得到扭轉嗎?
有人會問,為什麼歐美國家搞通識教育可以成功呢?我認為這和他們的基礎教育息息相關,因為歐美國家其實在基礎教育中本身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比如德國在《基本法》中明確規定不允許給小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認為這樣會影響孩子創新能力的發展;再比如美國的小學生自己手繪城市街道…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認為在中國,基礎教育階段的通識教育要比大學通識教育更有意義。因為基礎通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完全吻合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更適合孩子的心理、生理特徵。更重要的是它能讓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完美結合,在繼承中國傳統教育積極因素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教育理念和科學教育方法,改變中國教育的生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通識教育路線圖

要實現通識教育,必須既要做到仰望天空,更要腳踏實地。我認為之所以素質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態度和口號,主要就是把素質教育和分數對立起來,和現有的教育體制對立起來,全盤否定應試教育,而在高考這個教育指揮棒沒完全改革的前提下,素質教育就必定意味著舉步維艱。正因為看到素質教育推行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我認為要想真正搞好基礎通識教育,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在不犧牲分數的前提下,通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運用現代教學理念和科學教學方法,實現從壓迫式教學到引領啟發式教學,從被動灌輸式教學到引導孩子思考、探索式學習,從題海戰術式學習到提綱挈領、歸納總結式學習,實現從分數到學習方法、學習素養等學習的全面發展。比如我在汲取美國最好私立中學艾克賽特學院圓桌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教育實際,融入發明的教育專利、教育沙盤、學習思維導圖、網狀框架學習法、狀元課堂等形式,創立了恩科專家圓桌教學,一個橢圓形的桌子,老師和學生依次坐下,通過一種類似開會的方式引導學生,鼓勵每一個孩子發言,創造一種激發孩子自由思考和辯論的課堂。目前試驗效果非常好,當然我認為在這樣的課堂里,專家是重要角色,體現了權威性;圓桌是一種全新的授課形式,體現了創新性;教學代表了先進的教學方法、高超的教學藝術和高水平的教學效果。第二步:在實現學習的全面發展後,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再由學習的全面發展到人文素養、人格品質、思維推理、創新創造等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比如我在孩子寒暑假進行了雨露計畫,是一項孩子綜合素質提升工程,通過深度主題活動,比如以感受清華、北大、國家圖書館和狀元現身說法為主的學習體驗活動,讓孩子懷揣名校夢想,感悟厚重的文化氛圍;通過瞻仰軍事博物館、長城、天安門升旗讓孩子愛國、愛家、愛自己,同時懂得堅韌和吃苦精神,引導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通過參觀中國科技館、航天科技城等讓孩子意識到科技的魅力,開闊眼界,熱愛學習;通過在金秋走進田園,讓孩子感受農民伯伯粒粒皆辛苦,同時擁抱大自然,感受收穫的喜悅,更知道一份耕耘一分收穫;通過大貧困山區和農村孩子結對子、送書,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等活動,激發孩子懂得珍惜、感恩、分享…

四、三方協同發展助推基礎通識教育落到實處

要真正把通識教育落到實處,需要學校、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家庭的協同配合,一起推動,三方面缺一不可。
在學校方面,校領導要充分認識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性,抱定堅決做好基礎通識教育的決心,從領導到普通教師統一思想,然後進行基礎通識教育理念和創新教學方法的培訓,讓老師掌握通識教育的方式方法,比如引入再生課堂、增加學生在課堂上思辨、進行經典閱讀、對知識進行歸納、把知識融入故事、把哲理和品質滲透到課程中…
在家庭方面,家長要做到兩個方面:一是家長要理解、支持、配合學校做好通識教育,當然這個需要學校組織系統化的親職教育知識培訓,既要家長掌握現代教育理念,更要對通識教育的意義、價值和實現途徑做深入的了解。二是家長要在家庭中創造通識教育的條件,營造通識教育的氛圍,多陪伴孩子,多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活動和社會活動等。
在社會方面,一定要建立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比如說借鑑香港做法,成立通識教育學會(協會)組織的形式,通過社會化組織解決學校和家庭無法進行的項目和內容,同時社會營利組織提供更加優質和獨特的通識教育產品。
總之,我希望基礎通識教育能夠在中國教育的土壤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實現無數人的教育夢想,改變中國教育生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作者簡介

姚柯煒——北京大學特約講師,教育部中國小教師國家培訓計畫授課老師,北京師範大學校外導師,北京基礎通識教育研究院院長,河南省校園文化藝術促進會副會長,研究生入學考試數學專家。先後受邀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廣州、深圳、武漢、長沙、鄭州等40餘個城市做專家報告會或講座。分別擔任鄭州七中、金沙國小、平頂山三高、鹿邑實驗學校等30餘個學校的名譽校長、教學顧問、專家委員會主任。
著有《學習方法研究、學習習慣養成報告》(連載)、《數學高分指南》等13部書籍。

通識教育

詞語解釋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繫起來後,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可是至今對通識教育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規範性的表述。

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因為,教育不是車間裡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