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紅九號

英紅九號

英紅九號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紅茶產品名、更是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名。英紅九號具有優質高產的品種特性、濃醇鮮爽的品質特點。是全國屈指可數的由一個茶樹品種名發展成為紅茶公共品牌名的業界典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紅九號
  • 外文名:Yinghong NO.9
  • 美譽:廣東名茶
  • 特點:產量高,適制甜香、花香型紅條茶
  • 本質:品種、紅茶、品牌
品種選育歷程,品種特徵,品種特性,種植栽培,加工工藝,品質特徵,產品功效,品牌構建,

品種選育歷程

1961年,為培育適合英德紅茶發展的優良茶樹品種,科學家們從引進的雲南大葉群體(1956年引進)茶園中共分離出22棵無性系單株,當時“英紅9號”的實際編號為“英茶17號”。1963年在英德茶場茶山隊的茶園中繁育無性系種苗,1964年春移植到廣東茶科所中區品種園,開展初步品比試驗。由於選育地處在英紅地界,科技人員對入選的單株重新命名為英紅系列,其中“英茶17號”正式定名為“英紅9號”。1975年開展農藝性狀、品質、產量鑑定,1977年開展生化測定。1982開展系統的品比試驗,1985在湛江開展區域性試驗。為便於書寫推廣,“英紅9號”重命名為“英紅九號”,1986年“英紅九號”被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省級良種,並建立良種苗木繁育基地。1988年12月頒發良種證書(證書編號:粵審茶1988010),其審定評語為:“經品比試驗和生產鑑定,該品種品質優良,產量高。萌芽早,生育期長,發芽密度中等,屬重芽、喬木型大葉種,適制紅茶,可在亞熱帶、熱帶紅茶區種植”。
品種審定證書品種審定證書

品種特徵

英紅九號是從雲南大葉群體中系統選育出的無性系品種,植株高大,樹姿半開張,分枝尚密,葉片稍上斜狀著生。葉片特大,葉面積可達65.52平方厘米,葉形橢圓,葉色淺綠,富光澤,葉面隆起,葉身稍內折,葉緣波狀,葉尖漸尖,葉齒銳深,葉質厚軟;芽葉黃綠色,茸毛特多,一芽三葉百芽重205克;花冠直徑3.0~4.0厘米,花瓣7瓣,子房有茸毛,花柱3裂。
英紅九號鮮葉英紅九號鮮葉

品種特性

英紅九號芽葉內含物豐富,穩產期三年春、夏、秋一芽二葉(蒸青樣)中平均含茶多酚30.91%,兒茶素152.13mg/g,胺基酸2.06%,咖啡鹼4.35%,可溶性糖5.5%,水浸出物41.25%。產量高,品比6年平均畝產乾茶204.3公斤(一芽二葉);抗寒、抗旱性及抗澇能力較弱,高溫高濕季節易多發芽枯病,但對整體產量和品質影響不大。宜雙行單株種植,畝植2500株左右。適宜廣東省及華南茶區種植,適制甜香、花香型紅條茶和高檔出口紅碎茶等多種名優紅茶產品,是公認的加工紅茶的優異品種之一。

