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

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

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前身為廣西大學物理系, 2003年6月更名為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
  • 英文名:School of Physics and Engineering,Guangxi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2003年
  • 所屬地區:中國 廣西 南寧
  • 類別:二級學院
  • 主要院系:物理學、電子科學技術
  • 碩士點:6個
歷史沿革,師資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管理團隊,科研機構,

歷史沿革

1928 年建系, 1952 ~ 1958 年停辦, 1958 年廣西大學復校復系, 1997 年新廣西大學成立後,物理系和數學與信息科學系合併成理學院, 2003 年成立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
物理學院

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工83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 24 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6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4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自治區優秀專家、自治區終身教授、廣西特聘專家1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專家委員會委員1人,廣西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5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柔性引進國際知名專家1名。“天體物理及其相關技術”研究團隊為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創新團隊、廣西特聘專家團隊。

科學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為天體物理及其相關技術、新能源科學與技術、凝聚態物理、材料物理、理論物理、核技術、光學和光電子技術、智慧財產權和技術創新等。研究平台有廣西大學——國家天文台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研究中心、廣西大學天體物理及其相關技術重點實驗室、廣西高校新能源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材料微結構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所、套用物理研究所、智慧財產權與技術管理中心,教學實驗設備總值達3300餘萬元,並與國家天文台聯合共建光學暫現源觀測系統等觀測平台。
近五年來,學院承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項目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6項,省部級項目36項,研究經費達到3093餘萬元,發表SCI論文345篇,授權專利20個,獲得教育部高校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廣西自然科學獎三等獎4項,廣西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廣西社會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部分標誌性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引用,被寫入教科書。

人才培養

擁有物理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工程熱物理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材料工程和項目管理(MPA)工程碩士點。天文學和核技術兩個一級學科被自治區列入十二五重點建設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本科招生專業為物理學和電子科學與技術,並承擔全校理工科大學物理和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物理學一級學科為自治區級重點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進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畫。物理實驗示範中心為自治區級實驗示範中心,現有實驗教學用房面積7000多平方米,擁有儀器設備2500多台(套)。
近五年獲得自治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大學生電子競賽獲區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培養了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在內的一批傑出人才。畢業學生分別赴美國、德國、瑞士、瑞典、西班牙等國外高校和研究機構與國內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等高校和研究機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或者到企事業單位從事技術研發和管理工作。一批項目管理工程碩士成為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管理骨幹。

