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是廣東省內唯一一家從事茶葉科學研究的省級綜合性科研機構,圍繞茶樹種質資源與育種、生態栽培、茶葉加工、茶葉功能成分與健康、茶葉質量安全與標準制定等開展研究。擁有國家茶產業體系專家2人,是省茶產業體系技術依託單位(首席及專家3人)。英紅九號核心技術原創者。年開展科技服務、技術技能培訓人員3000人次以上。為全省茶葉全產業鏈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 成立時間:1959年1月
  • 研究領域:茶葉
  • 所在地區:廣東
發展歷程,基本情況,研究領域,

發展歷程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於1959年1月的廣東省英德茶葉試驗站,研究所的發展歷程大概劃分為5 個時期
成立初期(1959-1973年):
1959年由廣東省農業廳、公安廳聯合投資,成立廣東省英德茶葉試驗站;
1966年1月,經中南局書記陶鑄同志提議,擴建為“中南茶葉研究所”;
1968年8月,改名為“廣東省英德茶場茶葉科學研究所”,由廣東省英德茶場管理。
期間,研究制定紅碎茶工藝技術和茶葉生產操作規程,《分級紅茶原料與經濟效益研究》、《幼齡茶樹分段修剪調查研究》等;彙編《茶葉試驗研究資料集》、《科研工作年報》。
建設時期(1973-1984年):
1973年,以廣東省英德茶場名義向廣東省革委會提交改建為省級茶葉科學研究所,決定成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立足英德面向全省,是我省茶葉最高科研機構。
期間,開展茶樹種植密度、茶樹的采與留技術、衰退茶園改造、茶樹回剪技術、茶樹病蟲害的防治等研究工作,《茶樹回剪技術》等10項科研成果獲得全國華僑科技獎、農業部技改獎等。
發展時期(1985-1999年):
這一時期,理順茶葉所的歸屬關係,恢復為處級單位,真正成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下屬的一個專業科研機構。期間,加強了人事、科研和經濟管理,解決了經費短缺的大問題。獲得《優質高產適制性廣大葉茶樹品種英紅九號選育與利用》等科技成果獎勵16項,選育、審定英紅九號等茶樹良種6個,參與出版書籍5部。
科技體制改革時期(1999-2012年):
1999年,研究所劃為技術開發型研究所,從事業法人轉為企業法人,事業經費減撥為零。
這一時期,研究所的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科研與產業的結合、科技條件平台建設、科技成果獎勵,特別是科技成果產業化開發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重新定位歸類時期(2012年--):
2012年5月,經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更名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飲用植物研究所”,重新定位為省屬正處級公益二類事業單位,註冊地從英德遷至廣州。2015年12月,經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所名正式更改回“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基本情況

現設有茶樹育種與生物技術研究室、茶樹栽培與生理生態研究室、茶葉加工與生化研究室、茶葉質量安全與文化研究室、茶葉產業經濟研究室和茶葉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試驗基地部、廣東省農科院鴻雁茗茶研究發展中心以及廣東鴻雁茶業有限公司。現有職工180多人,其中科技人員36人。正高級職稱(研究員)5人、副高級職稱(副研究員、高級農藝師)9人、中級職稱(助理研究員、農藝師)13人,博士後1人、博士9人、碩士14人。國家現代農業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紅茶育種崗位科學家1人(吳華玲博士),清遠綜合試驗站站長1人(操君喜研究員),是廣東省茶產業體系技術依託單位(首席專家為唐勁馳研究員,崗位專家有苗愛清研究員和凌彩金研究員)。
全所土地總面積1187畝(其中英德試驗基地1087畝、廣州白雲基地100畝),辦公樓3300多平方米,科普綜合樓1000平方米、實驗樓1600平方米、自動化制茶車間3000平方米,擁有6大茶類加工機械設備和兩條自動化生產線。
建所以來,全所科技人員致力於茶樹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評、茶樹品種引進與新品種選育、茶樹栽培技術、茶葉加工工藝及設備研發、茶葉產品研發與品牌打造、茶葉質量安全與標準制定、茶葉技術推廣服務工作,為全省茶葉生產生態、安全、優質、高效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現保存有茶樹種質資源1528份、油茶資源171份。取得科研成果59項,其中獲得科技成果獎勵有46項(含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1項)。主持研製國家出口紅碎茶二套樣及其標準,制定廣東省地方標準4個;國家授權專利25項;出版著作17本(部);發表科技論文400多篇,其中國際國核心心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含SCI收錄20多篇),育成國家級良種10個、省級良種7個,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2個。
先後建設有“廣東省茶樹資源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資源圃華南分圃”、“廣東省生物種質資源庫茶樹種質資源庫”、“廣東省茶葉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成為了“廣東省名優生態茶葉重點科研基地”、“廣東省星火技術產業帶建設示範單位”、“廣東省健康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廣東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兼秘書長單位、廣東省茶葉收藏與鑑賞協會副會長單位和秘書處常駐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廣東科貿職業學院等高等院校的教研實習基地。
本所作為“英紅九號”茶樹品種選育者、“英紅九號”紅茶產品首創者、“英紅九號”紅茶品牌創建者,“英紅九號”核心技術原創者。研發了“鴻雁”系列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金毫”、“金毛毫”、“金英紅”、“英紅九號”、“鴻雁紅茶”、“烏龍紅茶”、“銀毫茶”、“嶺南春”、“金萱綠茶”、“金萱烏龍茶”、“廣東單叢千兩茶”、“廣東陳香茶”等名優產品。廣東鴻雁茶業有限公司“英紅九號”榮獲廣東首屆十大名牌農產品評選茶葉類第一名,摘取“廣東名茶”桂冠,成為響噹噹的廣東茶葉第一品牌。英紅九號,是全國屈指可數的一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茶樹品種名和紅茶產品名,進而發展成為中國紅茶區域公共品牌科技創新的業界典範。

