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協和神學院

廣東協和神學院

廣州協和神學院(Canton 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是清末至民國年間廣東唯一的一所專門培養基督教高級神職人員的學院,在全國10多所與之相類似的神學院中也是較有名氣的神學院

廣州協和神學院成立於1913年,原名廣州基督教高等協和神道學院。設立這一學校的背景是1913年的“穆德會議”。在校神學生達到111名。1914年3月27日,協和神學院董事會成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協和神學院
  • 創辦時間:1913年
  • 現任校長:許潔平
  • 原名:廣州基督教高等協和神道學院,
  • 在校神學生:111
學院歷史,學院簡介,課程設定,招生計畫,歷任院長,圖書館,重拾旗鼓,搬進新家,近期發展,

學院歷史

穆德(John Raleigh Mott)是美國人,基督教新教國際組織領導人之一,畢生致力於基督教各教會教派的合作,曾獲1946年諾貝爾和平獎。穆德於1913年在上海召開中國基督教全國大會,設立了中國基督教中心機構“中華續行委員會”。是年春穆德到廣州考察。當時廣東基督教各教派基本上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對於神學人員的培養,也只限於各差會自辦的臨時性質的聖經學校、神道學校。這類學校並無嚴格的教學規範,充其量不過是培訓班性質。鑒於這一情形,穆德召集華南各差會(當時約有12個差會)代表到廣州開會,商討設立一所培養高級神學人材的學校,以培養各教會所急需的高級神職人員。
由於此前廣州各差會尚無合作辦事的先例,而且“穆德會議”確定了一個宗旨,就是合辦的神學院一旦成立,各差會自辦的聖經學校必須停辦,其他如經費問題、教師問題、學生來源問題及畢業後的去向問題等等,都必須達成協定。因此,各差會經過多次磋商,才決定以憲章的形式確定下來。該憲章所規定的主要有三條:一是學校的行政權歸董事會。董事由各差會或教會所派的代表組成。二是學校的教育,必須符合共同的福音真理。由於各教派對基督教教義的解釋以及禮儀等方面有差異,故規定該校教育必須迴避教派間的差異,“符合共同的福音真理”,這是各教會合作的前提。三是經費問題,由各差會和教會共同負擔。
據該校1920年出版的以招生宣傳為目的的《廣州協和神學院》一書中“各會加入本校之辦法”所載,加入協和神學院的條件有:一是能捐銀元20000元為基本基金者;二是能供一名教員完全時間為本校用者;三是能每年捐銀元1200元為常年經費者。並規定,凡符合以上一個條件的,可以派一人為董事,符合二個條件的,可派二人為董事。事實上,廣州協和神學院一直由8個西差會辦理,後來雖然名義上歸華人的三大教會自辦,實際上還是與8個差會合作,上述的入會條件應該是這8個差會合作辦校之初所規定的條件。另外。該校規定免收學生學費,但住宿費和膳食費自理(當時每月膳宿費約需10元),由於該校學生的來源基本上是各教會派來的,因而除極少數之外,大多數學生的費用都是由各教會供給。還有,早期協和神學院規定學生住宿由各教會自行解決,由各教會在學院附近自建或合建學生住宅,這也是減少經費壓力的一種方法。
董事會代表是參加合作辦學的8個差會,即公理會、循道會、基督同寅會、英國聖公會和倫敦會、加拿大長老會、紐西蘭長老會、北美長老會。協和神學院董事會人數各時間不同,大約由l2人至15人組成,早期的成員幾乎都是各差會中最有影響的傳教士,隨著教會自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華人教徒才逐漸進入董事會,40年代末則以華人為主。董事會會議一開始在校址問題上就發生了分歧,有人主張設在嶺南學校(即嶺南大學的前身),有人主張設在花地,最後議決暫借用倫敦會在西關寶盛沙地大街的宿舍作為課室,學生宿舍則租附近民房。同時募集資金,以購買土地和建築校舍。1914年10月1日,協和神學院正式開學,首任校長為伍賴信牧師。
廣州協和神學院辦學的宗旨是“培植中華教會領袖的專門機關”。最初計畫設定三個級別,一是聖經學校,訓練為教會服務的一般職員,學制三年,其中實習一年,學歷不限;二是神學校,培養牧師和傳道人員,學制三年,要求學歷必須是中學畢業;三是專科學校,學制三年,全部用英文授課,要求曾在大學學習兩年以上,經檢驗合格者,方能人學,畢業後授予神學士學位。