種植栽培

英紅九號茶樹品種適合在亞熱帶、熱帶紅茶區種植,特別是廣東省及華南茶區種植。九十年代以來,廣東茶科所逐步加強了英紅九號從種苗繁育到配套種植栽培技術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廣東茶科所英紅九號茶園廣東茶科所英紅九號茶園
1 建園要求
1.1地勢:丘陵地或坡度35度以下的坡地。
1.2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4.5~6.5,土層深厚,質地疏鬆、肥沃的沙質土壤或粘質壤土。土壤含石灰0.2% 以下,地下水位在80~100厘米以下。
2 規劃
2.1平地連片茶園規劃。根據地形和面積大小,以交通便捷,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出發,規劃好排水溝、蓄水池(或供水系統)、主道、支道和步道。道路規格主道一般為寬7~9米,支道寬4~6米,步道1.5~2米。每塊茶園規格一般為長50~60米,寬20米。
2.2山坡地茶園規劃。山坡地茶園宜開墾為等高梯級園地,梯面內側設定水溝,溝寬30厘米,深20厘米。茶園每隔10~12個梯級設定一條橫路,路寬1.5~2.0米,每隔40~50米設定一條縱路,路寬1~2米,橫路設內溝,縱路兩邊設縱溝,橫溝寬50厘米,深40厘米,縱溝寬40厘米,深30厘米。
3 開墾
3.1開墾:坡地15度以下的平緩地直接開墾,坡地15度以上,35度以下的山坡地,按等高水平線築梯地開墾。梯面外高內低,梯面寬度不少於2米。
3.2植茶溝:植茶溝的行距150~180厘米,溝深50厘米,寬50厘米,溝內施足基肥,每畝下草和綠肥1500公斤,腐熟有機質1000公斤,餅肥150公斤及磷肥50公斤,回土一個月後種植。
4 種植
4.1種植時間:茶苗定植宜在11月至翌年3月,趁陰天雨後種植最好。
4.2種植規格:採用雙行或單行條植。雙行植: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30厘米,株距30~45厘米,畝植茶苗約2000-3000株;單行植:大行距150厘米,株距45厘米,畝植茶苗約1000株。
4.3種植方法:栽植茶苗時,在植茶溝內開好定植溝(穴),將茶苗扶直,根部放入溝內或穴內,用土填實茶苗根部至不露鬚根,種植深度一般埋沒至茶苗的根頸處為適度,隨即淋足“定根水”。
5 防風林和遮蔭樹
5.1防風林:大面積連片種植且容易遭受颱風和大風襲擊的地方要求造防風林,防風林分主林帶和副林帶,主林帶一般與風向相垂直,每條相隔400~600米;副林帶則與主林帶垂直,每條相隔100~300米。山坡地茶園在最上端的山地營造防護林,營造的防護林按園區地的實際情況而定。
5.2遮蔭樹:茶園種植遮蔭樹的樹種可選擇台灣相思樹和托葉盈。種植遮蔭樹可以結合茶園水溝、道路設定而種植,一般茶園每隔16米種一行,株距8~10米,每畝種植4~6株。
6 茶園水分管理
6.1新種茶園在種植一個星期後,晴天天氣要求每天早或晚淋水一次,此後視土壤的水分狀況每隔2~5天再淋水一次,直至茶苗長出新芽。
6.2當發現茶苗或投產茶樹的葉片在早晨露水乾後無光澤,午間嫩葉開始呈現萎蔫狀或連續出現較長時間高溫乾旱天氣時,應對茶園進行淋水、灌溉,有條件的宜用噴灌或滴灌。
7 土壤管理
7.1梯級茶園在雨季結合其它田間工作進行梯壁維修,防止梯壁崩塌。對集雨面積大的茶園,進行經常整修、疏通防洪溝和縱橫蓄水溝,防止淤塞。
7.2遮蔭鋪草
7.2.1新種茶園第一年必須進行遮蔭,遮蔭材料可用遮蔭網或芒箕草、山葵葉等透光好耐爛的植物枝葉,遮蔭工作要求在小苗種植後一個月內完成。
7.2.2茶園鋪草:幼齡茶園(長1~2年)必須鋪草。新種茶園鋪草時間宜在6月底前完成,其它茶園可在6月或9月進行,鋪草寬度一般50厘米,厚度4~5厘米,每畝用草量約1500公斤。在鋪草時,要求覆蓋物不與茶苗接觸,以免造成對茶苗的灼傷。