管理團隊

書記:郭進
院長:梁恩維
副書記:胡俊傑
副院長:歐陽義芳
韋文樓
周文政
管永精

科研機構

廣西相對論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
(Guangxi KeyLaboratory for the Relativistic Astrophysics)
一、 實驗室簡介
實驗室於2014年獲廣西科技廳認定為廣西重點實驗室,掛靠單位為廣西大學。主要以相對論天體物理為主線,圍繞伽瑪射線暴(簡稱伽瑪暴)、活動星系核等相對論天體物理現象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形成綜合性學科團隊,瞄準具有原創性的科學問題建設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實現天文學、物理學、光學和核探測技術等多學科協同創新,探索創新性的成果。本實驗室現有教授13名,副教授7名,講師7名。其中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際知名學術帶頭人1人,廣西“十百千人才”第二層次人選2人,廣西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
二、 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
1. 緻密天體物理:主要研究伽瑪暴中心能源機制與分類、活動星系核中心巨型黑洞與噴流的關係
2. 相對論噴流輻射物理:主要研究伽瑪暴和活動星系中相對論性噴流的物質組份、輻射成份及其輻射機制等性質輻射性質、物質組份和輻射機制等
3. 伽瑪暴宇宙學:主要研究伽瑪暴的宇宙學性質,並以伽瑪暴為探針研究高紅移星系性、以伽瑪暴為標準燭光研究宇宙學。
4. 探測技術和方法:圍繞相對論天體物理觀測需要,主要研究和發展相應探測技術和方法,並投入觀測。
三、 隊伍情況
主要成員
職稱、學位
從事專業
主要承擔工作
梁恩維
教授、博士
天體物理
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帶頭人
馮哲川
教授、博士
光電子材料與技術
學術帶頭人
萬玲玉
教授、博士
光學
學術骨幹
管永精
教授、博士
粒子物理及原子核物理
學術骨幹
陸睿靜
教授、博士
天體物理
學術骨幹
王祥高
教授、博士
粒子物理及原子核物理
學術骨幹
四、 近五年在研主要項目
序號
項目、課題名稱
(下達編號)
來源
起訖時間
承擔人(*)
經費
(萬元)
1
伽瑪射線暴物理和宇宙學(11025313)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11-2014
梁恩維(1/1)
200
2
多波段觀測和理論理研究(2014CB845804)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畫項目課題
(973項目)
2014-2018
梁恩維(1/7)
480
3
伽瑪暴及其它爆發天體(2009CB824804)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畫項目課題
(973項目)
2009-2013
梁恩維(2/7)
320
4
伽瑪射線暴的光學輻射監測和輻射物理性質研究(115330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16-2020
梁恩維(1/8)
330
(直接費用)
5
大視場高時間解析度光學巡天圖像處理相關關鍵技術研究(U13312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14-2017
王祥高(2/10)
250
6
活動星系核多波段光變觀測及其物理機制研究(114630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5-2018
劉寶容(1/6)
55
7
基於鐵電體微疇結構的平板集成高速電光器件研究(613670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4.1-2017.12
萬玲玉(1/5)
45
8
伽瑪暴輻射成份及其演化特徵研究(113630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4-2017
陸睿靜(1/7)
50
9
基於THGEM的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儀及光柵相位襯度成像研究(112650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3.1-2016.12
劉宏邦(1/5)
59
10
廣西北部灣鈽同位素的主要來源與遷移途徑研究(411660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2.1-2015.12
管永精(1/5)
50
五、 成果展示
序號
內容
內容和數量
1
科研成果
2000年來已發表SCI論文200餘篇,被引用5000餘篇次,3篇論文入選本領域高引論文排行榜,得到得到包括英國皇家學會前會長、美國科學院院士等在Nature、Science等發表的論文引用。關於伽瑪暴宇宙學、低光度暴的的成果分別被寫入專著《Gamma-Ray Bursts》、《Astrophysics at Very High Energies》(Springer)。近五年承擔科技部973項目課題2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二十項(重點項目2項),研究經費2792萬元。1項成果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
特色和優勢
1. 利用國際一流的空間高能物理觀測衛星和地面望遠鏡觀測數據,研究伽瑪暴和活動星系核相對論噴流輻射物理,取得系列具有重要創新性的成果,比如發現估算伽瑪暴火球速度與輻射能間的緊密關係,並發現暴周環境新特性;分析不同子類活動星系核噴流性質,發現活動星系核和伽瑪暴兩種不同尺度相對論性噴流輻射物理一致性的證據。目前,團隊參加中國-瑞士合作的伽瑪暴偏振探測器項目,以用偏振觀測揭示噴流的物質組份等問題。研究計畫獲得973項目支持(項目號2014CB845800)。
2. 提出伽瑪暴宇宙學這個新領域,並發現被同行冠名為“梁-張關係”的標準燭光關係,最近又發現更為緊密的標準燭光關係,並提出新的觀測計畫,推動著這個新領域的發展。目前,團隊參加中國-法國合作變源監測衛星(科學目標是伽瑪暴和活動星系核)計畫,將以高紅移伽瑪暴作為探測研究早期宇宙。相關的研究計畫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先導計畫項目(B類)支持。
3. 發現低光度伽瑪暴是新子類,指出傳統伽瑪暴分類法是儀器依賴的,提出新分類框架和分類判據。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家天文台建立特色觀測平台——光學變源監測系統,與空間高能衛星聯合觀測伽瑪暴高能爆發前及暴本身到極早期餘輝光學輻射、與短暴成協新星光學輻射等,並開展伽瑪暴光學巡天觀測。研究計畫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支持(項目號11533003和U1331202)。
4. 作為北京譜儀BES合作組主要成員單位之一,在新粒子特性研究取得新發現。目前,結合費米衛星和我國暗物質衛星(2015年11月發射)獲取的天文學實驗數據和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獲取的粒子物理學數據,尋找暗物質可能出現的跡象。
4
高層次人才的
培養和引進
培養長江學者1名、引進國際知名專家1名
5
研究生培養
