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水市關廟鎮第一初級中學

學校現有6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000餘人。學校擁有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良、治教嚴謹、紀律嚴明的教師群體,並逐漸形成一支名師隊伍。全校在職教職工289人,專任教師258人,其中在職特級教師3 人,高級教師60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湖北省骨幹教師3人,湖北省學科優秀教師 11 人,隨州市學科帶頭人9人,隨州市骨幹教師20人,隨州市學科優秀教師 7人,廣水市名教師10人,廣水市骨幹教師 9 人。全校黨員111人,學校各類人員年齡結構合理,各學科教師配置協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水市關廟鎮第一初級中學
  • 創辦時間:1943年
  • 類別:省示範高中
  • 學校類型:省示範高中
  • 學校屬性:省示範高中
學校成果,學校設備,學校簡史,

學校成果

近四年,我校教師在湖北省優質課比賽中有2人獲一等獎,5人獲二等獎;在隨州市優質課比賽中16人獲一等獎,8人獲二等獎。近三年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共200餘篇
廣水市關廟鎮第一初級中學
學校是湖北省示範高中,是一所享譽荊楚的鄂北名校。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在總結多年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終生髮展”的辦學宗旨,確立了“以人為本,培養未來社會主人”的辦學理念,探索出與之相適應的“四自”教育的辦學模式,即學生在品德上自律、學習上自主、管理上自治、生活上自立,呈顯出鮮明的辦學特色。
學校的辦學業績得到社會的普遍讚譽。學校還先後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普創新示範學校”“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強學校”“湖北省校園綠化先進學校”“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園”“湖北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校園管理先進單位”“湖北省招飛先進單位”“隨州市教學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04年11月,學校以94.87分的高分順利通過湖北省政府教育督導室組織的辦學水平綜合評估,並被確定為“湖北省示範高中”。

學校設備

廣水市關廟鎮第一初級中學 ,創建於1943年,校園面積256畝,建築面積達88000平方米。建有綜合科技大樓1棟,教學樓2棟,學生公寓6棟,教師宿舍樓6棟,標準化食堂2棟。學校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完備。學校建有物理實驗室4個、化學實驗室4個、生物實驗室2個、微機教室3個、電子閱覽室1個,微機224台;學校還建有千兆乙太網、智慧型廣播網;學校為每個教室配備了多媒體投影儀,為每位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學校圖書館紙質藏書82000冊,電子圖書15萬餘冊,閱覽室訂有報紙195種、雜誌336種。此外,學校還建有勞技室、音樂室、美術室、書法室、天文台。
廣水市關廟鎮第一初級中學

