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龍門南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龍門南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南崑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龍門、從化、增城三縣(市)交界處,距離廣州約90公里,惠州150公里,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地處北回歸線內不可多得的綠色寶庫,該保護區屬森林生態類型保護區,主要保護對為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珍稀動植物及其自然生態系統,因受東南季風影響和人為保護,保存了大片較為完整的南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據初步調查,有高等植物1107種,其中藥用植物500多種,觀賞植物100多種、珍稀瀕危植物14種,有動物153種,在一個大石岩中僅蝙蝠就近萬隻,頗似一個天然動物園。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已使其成為生態旅遊和避署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東龍門南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 所屬地區:廣東龍門
  • 地理位置:惠州市龍門縣西南部
  • 面積:129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川龍瀑布
  • 平均海拔:600多米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水文,氣候,地質地貌,土壤特徵,位置面積,保護目標,植物,動物,管理措施,保護方式,病蟲害防治,景點介紹,川龍瀑布,石河奇觀,觀音潭,

歷史沿革

南崑山自然保護區是1984年4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批准建立面積4000公頃,現管護1750公頃,粵府[2000]1號文規劃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到6000公頃。
1993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成立國家森林公園。

地理環境

水文

龍門南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地處新構造運動上升區。山地險峻,溝谷深切。由於地形比降大,且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的特點,故保護區內水系發育,千溝百壑以羽狀樹枝狀匯聚於以北西向為主的主溝內,水流湍急,深切基底,常形成狹窄的,經常被破壞的侵蝕階地。由於地殼的振盪性上升,以及受斷層,岩性等方面的影響,地貌常呈高差不等的階梯狀。常形成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景觀。由於氣候的季節性變化,雨量分配不均,河流枯漲明顯。雨季大雨傾盆時,河水狂瀉而下,山呼河嘯,酷似蛟龍翻身。而旱季則常是細流潺潺,山坑魚上下戲耍,別有一番風趣。由於地形比降大,河流落差大,為該區水資源的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保護區內河流主要有橫坑河(長4.5km)、甘坑河(長5.0km)、藍輋河(長3.9km)、雞心石河(長4.0km)、竹坑河(長3.1km)、蘇茅坪河(長5.5km)等溪流。其中,雞心石河、甘坑河、橫坑河、藍輋河,均由北西方流向南東,匯入南昆河。
保護區內地下水以孔隙水和裂隙水為主,由於該保護區地處亞熱帶潮熱氣候區,雨量豐富,森林密布。區內岩土體保水性及持水性均較好,根據據區內產出的岩土體的性質、地下水的賦存條件,地下水類型分為鬆散岩類孔隙水、強風化岩孔隙裂隙水、層狀岩類裂隙水、塊狀岩類裂隙水,井泉和蒸發、蒸騰是主要排泄途徑。枯水季節,空隙水和裂隙水將是生活和工農業用水的後備基地。
南崑山溪流甚多,水量充足,是龍門縣水力資源的“富集區”。各溪水匯入南昆河進入增江,流入東江,是珠江水源的一部分。溪流地表徑流量大,水質清澈,是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季節性降水是溪流的主要水源,由於降水分配不均,溪流年內水位差異較大,最高水位一般出現在4-7月,7月以後降水較少,河流流量小,水位降低,進入枯水季節。

氣候

保護區氣候特徵:南崑山地處北回歸線北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由於受季風影響,呈現夏涼冬暖、光能充裕、雨量豐沛等特徵。
生理輻射:保護區所在南崑山山脈的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為4379MJ/m·年,太陽輻射中生理輻射率為0.456,保護區年生理輻射為1996.8 MJ/m·年,一年中生理輻射最高期是7~8月。
區域氣候狀況:南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區域龍門縣年均氣溫20.8℃,最高是1987年為21.6℃,最低是1976年為20.2℃,極端最高氣溫為39.3℃,出現在1980年7月10日,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4.4℃,出現在1963年1月16日。年平均降水量為2230.7mm,年總最大降水量為1975年3157.8mm,年總最少降水量為1963年1156.2mm,月均降水量以5月484.4mm為最大,以12月29.0mm為最小。歷年24h最大降水量為288.4mm,出現在1969年5月12日20時0分至13日20時0分。歷年最長一次連續降水出現在1975年4月30日至5月30日共31d,降水量為1182.7mm。年平均蒸發量為1581.0mm,月最大蒸發量為1963年5月份239.1mm,最小蒸發量為1985年2月份30.9mm。入侵龍門縣境寒露風最早初日是1966年9月7日,最遲初日是1974年10月18日。一次持續時間最長17d,出現在1979年10月4日至10月20日,出現於9月中下旬的寒露風天氣占16%,出現於10月上旬的占30%。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743.7h,月平均以9月份為最多,189.1h,3月份為最少,75.9h,年平均日照率為39%。靜風占歷年各風向頻率的47%,其次是東北偏北風,平均占各風向頻率的9%,再次是北風,平均占各風向頻率的8%;歷年平均風速為1.2m/s,小的年份為0.9 m/s,大的年份為1.4 m/s,歷年最大風速為18 m/s,相當於8級大風;颱風對龍門縣很少造成損失,主要表現為強降水過程。
區域災害性天氣:主要有低溫陰雨、寒露風、暴雨、乾旱和霜凍等。