近3年來,培養了相關專業研究生73人,並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美國內華達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3人,與國家天文台聯合指導博士後研究人員1名。共獲得6項區級研究生創新項目,以研究生為第一作者發表SCI、EI論文近20篇,有2篇碩士論文在區學位辦抽查中被評為廣西優秀碩士論文。
廣西新型電池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一、 中心簡介
廣西新型電池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託單位為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共建單位為廣西七星精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於2014年12月被自治區科技廳列入第十批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建計畫。瞄準新能源電池材料的技術基礎及相關套用,從材料、工藝以及結構三個方面來研發新能源電池材料及鋰離子電池。中心主任為廣西大學郭進教授(廣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本工程技術中心現有人員51人,其中高級職稱11人,博士10人,其中依託單位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有16人,共建單位廣西七星精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35人。
二、 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
1. 研發納米技術的複合材料套用於鋰電池隔膜等工藝;
2. 研發高安全聚合物電解質特種有機矽添加劑,使其具有優良的熱穩定性和電化學穩定性;
3. 研發增強六氟磷酸鋰在聚合物電解質中的離子離解能力,提高電解質材料的離子電導率;
4. 研發新型有機矽添加劑的特殊化學結構以解決六氟磷酸鋰水解引起的電解液酸化問題,從而解決電池的安全性;
5. 開發高電導率全固態矽氧烷聚合物電解質材料,簡化電池生產工藝,進一步提高電池的安全性;
6. 研發正極材料及摻雜改性。
7. 從結構方面研發鋰離子電池的標準模組化生產。
三、 隊伍情況
主要成員
職稱、學位
從事專業
主要承擔工作
郭進
教授、博士
新能源電池材料
中心主任、學術帶頭人
周文政
教授、博士
鋰離子電池
廣西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學術方向帶頭人
黃丹
教授、博士
新能源電池材料
學術骨幹
楊 波
工程師、學士
電池技術
中心副主任(廣西七星精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陳光森
高級工程師、博士
電池技術
學術骨幹(廣西七星精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梁先慶
副教授、博士
新能源電池材料
學術骨幹
黃存可
副教授、博士
材料結構表征
學術骨幹
蔣衛卿
副教授、博士
鎳氫電池
學術骨幹
藍志強
副教授、博士
新材料樣品製備
學術骨幹
寧華
副教授、博士
鎳氫電池
學術骨幹
黎光旭
副教授、博士
鋰離子電池
學術骨幹
馬樹元
副教授、碩士
材料性能測試
學術骨幹
四、 近五年在研主要項目
序號
項目、課題名稱
(下達編號)
來源
起訖時間
承擔人(*)
經費
(萬元)
1
新型鎂鈦系BCC結構儲氫合金探索與儲氫機理研究(508610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9.1-
2011.12
郭進
(1/8)
30
2
催化增強Li-Mg-N絡合金屬氫化物可逆儲氫循環穩定性及機理研究(5107105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1.1-
2013.12
郭進
(1/9)
40
3
新型輕金屬(Li, Mg, Al)固溶體材料儲氫及機理研究(5127106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3.1-
2016.12
郭進
(1/10)
80
4
太陽能海水淡化系統最最佳化參數匹配方法和耦合機理的研究(508660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9.1-
2011.12
陳子乾
(1/6)
26
5
修飾、摻雜對石墨烯電學性質調控機制的X射線吸收譜學研究(1110503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2.1-
2014.12
梁先慶
(1/4)
27
6
金屬氧化物/石墨烯複合電極材料微觀結構與電化學性能機理的同步輻射研究(114650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5.1-
2018.12
梁先慶
(1/6)
50
7
用於污水處理和微藻培養的太陽能內光源光生物反應器運行機理與套用研究(511660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2.1-
2015.12
何開岩
(1/8)
49
8
基於二元催化-反應一體劑的NaAlH4原位製備及相關協同催化機理研究(514610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5.1-
2018.12
黃存可
(1/6)
48
9
金屬硼氫化物儲氫結構效應的第一性原理研究(5140105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5.1-
2017.12
蔣衛卿
(1/5)
25
10
Mg-Al合金可逆吸放氫性能機理研究(5140105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5.1-
2017.12
寧華
(1/5)
25
五、 成果展示
序號
內容
內容和數量
1
科研成果
近五年來,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23項,發表SCI論文40多篇,獲2項發明專利,研究成果獲國內外同行公認,達到國際同行研究先進水平。
2
特色和優勢
1. 針對鎂基和鈦基BCC相合金具有較高儲氫量的性能,對兩類材料進行了具有BCC結構的新型鎂鈦儲氫合金製備技術及性能研究。提出了一種BCC結構鎂鈦基複合儲氫合金及製備方法,並獲國家發明專利。製備了具有高儲氫容量、在溫和條件下可逆吸放氫和良好吸放氫動力學性能的BCC結構鎂鈦系合金及其複合儲氫合金,為Mg-Ti基BCC結構儲氫合金的研究奠定基礎,對促進鎂鈦基儲氫合金的實用化具有重要意義。
2. 根據(R-Mg-Ti-Ni)的二元相圖,明確(R-Mg-Ti-Ni)基合金多相結構合金在熱處理過程中的晶化反應轉變規律,(R-Mg-Ti-Ni)系儲氫材料的基本組成、元素添加方式及最佳配比,提高吸放氫循環穩定性催化劑的選取與添加方式,解決其動力學穩定性差問題,提高了合金的循環穩定性及電極抗氧化腐蝕能力,提出了延緩容量衰減和降低早期失效率的篩選方法。
3. 運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論、分子動力學模擬,系統研究儲氫合金組元-形成合金-吸放氫過程電子結構變化與合金電化學性能的關係和失效機理,深入研究合金元素的相互作用及機制,系統地考察合金的微結構、相組成及合金的表面結構對其儲氫性能的影響和失效機制,從而最佳化合金的本體性能和表面性能,同時利用同步輻射譜學技術研究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微觀結構對儲鋰性能的影響規律,探索並明確其中的作用機理,為設計和製備新一代儲氫電極合金及高性能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材料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