學校簡史

湖北省廣水市關廟鎮第一初級中學簡稱(廣水市一中)自1943年開辦迄今,經過初創、發展、動亂、振興四個階段,歷盡艱難曲折,終於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指引下,走上健康發展的道咱,成為一所教學設施配套,教風學風優良,教育質量較高的重點高中。
1943——1949年 初創階段
1943年,應山縣長謝浩為抵制日寇奴化教育,從棗陽縣立中學請回應山人柯烈悟任校長,辦起應山縣立中學,是為廣水市一中前身。校址同縣政府一起,設在漿溪店尹家塆。教員有方指南、何康宇、王蔭周、毛信候、蘭紫春、梅日暉等。學生約150人,編成二個國中班,一個簡師班。校舍為土牆茅屋,白天作教室,晚間作學生寢室。課桌凳等各項設備十分簡陋。1944年秋,擴招國中、簡師班各一,由於人數增加,學校遷至李家塆。1945年新四軍進攻吳店,縣政府逃往專署所在地隨縣澴潭鎮,學校亦遷往澴潭。日本投降後,方返回應山城關,搬入現在的校址。校舍計80餘間。原有學生加上接收改造日偽中學的學生,計466人,編為四個國中班,五個簡師班。教職工38人,設教務、訓育、事務三處。開設課程有公民、國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英語、博物、地方自治、童子軍訓練、勞作等;簡師另鳳教育心理、教育概論、教法及統計、教育測驗及統計、圖畫、音樂等科。
1946年,正當師生滿懷抗戰勝得喜悅心情,致力教學之際,縣長陳漢雄一夥貪污中飽,鯨吞不款,拖欠教員薪金達半年之久,校方多次交涉無效。在全國人民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鬥爭影響下,6月中旬教師開始罷教,學生旋即支持。6月17日,二百多名學生涌至縣政府請願,並迫使主任秘書龔耀南戴高帽遊街示眾。沿途學生高呼“打倒陳漢雄”、“打倒貪官污吏”等口號,全城人民為之鼓舞。為避反動官吏報復迫害,校長柯烈悟出逃。至7月9日,陳漢雄被地方勢力鬥敗,被控撤職,押省查辦,柯烈悟方返校繼續任職,一場軒然大波遂告平息。
1947——1948年,內戰火起,戰事頻仍,學校又隨縣政府移至廣水丁家塆,借民房五間,十個班學生分上下午輪流上課。1949年3月,人民解放軍大軍南下,國民黨縣政府如鳥獸散,校長及大部分教職工也各自逃離。
學校初創六年中,校長、教師雖有辦學之志,學生雖有求學之心,然由於國民黨政權腐敗,官貪吏惡,致使學校六年之中,五遷校址,人心浮動,校無寧日,最後,隨舊政府的解體而解體,亦屬歷史之必然。
1949——1966年 發展階段  1949年3月,應山解放,原教務主任方指南攜帶校印,返回城關,請示中共應山縣委書記余英。縣委即派陳賢璋為校長,出示通告,召回學生複課。從此,應山縣又回到人民懷抱。
新生的縣中學生牢牢抓住師生思想建設這一根本環節,著力清除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影響。第一步是整頓校風校紀。縣委指示公安局依法逮捕三名輪姦女同學的流氓學生,學校抓住正反典型,予以引導,學校紀律迅速走上正軌。在增派十二名教職員的同時,學校、縣教育科兩次舉行校政測驗,徵求師生意見,加強民主管校。緊接著,結合社會鬥爭實際,開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1950年寒假期間,組織教師到孝感參加地區集訓,交待個人歷史,清理“變天”思想;4月,全校師生參加城鎮鬥爭惡霸地主汪福舟大會;暑假,又組織去孝感學習,進行反帝反封建教育;開學後,師生在全縣巡迴演出歌劇《白毛女》。思想政治教育使生階段覺悟迅速提高。從1950年秋季起,學校向工農開門,入學新生90%以上為工農子女。是年12月,開展抗美援朝教育,向經源、徐世炳等十幾名學生報名參軍赴朝作戰。向經源在人民解放軍大熔爐中鍛鍊成長,現為人民解放軍少將、遼寧省軍區司令員。不久,一批同學報名參乾,為國家建設增加了新鮮血液。1951——1952年,繼續進行抗美援朝教育、“三反”教育,學習宣傳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組織部分教師到雲台鄉參加土改複查。1953年全體教師赴省參加思想改造思想。在省委直接領導下,批判親美、崇美、恐美錯誤觀點,劃清敵我界線,樹立為人民服務思想,為以後的教學工作奠定了紮實的思想基礎。