但實際情況卻與最初的構想相去甚遠,特別是草創階段。由於學生是由各教會指派而來,有些是帶教會的薪水來讀書的,年齡參差不齊,有些已是四、五十歲,基本知識水平相當低,但由於學校是由教會的資金做支撐,而當時的教會中也確實不容易指派出具有相當於高中畢業水平的教徒來學習,於是只好將勉強錄取的48人當作初級神學人員培訓,共分成4個班:附科一年級生8人,附科二年級生13人,備班生24人,特別生3人。正如龔約翰(J.S.Kunlde)所說:“新校已經開辦,但不過徒有高級神學之名而己。”這批學生於1916年6月畢業。
由於學校處於鬧市區,開辦不久即被認為不適於長久發展,隨後選擇白鶴洞作為學校新址,先購買下14畝地,作為逐漸擴展的基礎。1915年7月,董事會確定了在白鶴洞發展新校舍的方案,決定分成兩種建設形式,一是公建公享的學校的建築,另一種是由各教會自建自享或合建合享的形式,也就是各教會自建學生宿舍。1916年,美國傳教士富禮惇(A.A.Fultan)募捐9000美元給該校建築公用的課室及辦公室,1918年9月15日福禮惇堂落成,全校正式遷到白鶴洞,學生宿舍則部份在附近臨時搭建的棚廠,部份入住富禮惇堂頂樓。1919年4月中華聖公會自建的聖安得烈堂落成,該教會的學生遷入新宿舍,1920年1月,公理會、同寅會、及北美長老會合建的梁發堂落成,1922年循道會、加拿大長老會、紐西蘭長老會以及英國倫敦會合建的馬禮遜堂落成,其後校長、教員的宿舍也相繼建築,該校的占地面積從最初的14畝,到30年代將近90畝,至此,協和神學院有了相對較好的辦學基礎。
協和神學院從徒具虛名到成為名實相符的培養高級神學人員的學校,經過了較長的不斷改進的過程。第一屆學生畢業後,由於受入學人員的條件限制,早期神學院大體上都是各教會培訓普通的神職人員。1916年第一屆學生畢業後,新入學學生的教育分為兩部份:一是聖經學校,培養初級神職人員,實際上是代各教會培訓職員;二是神道學校,開設高等神道班,開始施行大學神學科的課程教育,培養牧師和宣道人員。自從遷到白鶴洞後,辦學條件改進了很多,但學校教育方面仍無改進,董事會對此意見不少。1919年7月,設立顧問部,由廣東基督教界著名人士組成,基本上是華人教徒,如嶺南學校副監督鐘榮光,培正中學前校長李錦倫等。顧問部的成立,目的在於聽取這些人士對神學院的現狀和發展的建議。此後幾年,協和神學院基本上保持兩種辦學模式:一種是逐漸採取正規化的神學課程教育,培養高級人材,另一種是培訓形式,也就是聖經學校。因為是各教會合作辦的學校,不能不照顧教會的需要,因此,對於教會派來的學生,先經過考核,符合深造條件的,才進入高級神道班,不符合條件的,則在聖經學校培訓。對於高級神道班的學生,除教會所派之外,也向社會招生。這種在同一個學校,同一批教員,培養兩種不同程度學生的做法,在該校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而且聖經學校的學生人數一直大大超過神道班的人數。
1922年,美國協和神科大學協進會成立,廣州協和神學院與其建立了合作關係,後來也與國內其他三所協和神學院(即金陵大學神學院、齊魯大學神學院、華西協和大學神學院)開展合作關係。另外,進入20年代之後,經過十餘年新式教育方式的推行,知識人材的積澱,以及基督教育事業的發展,基督徒的素質也較前大為提高,適於進入高等學校深造的人材也較前更容易鱗選。因此,該校教員會於1923年6月致函董事會,要求重新規劃統一學校工作,以達到創辦本校時所確定的目標,即建設一所真正的高級神學院。董事會於是召集各教會的領袖開特別會議,會議開了兩天,最後經過董事會和校友聯席會議通過,決定停辦聖經學校。但是,由於在校就讀聖經班的人數還很多,且受到各方面的壓力,在次年校制更新時,仍保留招收聖經科的學生,直到1931年才正式停辦聖經學校。1924年學校改制,設神科大學、神學備科、聖經科、聖經備班四個級別。神科大學四年畢業,可獲文學士學位,神學備科兩年畢業,可獲文憑,優秀者可入神科大學。1925年實施道爾頓制,減少上課時間,增加自學時間。同年招收女生(是年僅招收得一名女生,因不方便入住學校的宿舍,只好寄宿於真光中學)。1928年,神科大學修業期改為五年,1931年正式取消聖經班,對於教會派來的學生,未能進入正科者,則開訓練班,至於修業的長短,則由學校與教會協商決定。至此,該院正式分為神科和訓科兩個級別。