7.3土壤耕作
7.3.1中耕除草:茶園的中耕除草工作一般每年三次,中耕時間為春茶前(2月下旬至三月上旬);春茶結束後至夏茶前(5月上旬);伏耕(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中耕深度:幼齡茶園約5~7厘米,生產茶園約15~20厘米。中耕結合除草,幼齡茶園根周圍的雜草宜用手工拔除。
7.3.2深翻改土:每年或隔一年進行深翻改土一次,時間一般在秋冬季節進行。方法:在茶行兩側深挖,溝深度一般為50×50厘米。結合深挖每畝施200~300擔混合肥(由廄肥、土雜肥、餅肥混合而成)。一般深耕改土隔行進行,並每年更換位置。
8 茶園施肥
8.1幼齡茶園(指種後前兩年)施肥管理。茶苗種植2~3個月後,待茶苗長出新芽時,方能進行第一次追肥,施肥以勤施、薄施、少量多次為原則,一般一齡茶園每月施肥一次,二齡茶園每年施肥6~8次。
8.2投產茶園施肥管理
8.2.1基肥。基肥的施用時期,選擇在秋冬季地上部分停止生長的時候施用。我省的偏北地區茶園一般適宜在12月至翌年2月前完成。施用方法:採取開深溝,在有機肥比較多的情況下,可在深耕改土時施,施肥深度50厘米,在肥料比較少時,每年可結合冬耕施用,施肥深度15~20厘米,茶園開溝施肥的位置應在茶樹冠外緣垂直處開淺溝或開穴施下。
8.2.2追肥。追肥的施用時間,掌握春茶萌動時期和以後每輪茶採摘完畢後施用。全年一般為3次,施用方法一般採取溝施、穴施,也可採取淋施或撒施方法,溝施或穴施深度一般掌握在10~15厘米,施後回土。採摘茶園的施肥量應隨茶齡的增長和鮮葉產量的增加而相應增多。每輪茶的施肥比例:春茶(第一輪)占全年用肥量的30%,夏茶(第二、三輪)占全年用肥量的40~50%,秋茶(第四、五輪)占全年肥量的20~30%,施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
9 茶樹修剪
9.1幼齡茶樹的修剪(定型修剪)
方法:在茶苗出圃前或定植時,對莖粗達0.4厘米的茶苗主枝離地面10~12厘米外剪去,約過一年後茶苗長出許多新枝,此時又對莖粗達到0.4厘米或達到木質化、半木質化程度的新枝,以分支開叉處為起點,把離起點8~12厘米以外的枝條剪去。一般每隔20~25天進行一次分段修剪。分段修剪要求在茶樹生長季節進行,並忌在高溫乾旱或低溫寒冷季節時修剪,修剪後及時施肥加強管理,經過2~3年的分段剪即完成幼齡茶的定型修剪。
9.2成齡茶樹的修剪
9.2.1輕修剪:指茶樹開始採到壯年期茶樹開始衰老前的修剪。輕修剪的修剪要求:從試採到茶樹封行前的修剪高度,每年提高4~6厘米;茶樹封行後至開始出現衰老前,每年的修剪高度提高3~5厘米,一般一年一次,修剪時期一般在12月至翌年1月中旬前結束。
9.2.2深修剪:也叫回剪,指壯年茶樹經多次修剪和多年採摘後,枝條稀疏,“雞爪枝”多,生產能力衰退,此時需對茶樹採取深修剪措施。深修剪的剪口高度以低於上年剪口10~12厘米左右為宜。茶樹經深修剪後,應增施肥料並注意采養結合。
9.3衰老茶樹的修剪
9.3.1重修剪:原則是剪除衰退老化枝條,保留相當部分的主側枝,重修剪的高度一般為離地面60厘米左右平剪,重修剪時期在冬季霜期後或採摘春茶後進行。
9.3.2台刈:台刈對象主要是十分衰老、產量極低的茶園。台刈方法,一般在晚秋或早春將茶樹枝幹離地面20~25厘米一次性鋸去,對霜期較長的地區則採取兩次刈鋸處理,第一次刈去樹高的2/3,待潛伏芽萌發後再刈去剩餘部分的1/3。
10 茶園採摘
10.1幼齡茶園採摘(第2年以上)。幼齡茶園的採摘應以培育樹冠為原則,即以養為主,以採為輔。掌握采強養弱,采頂養側,采高養低,采密養疏,採摘時留1~2片真葉。
10.2成齡茶園採摘。成齡茶園採摘技術應採取“以採為主,采養兼顧”的原則,全年採摘的留葉規範為:第1~4輪茶留1葉采;第五輪茶留魚葉采;第六輪茶不留葉采,同時採摘同等嫩度的對夾葉和采淨樹蓬25厘米以下的弱枝芽葉,先發先採,采大留小,按規範采。

