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黃帝陵景區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於陝西黃陵縣城黃帝陵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延安市黃帝陵景區
  • 地理位置:陝西黃陵縣城黃帝陵北橋山
  • 別稱:橋陵
  • 性質:黃帝衣冠冢
歷史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陝西省中部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乾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勛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東巡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陵廟的活動,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了。從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們與學生對話語錄中,已經得到證實。據《呂氏春秋·安葬篇》、《七國考》、《山海經》這些古史書籍記載:“墓設陵園”在秦代開始形成一種制度。黃帝陵園最早建於秦代。秦統一六國後,又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都稱作“墓”。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建立大漢後,漢朝初期就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唐代宗大曆五年至大曆七年,對軒轅廟進行了歷時二年重修擴建,並栽植柏樹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廷,宋太祖趙匡胤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這就是當今人們前來拜謁的軒轅廟。在之後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後直至當今,都對黃帝陵廟進行過多次修繕和擴建,我們看到的黃帝陵廟的規模和範圍。已遠遠超過歷代。
千百年來流傳在當地民謠說:漢朝立廟唐擴建,到了宋朝把廟遷,不論誰來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景點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黃帝陵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定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
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台,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台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台石階及雲板,護欄等。
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樑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採用花岩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占地約300餘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
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仿漢代木)建築。顯得格外莊嚴雄偉。
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軒轅手植柏。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樹幹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
再北為誠心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淨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陵文”和蔣中正手跡“黃帝陵”碑石。
側有一高大古柏,即“漢武掛甲柏”,枝葉茂盛。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系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餘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黃帝陵御製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每到清明時節,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常到這裡拜祭。黃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黃陵縣,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的降龍峽生下黃帝,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為此,延安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出生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族主要活動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逝世後安葬於今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唐代宗大曆五年建廟祀典以來,這裡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新中國建立後,每年清明、重陽節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公祭已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黃帝陵是中華民族聖地,海外僑胞將其譽為“東方麥加”。1962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區景色迷人,山麓有建於漢代的軒轅廟,廟東側碑廊珍藏曆代帝王御製祭文碑57通,現又新增香港、澳門“回歸紀念碑”。陵、廟所在地橋山現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廟內有相傳黃帝手植柏,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是我國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樹。
“黃帝”稱號的由來距今五千年以前,神農氏當政的時候,有個部落叫有熊,部落首領名少典。他娶西陵氏女為妻,有蟜氏為妃。有蟜氏女名任姒,一日伴君遊歷華陽,綠池碧波,楊柳依依,春色宜人,讓人陶醉。忽然一條巨龍仰首出水,雙目圓睜,虬須崢崢,驚倒了任姒。任姒回宮後便有了身孕,生下一子,體長肢豐,尤為奇異的是竟長著牛首人身。這孩子長大後在姜水一帶做了部落首領,就是後來的炎帝。
西陵氏女叫附寶,見任姒現已有子,便天天祈求上蒼,禱告神靈,希望也生一個兒子。一天附寶聽說郊外有個娘娘廟,香火極盛,附近的百姓都去那裡求子,無不靈驗,便齋戒沐浴,又把自己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模樣一個人悄悄去了廟宇。三拜九叩,虔敬禱告完畢,附寶獨自往回走,心中還暗暗地祈念神靈呢,忽然朗朗晴空里,雷聲大作,只見一道電光如虹繞著北斗星迅速旋轉起來,這附寶大驚之餘,覺得身體裡動了一下,再仰頭看天,已是晴朗無雲仿佛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這附寶從此肚子便一天天大了起來,24個月後,在沮水河畔沮源關降龍峽生下一子。那天是農曆的二月二日,天空飄浮著七彩祥雲,各種好看的鳥兒聚在一起翩翩起舞,輕囀麗喉,仿佛是歡慶玉帝出遊一樣。
附寶生的孩子不到70天就會說話,不到10歲就能明辨是非,對神農氏的一些做法提出異議。長大後果然非常聰明,22歲就被推選做了部落首領。他帶領部落的人民伐木作屋,打漁狩獵,蒸谷為飯,烹谷為粥,後來他又發明了車輛,減輕了人民運輸的負擔,史官倉頡給車取名“軒轅”,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也叫他“軒轅”。軒轅本姓公孫,因為從小在姬水邊長大,就改姓為“姬”。
由於軒轅的努力與創造,民眾過上了不受鳥獸侵襲不披風露雨的安寧生活,附近部落的人都來投奔他,他的部族就越來越大,人們覺得他的偉大是用“軒轅”(車)一詞無法盡述的,就用萬物賴以生存的黃土地來表達對他豐功偉績的紀念,尊稱他為“黃地”。後來,軒轅又征炎帝、罰蚩尤,平定了天下,人們認為他德配天地,是帝星下凡,便改稱他為“黃帝”。
關黃帝時代的戰爭黃帝戰蚩尤的故事
中華開國五千年,
神州軒轅自古傳,
創造指南車,
平定蚩尤亂。
世界文明,
唯有我先。
黃帝戰蚩尤的故事,從古到今,代代相傳。但黃帝為什麼要戰蚩尤呢?
傳說在五千年前,黃河流域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水草豐盛,很適宜發展農牧業生產。當時在這一帶居住著許多氏族,每個氏族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他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雖然物質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但卻沒有剝削,沒有私有財產,有飯同吃,有衣同穿,人之間和睦相處,安居樂業。隨著生產上的需要,氏族之間就主動聯合起來成為部落。
相傳那時黃河流域的部落,最大的有兩個,一個是苗部落,一個是夏部落。苗部落長叫蚩尤,夏部落長叫軒轅。他們經常過著遷徒的遊牧生活。苗部落生產力強,勢力也大,經常欺壓夏部落。苗部落長蚩尤是炎帝的孫子,非常專橫。因軒轅當年曾打敗過炎帝,所以他一直不願歸順黃帝,經常煽動苗部落的人起來為炎帝報仇。蚩尤手下有九個部落,九九八十一個小頭目。這些小頭目號稱“銅頭鐵臂八十一兄弟”,個個都是彪形大漢,兇猛異常,天不怕,地不怕。蚩尤指使他們經常去搶劫夏部落的財物和食物,侮辱夏部落的婦女,最後發展到隨便殺人。軒轅為此事多次派人到苗部落說理,規勸蚩尤不要再這樣胡作非為。蚩尤當面表示接受,但背地裡卻認為軒轅軟弱無能,於是更加變本加厲地騷擾夏部落,使兩大部落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軒轅用仁義道德不能感化蚩尤,只好動用武力。一場戰爭終於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