研究領域

茶樹種質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新品種選育
著重定位於高香型紅茶新品種選育與套用技術研究、特色功能茶新品種選育套用、專用茶樹品種(系)篩選以及廣東地方特色茶樹品種選育等方向。目前,全省共育成無性系茶樹良種21個,其中:國家級審定品種11個(本所10個)、省級審定品種10個(本所7個),本所選育品種占全省無性系茶樹良種比例超過80%。育成的英紅九號、英紅一號、秀紅、五嶺紅、雲大淡綠等屬大葉種紅茶優良品種,本所的紅茶品種選育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同時,還開展高花青素、特色保健苦茶、高茶氨酸、不冬眠茶樹新品種以及油茶新品種選育研究,篩選適合機械化採摘的優質高產品種(系)和對小綠葉蟬、蟎類等抗性強的茶樹新品種(系)。另外,於1998年引進台灣品種金萱、翠玉等台灣烏龍茶品種,在我省推廣取得顯著成績,推廣面積3萬多畝,促成我省粵西顆粒烏龍茶產區的形成,並發展成為省級的茶葉專業鎮,培育省級茶葉龍頭企業,促進我省茶葉產業結構最佳化。
生態低碳安全高效優質栽培綜合技術研究與套用
主要圍繞茶園低碳、安全、高效、優質複合生態栽培模式,機械化採摘及配套技術,茶樹優質高產抗性生理生態,茶樹天敵蜘蛛資源利用發掘及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的建立等方向開展研究。研發並構建了以茶樹分段修剪、NPK配方施肥、彎枝養蓬等為核心的幼齡茶樹栽培技術體系,以嫁接換種、回剪、生物有機培肥技術為核心的低產茶園改造技術體系,以節水灌溉、大棚覆蓋保護為核心的茶園設施栽培技術體系和以生物多樣性為核心的生態防控技術體系。收集、整理、鑑定、保存茶樹害蟲25種,茶樹病害8種,採集整理鑑定捕食性天敵昆蟲、寄生性天敵昆蟲、蜘蛛、昆蟲病原菌等各類天敵75種(亞種),發現廣東省天敵蜘蛛新紀錄17個,建設廣東茶樹有害生物資料庫資源共享平台。形成了一整套廣東有機茶生產技術,並在全省首次套用,本所英德基地茶園率先獲得有機茶認證。
茶葉加工與生理生化
主要定位於茶葉加工的機械化、連續化、清潔化生產及加工工藝和加工裝備研究、廣東特色名優茶產品加工技術體系研究與產品開發和特色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健功能茶產品研發。1965年,研製的國內首條茶葉萎凋槽在英德茶廠問世,並在全國推廣套用;1970年,研製國內第一台紅碎茶轉子式茶葉揉切機,生產出國內先進的轉子機系列產品,並獲全國科學大會獎;70年代以後,紅碎茶加工全部實現機械化,紅碎茶初、精製生產設備進入世界先進行列;2008年,研製國內首條清潔化、自動化、連續化紅條茶加工生產線,開創了國內紅條茶連續化加工研究的先河,該項技術填補國內該項技術的空白;近年來,國家茶產業技術體系在廉江、仁化開展機械化採茶技術研究;機采比手采工效提高15倍以上,採茶成本節約2-3倍。
茶葉質量安全技術研究與茶文化科普
主要是從事茶葉安全溯源技術體系的建立及評估、茶葉生產全程質量控制技術及評估體系構建、茶葉職業技能培訓、嶺南茶文化科普、制定“陳年老茶”、“藏品茶”的安全質量等級標準等研究。
茶葉產業經濟研究
定位於研究茶產業環節、技術成果對產業發展經濟、產業政策與茶經濟發展關係、茶品牌效應等內容。在本所的引領與帶動下,2013年英德紅茶在全國紅茶類排名中超過雲南紅茶首次排名前三位(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祁門紅茶和正山小種),2014年英德紅茶品牌價值評估11.96億元,英紅九號由一個品種名稱發展成為一個區域性茶葉公用品牌。
技術推廣與服務
先後在粵東、粵西、粵北建立科技服務工作站,以專業鎮、合作社、企業為基點,建立了“一專家聯繫一專業鎮(企業)”、“一研究室對接一產區”的科技服務機制。現有農村科技特派員35人,企業科技特派員5人,年科技下鄉、技術服務200多人次。年開展科技服務、生產技術培訓、技能培訓人員3000多人次。推廣有機茶麵積超過2萬畝,占全省茶園面積3%以上,推廣無公害茶園面積近10萬畝,占全省茶園面積15%。與潮州、河源、梅州、湛江、茂名、肇慶、雲浮、韶關等粵東西北茶產區的30多家茶葉生產龍頭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科技成果轉化率在90%以上,為廣東省茶葉生態、安全、優質、高效生產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