加工工藝

英紅九號系列產品,該產品選用廣東茶科所選育的省級良種“英紅九號”鮮葉原料精心製作而成,共分為金毫、金毛毫、金英紅和英紅九號四個等級,其加工工序為鮮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下面簡單介紹英紅九號系列紅茶主要技術要點。
(一)鮮葉
鮮葉採摘標準:金毫茶選用明前單芽,散開芽頭數量不超過5%,葉柄不能超過0.5厘米;金毛毫選用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一葉初展數量比重90%以上,葉柄不能超過0.5厘米;金英紅選用當年4月31日前的一芽二葉初展茶青,一芽二葉總量大於80%;英紅九號選用春後的一芽二葉初展茶青作原料。
(二)萎凋
萎凋的目的一是使鮮葉在一定的條件下,均勻地散失適量的水分,使細胞張力減小,葉質變軟,便於揉捲成條,為揉捻創造物理條件。二是使水分散失,葉細胞逐漸濃縮,酶的活性增強,引起內含物質發生一定程度的化學變化,為發酵創造化學條件,並使青草氣散失,發展香氣。
萎凋用萎凋槽進行,一般要配備工業級抽濕機和大功率空調,以調節溫濕度,確保萎凋時間和質量。季節不同萎凋時間不同,一般配備溫濕度調節設備的萎凋鼓風時間為:春茶萎凋8~14小時,夏秋茶8~10小時。
具體操作時,要將不同質量等級的鮮葉分別上槽,上葉時,要將葉子抖散,均勻平鋪在槽面,要求葉層鬆散,厚薄一致,此操作動作要輕,以免傷葉。厚度應視鼓風機的型號、萎凋槽的長短、季節不同而異。濕度大的季節要薄攤,一般不超過12厘米,夏秋季可稍厚,但一般不宜超過18厘米(以萎凋後期不出現孔洞為宜)。
萎凋程度掌握“嫩葉老萎,老葉嫩萎”的原則,葉面失去光澤,由鮮綠轉為暗綠色,葉質柔軟,手捏成團,鬆手時葉子不易彈散,嫩莖梗折而不斷,無枯芽、焦邊、葉子泛紅等現象,青草氣部分消失,略顯清香。
(三)揉捻
在機械力的作用下,使萎凋葉捲曲成條。充分破壞葉細胞組織,茶汁溢出,使葉內多酚氧化酶與多酚類化合物接觸,藉助空氣中氧的作用,促進發酵作用的進行。由於揉出的茶汁凝於葉表,在茶葉沖泡時,可溶性物質溶於茶湯,增進茶湯的濃度。
採用揉捻機揉捻,投葉量一般平齊揉桶面即可,過多過少,都會影響揉捻質量。中、小型揉捻機揉80-90分鐘,分兩次揉,每次40-45分鐘,每次揉後都要解塊,以解散團塊。揉捻加壓要掌握輕重輕的原則,即先空揉到輕壓,再中壓,後重壓再回到輕壓。
揉捻葉要求:條索緊卷,茶汁充分揉出而不流失,茶葉局部泛紅,並發出較濃烈的清香,成條率達95%,細胞破損率達78~85%。揉捻葉下機後,立即進行解塊。解塊的質量要求為:團塊解散,葉溫下降,即98%的葉團被解散及葉溫下降到與室溫相近。
(四)發酵
發酵的目的在於通過增強酶的活化程度,促進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縮合,形成紅茶特有的品質特徵;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使茶葉發酵充分,減少青澀味,並產生濃郁的香氣。發酵是提高紅茶品質的關鍵,影響發酵的因素主要是溫度、濕度和供氧條件,最適室溫為22~25℃,相對濕度在90%以上,攤葉厚度8-10厘米,發酵時間從揉捻結束開始,一般需9~12小時,當嫩葉葉色達到暗紅色,青澀味消失,出現濃郁甜香,發酵便達到適度。
發酵應分清茶號,不得錯亂。採用增濕降溫的空調室發酵,室溫控制22~25℃,濕度控制80%以上,不準有任何異味,發酵竹筐長80厘米,寬60厘米,高15厘米,發酵葉應保持疏鬆不能壓實。葉層厚度為6~10厘米,發酵時間為6~9小時。
(五)乾燥
乾燥機型使用6CH鏈板式自動乾燥機,上烘的發酵葉分兩次烘乾,毛火掌握高溫快速的原則,溫度控制在115~125℃,速度快檔或中檔;毛火茶下機後,攤涼30分鐘再行足火,使葉內水分重新分布,避免外乾內濕,但攤放不宜太厚,時間不能太長,否則對品質產生不良影響;足火掌握低溫慢烤的原則,繼續蒸發水分,發展香氣,溫度掌握在100~110℃,速度中檔或慢檔,下機毛茶,要求含水分4~5%,氣味清爽,不能有高火、煙、焦味等。毛茶要把碎茶篩除。入倉毛茶,要及時分批精製,快裝快運,確保質量。

