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篤

延篤(?―167年),字叔堅,南陽郡犨縣人,東漢官員。少時隨唐溪典、馬融學習,博通經傳及百家學說,能寫文章,很有名氣。

延篤初以博士身份受到漢桓帝徵召,擔任議郎,從事著作之事。歷任侍中左馮翊京兆尹。延篤為政主張寬鬆仁愛,愛惜百姓。選用有道德修養者,參加政事,郡里和愛,三輔讚嘆其政績。後因得罪大將軍梁冀,朝廷官吏秉承梁冀意旨,想藉此生事,延篤以有病而免職回家,以教書維持生計。永康元年(167年),延篤去世。

基本介紹

  • 本名:延篤
  • 字號:字叔堅
  • 所處時代:東漢
  • 民族族群:漢族
  • 去世時間:167年
  • 籍貫:南陽郡犨縣
  • 職業:官員
  • 官職京兆尹
人物生平,少有名氣,為政仁愛,免職回家,仁孝先後,致信去世,主要成就,歷史評價,史籍記載,

人物生平

少有名氣

延篤年少時跟從潁川人唐溪典學習《左傳》,僅十來天就能諷誦,唐溪典十分敬重他。延篤又跟從馬融學習,博通經傳以及百家學說,而且能寫文章,在京城洛陽(今河南洛陽)很有名氣。

為政仁愛

延篤起初以博士的身份受到漢桓帝徵召,授任議郎之職,與朱穆邊韶在東觀從事著作。不久,延篤升任侍中,漢桓帝多次向他詢問政事,延篤不把實際情況告訴別人,一舉一動,都如典章大義。後升任左馮翊,不久調任京兆尹。延篤為政主張寬鬆仁愛,愛惜百姓。選用有道德修養的人,參加政事,郡里和愛,三輔讚嘆他的政績。此前,陳留人邊鳳擔任京兆尹,亦有能幹的名聲,因此郡里的人編了一句口語說:“前有趙、張、三王,後有邊延二君。”

免職回家

當時,漢桓帝的皇子有病,漢桓帝下詔郡縣尋求珍貴的藥物,大將軍梁冀派賓客持書到京兆販賣牛黃。延篤開書逮捕賓客,說:“大將軍是皇后的外家,皇子有病,必須呈進醫方,難道應該派賓客千里求利嗎?”於是殺死賓客,梁冀感到慚愧,但又不便說此事,官吏秉承梁冀的意旨,想藉此生事。延篤因病免職回家,在居住的巷子裡以教書維持生活。

仁孝先後

當時人有的弄不清仁孝孰為先後的問題,延篤於是論之,他說:“看來仁孝先後的爭辯,意見紛紛,各人引經據典,更取事實證據,可以說得上是深論。人的仁孝二者同源,統率人的一切言行,不必計較銖兩輕重,分清孰前孰後。如果想分清二者的大略,總的說來,孝在養親,仁及萬物。及物就是對社會作貢獻,養親就是道德的修養在於自己。在己事少,對社會作貢獻則是多方面。由此說來,仁的作用是廣闊的。然而,物有出於微小而終顯著的,事情有由於隱晦而彰明的。近的就身軀來說,耳朵有聽聲音之用,眼睛有觀察之明,腳管走路,手施保衛,它們的作用雖然是顯露在外,而發號施令的是心。遠的就物來說,草木的生,開始於萌芽,終成茂盛,枝葉分披,繁花似錦,末雖如此,而使它長得這樣的是草木的根。仁人的有孝,正好比身體之有心腹,枝葉的有本根。所以古時候的聖人說:‘孝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然而這事體大,難得做到全面,物性又好偏,所以由於‘施’的不同,事情很少兩者得兼。如果一定要論其優劣,則仁以枝葉扶疏茂盛為大,孝以心體本根為先,這樣可不用爭論。有人說先孝後仁,不是仲尼序次顏回曾參的意思。大抵仁孝同源而生,純德既備,或仁或孝,可以聽其所稱而已,如虞舜、顏回就是這樣的。如果不是這樣,就各自為目,不能總稱其美,如公劉以仁紀德,曾參以至孝稱賢。曾參、閔損把孝悌作為至德,管仲以九合諸侯為仁功,沒有論德不推顏回、曾參為先,考校功勳不以管仲為大的。照這樣說來,各從其稱而已。”

致信去世

前任越巂太守李文德平常與延篤關係很好,當時在京師,他對公卿們說:“延叔堅有王佐之才,千里之足不得馳騁,為之奈何?”想使公卿們引薦他。延篤聽說,寫信給李文德阻止他說:“道將廢棄,這是天命!聽說您想為我請求回到東觀去,您的意思雖然厚,但實不敢當。我經常天未亮就起床梳洗,梳洗完畢,坐在客堂上。上午誦讀伏羲周文王的《易》,虞、夏之書,周公旦的典章禮制,瀏覽仲尼的《春秋》。下午徘徊內階,在南軒里吟詠《詩經》,閒時還看看百家眾氏之書。聲音嘹亮,洋洋滿耳,文采絢爛滿目,萬物紛紛,欣欣然吾獨樂其樂。在這個時候,我不知天之為蓋,地之為輿;不知世上還有人,自己還有軀體。雖高漸離擊築而歌,旁若無人,高鳳讀書,不知天下暴雨,都是不足與我相比擬。我自年幼以來,就認為,做臣子,不能陷於不忠;做兒子,不能墮落於不孝;與地位高於我的人交朋友,不能諂媚,與地位低於我的人交朋友,不能輕慢。做到這樣以至於死,在地下與先君遠祖相見,就不會有愧色。這樣而不知善之所當行,恐怕如教羿射,不能以小技為功一樣。千萬不能迷失根本,拋棄其所生。”
延篤後遭黨事禁錮。永康元年(167年),延篤死在家裡。鄉里把他的形貌繪在屈原廟裡。

主要成就

  • 個人作品
延篤對經傳多有校正,後儒服虔等以為標準。所著詩、論、銘、書、應訊、表、教令,共二十篇。

歷史評價

時人:“前有趙、張、三王,後有邊、延二君。”
李文德:“延叔堅王佐之才”
范曄後漢書》:“其政用寬仁,憂恤民黎,擢用長者,與參政事,郡中歡愛,三輔咨嗟焉。”

史籍記載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