從1953年開始,學校在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下,遵照政務院《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認真執行《中學暫行規程》,把教學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全面落實教學計畫,對學生實施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教育。經過幾年努力,教育質量穩步提高。1954年,畢業生178人中有163人升入高中和各類中專,10人參加革命工作。1953年,教育事業發展,應山縣創立二、三、四中,學校更名為湖北省應山縣第一中學。1957——1958年,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在抓緊教學的同時,辦工廠、煉鋼鐵、開荒種地,由於教學與生產勞動結合較好,1958年,學校被評為勤工儉學紅旗單位,獲團中央獎旗一面;學校余世祥被評為勤工儉學紅旗青年,出席全國第二次工農業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1955——1958年,年年新建校舍,計教室39間,學生廚房9間,教師宿舍22間,其他用房18間。圖書、實驗及體育設備也相應增加。1958年學校增設三個高中班,改為完全中學,並被確定為全省108所重點中學之一。
1958年開展的整風反右運動,使學校工作從發展轉為低落,出現曲折。約50名教職工中,12名被錯劃為右派分子。以後,“反右傾”、“拔白旗”又使一些教師受到傷害。連續三年的自然災然和“左”的影響,把師生轟出課堂,築鐵路、修水利、開荒300餘畝。連操場也被闢為菜園。教學受到衝擊,學生大量輟學,教育質量嚴重下降。直到1963年全黨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學校全面實施《全日制中國小教育工作條例》(五十條),學校工作才重新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教育質量逐步恢復到五十年代中期水平,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建設人才。現在,廣水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不少領導骨幹,都是一中五、六十年代的畢業生。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又使學校跌入慘重的動亂中。
1966——1976年 動亂階段
1966年6月,應山縣委根據上級部署,以一中等三個單位為“文化大革命”試點。工作組一進駐學校,校黨政領導即“靠邊站”,被責令交待問題。全體教師一夜之間幾乎都成了“牛鬼蛇神”,逐個受審查。學生則“停課鬧革命”,寫大字報,開批判會,揭發老師的“罪行”。在一片“打倒”、“橫掃”聲中,副校長我省家駒自縊身亡。接著,主持學校工作鋪天蓋地,批判會連綿不絕,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盡心盡力地工作被誣成“執行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嚴格要求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得到發展,被說成是“摧殘青年”;教學水平較高受到學生歡迎則被叫做“資產階級反動權威”。動輒查出身歷史、拋檔案材料,斷章取義、顛倒黑白,妄加罪名之後,則被不明不白地“掛”起。幾個月之中,學校幹部教師隊伍受到嚴重摧殘。9月,部分紅衛兵和教師代表去北京串連,接受檢閱。接著,多數紅衛兵和教師紛紛外出串連,各種“戰鬥隊”、“造反兵團”相繼出現,由派別林立而逐漸演變,並與社會上造反組織合流,形成“一中總部”與“八·一兵團”兩派在學校門口發生武鬥,十餘名學生被手榴彈炸傷。從此,學校成為武鬥據點,大多數學生離開學校,校園荒蕪,門窗破損,圖書資料大量丟失,儀器藥品洗劫一空,幹部教師欲教不能,欲罷不忍,只能荒廢風月,以待寧日。
1963年8月,貧宣隊進駐學校。年底至1969年春,又將教師集中至三里河部隊營房“清理階段隊伍”,進行斗、批、改。終日開會、調查、學習、批判,費時數月,花錢數千,既未清理出一個階段敵人,也未制訂過什麼改革方案。1969年4月,一中被撤銷,大部分幹部教師被分至各區鎮中學。不久,縣武裝部、招待所先後搬進一中。糧食局、教育局、副食品公司、商業車隊也各占一部分校舍。一個好端端的學校就此被革滅殆盡,文化大革命摧殘教育文化可見一斑。
1970年,招待所搬出一中舊址,新開辦的城關中學遷一中。以後幾年,原一中部分幹部教師陸續調回;被占用的校舍先後回歸。1971年又開始招收高中班,1975年,初、高中合計發展到17班,還建立了三台山分校,在隸屬關係上,也由鎮管而漸變為縣管,教學秩序逐步走上正軌,校辦工廠也初具規模。但是,由於“批林批孔”、“反覆辟、反回潮”、“反擊右傾翻案風”等運動的衝擊襲擾,政局尚未安定,人心尚未安寧,一中的振興,尚不能不有待來年。
1976——1993年 振興階段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國家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從1977年起,縣委任命一些在一中執教多年,教育工作經驗豐富,思想政策水平較高的同志,組成一中新的領導班子。新領導從學校實際出發,認真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虛心接受縣委、政府、宣傳部、文辦、教委的指導,帶領師生員工艱苦奮鬥,使一中進入振興階段。