品質特徵

經廣東茶科所多年的試驗與實踐,英紅九號品種得以開發出一系列優質產品,根據嫩度和季節,共分為金毫、金毛毫、金英紅英紅九號四個等級。金毫原料以單芽為主,金毛毫以一芽一葉初展為主,金英紅原料為當年4月30日前採摘的一芽二葉原料,英紅九號以一芽二葉為主。
金毛毫金毛毫
金毫:外形肥壯緊結多鋒苗,金黃油潤,金毫滿披,毫香、甜香濃郁,湯色紅艷明亮,滋味鮮濃醇厚,葉底肥嫩全芽紅勻明亮;
金毛毫:外形肥壯緊結多鋒苗,金黃油潤,金毫滿披,毫香、甜香濃郁,湯色紅艷明亮,滋味鮮濃醇厚,葉底肥嫩,全一芽一葉,紅勻明亮;
金英紅:外形肥壯緊結多鋒苗,金黃油潤,金毫滿披,嫩香、甜香濃郁,湯色紅艷明亮,滋味鮮濃醇厚,葉底肥嫩紅勻明亮;
英紅九號:條索肥壯緊結,色澤烏潤顯毫,甜香馥郁悠長,湯色紅濃明亮,滋味鮮爽醇厚,葉底紅軟均勻明亮。

產品功效

據廣東茶科所對英紅九號紅茶在“茶與健康”方面的研究結果表明,英紅九號紅茶具有以下功效:
抗氧化
英紅九號紅茶中含有豐富的茶黃素、茶紅素、茶多酚等有效成分,以英紅九號紅茶水溶性提取物進行小鼠體內抗氧化作用研究,結果表明英紅九號紅茶水溶性成分在體內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提高小鼠血清與肝臟中抗氧化類物質如SOD(超氧化物岐化酶)、GSH-Px(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等的活性,以增強機體的抗氧化能力,同時,英紅九號紅茶水溶性成分也可減少肝臟中的脂質過氧化程度,減少機體肝臟等器官的損傷。
抑制前列腺癌
科技人員研究了英紅九號紅茶提取物對前列腺癌細胞生長增殖的影響,結果表明英紅九號紅茶提取物可抑制PC-3細胞的增殖,誘導細胞凋亡,並且呈劑量依賴關係。
降血脂
採用英紅九號紅茶茶湯餵食食蟹猴以研究英紅九號紅茶對食蟹猴體內抗氧化和輔助降血脂功效,結果表明餵食高劑量茶湯後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食蟹猴血液動脈硬化指數AI,這也充分說明了英紅九號紅茶確有輔助降血脂的功效。
降脂減肥
通過體外細胞實驗研究證實英紅九號紅茶提取物茶黃素複合物可有效抑制前脂肪細胞的生長增殖和分化,顯著減少了脂肪細胞內油脂的集聚,從而起到降脂減肥的作用。

