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鹽性

廣鹽性

廣鹽性(euryhaline)是指生物可耐受外界廣闊範圍的鹽分濃度變化而能生活的性質。具有這種性質的生物,稱為廣鹽性生物。棲息於河口附近淡海水域的生物,乾沙灘及大型水庫的生物,往返於江河和海洋的回遊魚類等,均屬於此類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鹽性
  • 外文名:euryhaline
  • 生物統稱:廣鹽性生物
  • 區域:河口附近淡海水域的
評判標準,相關連線,分類,對生物的影響,

評判標準

廣鹽性作為一種生態因子對水生生物的作用及水生生物對環境不同鹽度的反應。水生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鹽度的水環境中,對鹽度的變化有一定的適應範圍和耐受極限。鹽度是水生生物的限制因子之一;特別是海洋中,其重要性與另一限制因子溫度相近。所以,可把某個海區每個月的溫度變化作縱坐標,鹽度變化作橫坐標,繪製成一年的溫度-鹽度水文氣候圖,藉此掌握該海區主要環境因素變動的規律以及它們對各種海洋生物可能產生的影響。研究鹽度生態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特別是在有經濟價值的水生生物的分布、蘊藏量、生長、繁殖、發育、引種、馴化、養殖、資源保護及防治敵害等方面。

相關連線

有些水生生物能生活在較大的鹽度變化範圍內,對鹽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很強,這是廣鹽性生物。有些水生生物只能生活在很狹小的鹽度變化範圍內,對鹽度的變化十分敏感,甚至不能忍受鹽度的微小變化,這是狹鹽性生物。生活在河口和海岸潮間帶的生物以及能在江河和海洋之間進行降河洄游和溯河洄游的種類,是典型的廣鹽性生物。生活在鹽度高而穩定的海洋中和鹽度很低而沒有明顯變化的淡水中的水生生物都是狹鹽性生物。

分類

動物要耐受外界環境鹽分濃度的變化,有二種方法,第一是滲透適應型,它們調節滲透壓的作用不完善,體液滲透壓與水環境滲透壓相接近,並且受水環境滲透壓的影響。水環境的鹽度升高時,它們的體重由於失水而減少;鹽度降低時,其體重由於水分滲入而增加。大多數海洋無脊椎動物都是變滲壓性的,它們體液的滲透壓與海水接近一致,其中棘皮動物、環節動物和腔腸動物的體液滲透壓與海水接近相等;甲殼動物、腹足類和頭足類的體液滲透壓與海水相比稍低;其他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則稍高。常見的有棲於淡水海濱的體表滲透性高的無脊椎動物,例如貽貝、沙蠋屬(Arenicola)蠶等,它們均能生活於100%至20-30%的海水水域,體液濃度與外界濃度為等滲的。另外,半陸生性的寄居蟲能在50-200%的海水中生活。第二是滲透調節型,如鰈類(Pleuronectiformes)、鯔屬(Mugil)、虎魚屬(Gobius)、鱂魚屬(Oryzias)、大馬哈魚屬(Oncorhynchus)、鰻鱺屬(Anguilla)等硬骨魚類,均能生活於淡水或10%海水至100-200%的海水中,而其體液濃度維持恆定。無脊椎動物,如棲息於河口的Palaemonetesvarians可在2-110%海水中、棲於內陸鹼水湖的Artemisia salina在10%的海水至飽和鹽水中,能比較穩定地維持其體液濃度而生存。在植物,蘆葦等就是屬於廣鹽性植物。

對生物的影響

海水魚魚體組織的含鹽濃度比外界海水的含鹽濃度要低得多,由於海水中有大量鹽分,故比重高、密度大。根據滲透壓原理,海水魚魚體組織中的水力,將不斷地從鰓和體表向外滲出。為了保持體內水分平衡,海水魚便不得不吞食大量海水,以彌補體內的失水。然而,由於大口大口地吞食海水,進入魚體內的鹽分也大大增加了,這樣,海水魚除了從腎臟排除掉一部分鹽分外,主要還是依靠鰓組織中的“泌氯細胞”來完成排鹽任務。此外,也有一些海水魚,主要是軟骨魚類,如鯊魚,則將代謝後的氮化物,以尿素形式貯存於血液中,使血液濃度增高,滲透壓也變得與海水相當,這樣,也就不存在吞水和排鹽問題了。
紅肉籃蛤產卵季節長。成熟的紅肉籃蛤給常藉助外界因子(大風浪、下雨、降溫、比重降低等)的作用,自行排出精卵,一年四季都能產卵(俗稱退瘦)。依其種苗的發生季節,可分為春苗、五月苗、暑苗、秋苗、降苗、雪苗、寒苗等。養殖多以春苗、五月苗、暑苗、寒苗為主。
紅肉籃蛤在稚貝期生長很快,它與水質、水深、風浪、潮流等有密切關係。一般在潮流暢通、氣溫暖和、比重適宜、風浪不大的條件下生長最快,約10天時間,貝體可增長一毫米。種苗播養後,如遇環境條件適宜,一般養殖40~100天,體長達15毫米左右,即可收穫。生長期一般在春秋兩季,因這時水溫適宜,餌料豐富,稚貝走動快,生長快。若是土質細軟略帶紅色的油泥場地,且多吹東南風,其生長更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