振興學校必須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積極為教工多辦實事。學校為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副校長穆家駒平反昭雪,為教師中的六起冤、假、錯案徹底平反,向4名教師退還文革中被查抄的財物,撫平教師在多年政治運動中受到的創傷。按照黨章規定,積極慎重地發展30多名教師入黨,使學校共產黨員達50人、省、地、市委組織部印發了典型材料。1984年,學校建立黨總支。為教工解決夫妻分居、家屬子女就業、子女入托入學等困難,自籌資金新建教師宿舍40套,改建39套,教師居住條件顯著改善,後顧之憂得到緩解。充分重視教師職稱的評聘考核工作,中學高級教師達29人(其中特級教師4人),一級教師32人,全校教師得到實惠;敬業、競爭意識有所增強;支持鼓勵教師參加函授學習或離職進修,38名教師先後獲本科文憑,教師學歷達標達85%。堅持每半年召開一次教工代表會,傾聽教工心聲,激發教工參政議政熱情,不斷完善學校各項管理制度,使決策逐步民主化、科學化。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落到實處,極大地煥發了全校教師獻身教育、建設四化的熱情。近10年中,3人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模範班主任稱號,8人受省表彰,13人受地區嘉賀,65人次受縣市獎勵。
學校將教師的積極性適時導入各項工作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堅持德育為首,成立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德育辦公室,充分發揮政治課教師、班主任、工會、團委會、學生會的作用,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改革開放教育、四項基本原則教育、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在教學工作方面,堅持面向全體學校,全面執行國家規定的教學計畫;堅持依綱據本,落實雙基,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堅持年級主任、班主任中心制,備課組長責任制,依靠民眾智慧,爭當“團體冠軍”;堅持備、拼、輔、改教學常規,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堅持圍繞教材,精心設計,選編練習題、過關題、模擬題,重視正確、迅速、規範的解題訓練;堅持領導深入班級,擴大尖子層,促進中間層,轉化後進層。由於堅持這一整套作法,教學質量逐年提高,為大專院校輸送了越來越多的合格新生。1982年達117名,為本地區各縣市一中之首;1984年又率先越過200名大關;1984——1992,連續9年均在200名以上。在體育工作方面,堅持“兩課兩操”,堅持每年召開田徑運動會、達標運動會,師生小型體育賽常年不斷。1989年地區重點中學首屆田徑運動會在廣水市一中舉辦,學校男女運動隊均獲總分第一名。此後歷次田徑球類運動會,也均取得較好成績。
學校的振興,還表現為校舍設備的增添和勤工儉學的發展。自1977年起,連續不斷建校舍。1985年教學樓建成,1988年實驗樓竣工。此外,先後建成教工宿舍樓5棟,學生宿舍樓4棟,加上其他生活用房,總計校舍21670平方米。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語音室電教室均能基本上滿足教學需要。運動場10180平方米,有400米環形跑道。勤工儉學工作穩步前進,辦有印刷廠、油脂化學工廠、拱辰酒家、商店等校辦企業,年純利穩定在10萬元以上。1988年,應山縣撤銷,廣水市建立,學校隨之更加為廣水市一中。現在,學校北沿、東北沿為校辦企業區,東沿、東南沿為教工生活區,中心部位為教學區,西部為運動場,西南部為學生生活區,樓房林立,花草樹木點綴其間,師生員工正為建設花園式學校而努力。
綜觀學校50年曆程,是共產黨的領導,黨的十一屆三中會路線、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使廣水市一中從困頓曲折走向坦途,步入歷史最好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學校9次被評為縣市先進單位,6次被評為地區先進單位、文明單位,1983年獲省教育廳、教育工會“培育人才,振興中華”獎旗,1985年、1991年兩次被省教委和省招飛辦公室評“招飛工作先進單位”。
現在,全校師生員工正以籌辦50年校慶為動力,總結經驗,再邁大步,努力把廣水市一中建成鄂北教育園地的一顆璀燦的明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