品牌構建

英紅九號品牌的構建歷程,是對英德紅茶這一公共品牌的延續與傳承。英德紅茶早在上世紀60年代便已蜚聲國內外,就連英國女王也用其招待貴賓,英德紅茶遂被譽為“中國紅茶後起之秀、中國紅茶之花”,隨之飲譽世界。當年紅遍天下的英德紅茶並非我們所熟知的英紅九號,而是紅碎茶。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作為廣東一家從事茶葉科學研究的省級綜合性科研機構,廣東茶科所的幾代科學家們在茶樹品種資源收集引進鑒評與新品種選育、栽培加工技術與加工設備研發、產品開發及質量安全與標準制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學研究工作:1970年聯合發明了國內第一台紅碎茶轉子揉切機,依靠科學技術支撐了英德紅茶的第一次輝煌,有效地帶動了作為後起之秀的英德紅茶在短時間內迅速走向世界並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英紅九號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由於外貿體制改革,英德紅茶產業轉入一個低潮期,廣東茶科所的科學家們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執著堅持對英德紅茶的品質提升和品牌培育。通過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創新與接力傳承,主持制定的“國家紅碎茶出口二套樣標準”於1992年11月獲得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於1993年7月起實施;金毫茶、金毛毫茶在1989年就已定型生產,於1992年批量投放市場,是中國第一個按“名茶”品質檔次創製的紅茶珍品,多次榮獲全省、全國紅茶質量評比冠軍(金獎),填補了國內大葉種名茶空白;同時,金毫茶於1997年6月被列為廣東省級重點新產品(證書編號:9742002),同年12月被列為國家級重點科技新產品(項目編號:744078014138);2008年聯合廣東省農機所在國內率先研發出第一條紅條茶清潔化連續化生產線。以“鴻雁”牌英紅九號系列產品為代表的新一代紅茶,以其綠色安全的原料、製作工藝、品質征服了消費者的品味,培育了一批忠實顧客,極大提高了以英紅九號為代表的英德紅茶的品牌美譽,英紅九號條形紅茶也被定為廣東省重點新產品(項目編號:2008GRE00260),為英德紅茶第二次輝煌再一次提供了科技支撐。
英紅九號
經過多年的工藝改進、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2014年英德紅茶品牌價值達到11.96億元(2013年首次超過滇紅,進入全國紅茶品牌第三名)。英紅九號亦從一個茶樹品種名、紅茶產品名,發展成為一個響亮的區域性茶葉公用品牌名,成為了英德紅茶的傑出代表,英德紅茶乃至廣東紅茶實現“復甦再創輝煌”,創造出了“以一個品種提振整個廣東紅茶產業”的神話。
廣東茶科所作為英紅九號核心技術的原創者,主動擔當示範推廣英紅九號的重任,英德市先後成立了廣東鴻雁茶業有限公司、英德八百秀才茶業有限公司、德高信茶業控股有限公司等幾十家大型茶葉企業。2010年,英紅九號被列為廣東省農業主導品種;2015年英德市茶園種植面積達7.34萬畝,成品紅茶產量4000噸,產值15億元,其中英紅九號茶園種植面積達5萬畝,成品紅茶產量2960噸,同時以英德為中心輻射粵東西北的潮州、河源、梅州、湛江、茂名、肇慶、雲浮、韶關等茶產區,英紅九號的省內種植面積已超9萬畝,累計創造社會經濟效益40多億元。
如今,英紅九號成為了英德、廣東乃至華南茶業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其將為英德紅茶實現“再次輝煌”增添光輝、續寫新的傳奇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