地質地貌

南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屬九連山山脈伸入龍門縣的支脈,位於龍門斷陷盆地的西北邊緣,大地構造屬華南準地台中的桂湘粵褶皺帶粵中褶皺束的一部分,廣州-從化斷裂與東江斷裂分別從兩側外圍穿插而過。在晚古生代之前以陸地為主,僅局部窪地為淺海。自晚古生代華力西運動開始至中生代早期,在漫長的地質歷程中,處在淺海,濱海及海陸過渡的邊緣。中生代侏羅紀末期至白堊紀,在燕山運動的影響下,發生了大規模的岩漿侵入活動,其中主要以花崗岩為主。中生代中期,該區再度隆起為陸地。新生代以來,在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地面持續抬升,與花崗岩呈侵入關係的上覆沉積岩地層由於強烈地風化與剝蝕,大面積的花崗岩體逐漸裸露地表,從而構成了該區的主要物質基礎。構造以斷烈為主,其構造線方向主要為北東向和北西向,東西向構造也較發育。斷烈構造是控制本區地貌形態,河流流向等的主要因素。僅在保護區西部,900m以上的高山上,尚保留有少量沉積岩層,主要以石英砂岩為主。
地質構造處於華南褶皺的粵中拗陷構造單元內,在九連山脈南部與青雲山接合,主要有高山、峽谷和河谷平地3種地貌類型。山地主要受第三紀以來喜馬拉雅運動及新構造運動的抬升作用形成,最高峰天堂頂海拔1210m,主要為海拔480m至1000m(少數高達1200m)的山地及深切峽谷,僅在保護區邊緣地帶分布有海拔400m以下的丘陵,因此該區為中低山地貌。由於山地發育過程受地質構造控制,主要構造形跡為東西走向,嶺谷排列與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形成險峻的溝谷景觀,山地、溝谷坡度多在30º以上。
地形比降大亦是本區地貌特點,最高的天堂頂海拔1210m,而距天堂頂僅6km的中坪一帶則速降為海拔450m,降幅達760m,地形比降達12.6%。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由於地殼的間歇性上升,遂形成了該區至今普通可見的多級剝夷面,主要有1000m~1200m,600m~700m,450m~500m三級。

土壤特徵

南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土壤類型單元較少,成土母岩、母質為花崗岩。該地區的地帶性土壤為赤紅壤,但山地土壤則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現垂直分布規律,主要土壤類型有山地黃紅壤和山地黃壤。
保護區由於海拔高度的影響,雖然土壤類型的垂直帶譜不完整,但比較明顯,保護區的海拔高度差異較大,最高海拔天堂頂1210m,最低海拔480m以上。保護區山地土壤垂直分布規律為:海拔480m~600m區域為山地黃紅壤,海拔600m~1000m為山地黃壤,海拔1000m以上為山地灌叢草甸土。
保護區的土壤由花崗岩風化物發育而成。本區的花崗岩石為中生代侏羅紀末期燕山運動形成的花崗岩,主要礦物及大致含量為:石英25%~35%,鉀長石20%~45%,斜長石25%~45%,黑雲母1%~10%,富礦石有磷灰石和磁鐵礦等,塊狀結構。這些礦物在南亞熱帶季風氣侯因子的綜合長期影響下,形成較深厚的風化物。因此,本區的成土母質比較簡單,絕大部分都是各種花崗岩的風化物。由於花崗岩中石英含量較高,顆粒粗大,抗風化能力強,它們大都以沙粒保存在風化物中,而長石及雲母大部分發生強烈的化學風化變成粘粒,從而使形成的花崗岩風化物質地疏鬆,質地較輕,通透性好,由於淋溶作用強烈,土壤呈強酸性反應,土層深厚,含鉀豐富,具有較好的養分供應能力和土壤生產力,為自然植被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並為發展林、果、茶和其他特徵經濟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產基地。但在這種岩、土條件下,極易發生水土流失和土體崩塌,因此,封山育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是該區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頭等大事。

位置面積

南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是1984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管護面積為1887公頃,屬“自然生態系統類別”中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龍門縣西南,地處龍門縣與從化市、增城市交界處,東距惠州129km、香港300km,南距廣州97km,西距從化溫泉42km、縣城60 km,地理坐標為北緯23°37′04″—23°40′55″,東經113°48′29″—113°51′28″。

保護目標

植物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以及珍稀動植物。據初步調查,植物有194科703屬1519種,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有伯樂樹,屬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有黑桫欏、福建柏、樟樹、潤楠、格木、繡球茜草等14種;

動物

動物有4綱29目76科29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蟒蛇、雲豹、林麝,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海南虎斑鳽、三線閉殼龜、雀鷹、普通鵟、游隼、白鷳、褐翅鴉鵑、草鴞、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水鹿等29種;昆蟲有17目128科575種;大型真菌28科79屬223種,其中可食用菌類資源有111種,如靈芝、香菇、猴頭菇、紅菇、雞油菌、竹蓀、側耳菌、木耳等,在生物進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被譽為“廣東省物種寶庫”,是理想的科研、教學基地。

管理措施

保護方式

1、保護運作方式:保護區以管理處統籌管理,各保護站實行分區域管理,層層實行目標管理,簽訂責任狀,把保護措施落實到實處。其管理程式為:管理處——保護站——哨卡——管理員。
2、分區保護方式:根據保護區功能區劃,按照不同功能區採取不同的保護方式。核心區實行絕對保護;緩衝區主要從事科學研究和觀測活動;實驗區在實行全面保護的同時,根據自然資源條件,適當開展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遊及旅遊服務等活動。
3、保護措施方式:主要採用工程保護措施與非工程保護措施結合,區內保護與區外保護結合,專職保護與兼職保護結合,保護區與聯防組織保護結合,法律法規與鄉規民約相結合的方式實施保護管理。

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根據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和發展趨勢,因地制宜,開展森林保健,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並嚴格執行《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
1、建立防治機構:為加強森林病蟲的防治工作,特別是對竹蝗、松材線蟲的防治。規劃在上坪尾管理處建立200m森林病蟲害防治站,保護區管理處購置防治車輛1台,每個保護站配備自動噴霧器2台,共6台。
2、實行嚴格檢疫:根據《植物檢疫條例》,各檢查站設立檢疫點,對進入保護區的木材、林產品、種苗進行檢疫,將危險性病蟲害拒之門外。
3、建立預測預報網路:嚴格執行《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管理辦法》,在各保護站設立預測預報點,進行定點、定位、定時觀測,對主要害蟲生活史、習性、生物學特性及發生、發展規律進行系統研究,開展預測預報工作,為制定應對措施提供準確數據。
4、生物防治:充分利用保護區內的天敵較多的有利條件,對發生的病蟲害實施生物防治,必要時輔以化學和物理方法防治,但必須使用低磷、高效、低殘留的農藥,防止環境污染;引進和採用國內外先進技術,提高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能力。

景點介紹

川龍瀑布

川龍瀑布位於南崑山生態旅遊景區深山。在南崑山的竹樹林深處,有一個峽谷。峽谷盡頭,壁上刻有著名書法家秦萼生寫的“川龍峽三字”。

石河奇觀

距南崑山旅遊中心約半公里處,有一段小河。河裡到處是怪石,一連有七個小水潭,小水潭上游又有一個大水潭。大水潭清瑩見底,成群小魚游來游去。潭邊有兩塊呈紅青色大石,邊緣有圖案,形似羅裙,叫羅裙石。河中還有一大石似鏡台,叫梳妝鏡石。梳妝鏡石旁,有一圓形小池,叫卸妝池。這個大水潭就是南崑山風景點之一----仙女潭。七個小潭則叫七仙池。由於這裡石多怪異,文人騷客取景名“石河奇觀”。

觀音潭

南崑山鎮西邊四公里處,有一名勝叫觀音賞水。它在一條山溪之中,有三級瀑布相接。最下邊的瀑布,水紗之後有一尊白石,似觀音端坐,靜心觀賞碧綠潭中的水。遊人透過水紗,可以隱約看見這尊石觀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