隨著教會本色運動的發展,特別是非教運動和大革命風潮的影響,廣州協和神學院也逐漸從全部為西差會控制向本色化轉變。1925年“沙基慘案”後,學校曾委託給美國人和華人教士管理。1928年4月,董事會會議決定,將協和神學院交給中華聖公會、中華循道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三個機構共同管理。與許多名義上脫離西差會後的教會的情況相似,協和神學院雖然形式上本色化,但由於與西差會的千絲萬縷的聯繫,特別是在經費上難於自立、自養,所以,協和神學院雖然名義由廣東的教會辦理,實際上仍是與原有的八大差會合作辦校。董事會成員中不再是清一色的外國傳教士,華人教徒占了一部份,但董事長和管理財政的司庫一直由傳教士擔任,北美長老會的傳教士龔約翰當校長廿餘年,每當龔約翰回美國休假或因其它事務離開學校時,都是由其他傳教士代理校長,直到40年代末期才由華人譚沃心任校長。
如前所述,辦校之初,要求各合作教會派教員參加教學工作。因此,早期協和神學院的教師,特別是教神學及與之相關科目的教師,幾乎都是各教會的傳教士,且大都是在廣東傳教多年。如祈理信是英國倫敦會的傳教士,在廣東傳教多年,是一位較有影響且著述頗豐的教會頭面人物,他一直在協和兼任神學及新約的教授,直到因病回國並去世。而只有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學科,才由中國教員擔任。據《中華歸主》所載,1920年前後該校共有教師11人,其中外籍教師占7人,華人教師4人。由於協和的學生很少,因而該校的教師長期都維持在15人之內,而30年代之後的華人教授中不少是來自該校的早期畢業生。
既然是培養基督教高級神職人員的學校,協和開設的課程也都是以宗教為主,其長期開設的科目主要有:神學、舊約、新約、宗教史、教會史、宗教教育、宗教哲學、宣道學、牧范學(研究有關主持各類公眾集會、教內人士的管理以及發展教徒的方法論一類的學科)、心理學、聖詩學、英文等等,早期還要求修希臘文。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學科主要有:中國哲學、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以及中國宗教等。課程的設定會因教授的轉換而有所改變,但一般只是小有變更而已。當然,開設這類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也是為傳授和論證基督教神學理論作輔助而已。
據1922年出版的《中華歸主》所載,當時全國神學教育花費的錢,每個學生每年約為銀元700元,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該書所列的“神學院”的表中,廣州協和神學院作為“高級神學人材”培養的學生只有l3人,聖經學校的人數為34人,而常年經費預算為銀元21000元。教師則有11人。於此可見,西差會為培養牧師和宣道人員可說是肯花費錢財和人力。
廣州協和神學院每年招收的新生人數都很少,從學校成立到1929年,畢業和未畢業的均計算在內,總共才228人,平均每年為15人左右。1923年招收了22人,被稱為開校以來所僅見。30年代人數增加較多,達40至60人之間,但大多數為教會送來而未能進入正科,只能進訓練科。除了教會派來的人之外,也向社會招生,但條件相當嚴格,首先必須是“忠實的基督信徒,”得到教會的推薦,具有高中畢業的程度,才能報考。除了經過嚴格的考試之外,經濟上還得有保障。因此,能進入該校就學的,基本上是教會指派的人,而教會指派的人中也只有經過考核,認為有潛質的人才能進入作為“精英”培養的神科,上述228人,只有55人進入了神科,這55人中最後能畢業的,只有38人。於此可見該校在人材培養上的嚴格,這也是協和神學院經過了十多年才達到真正的大學程度的原因所在。
因為是以培養牧師和宣道人員為目標,所以,協和神學院對學生很注重授課,也重視與實踐相結合。每周除上18至22小時的課之外,還必須有10小時的實習,如到民間宣教,到教堂主持主日學課等等。4年修業期滿,再經一年實習,方能拿到畢業證書。因為培養目標的要求,所以,該校學生非常活躍。1915年成立學生會,雖然人數很少,卻分設內閣總理和評議部,說是實行“分權制”,結果相互制肘,經常為小事而鬧哄哄的。1923年改為青年會,下設9個部。學生組織各種形式的小團體,並出版各自的壁報,如偏見社的《偏見》,蕩蕩社的《蕩蕩》,以及《微音》、《盡言》等等。青年會則出版《十字街頭》,到附近鄉村散發。1920年,該校學生編輯出版《廣州白鶴洞協和神學學生月報》,每年出9期,是一種供學生學習寫作的小刊物,1924年改為正式的期刊,每學期出一期,但份量大增,變為主要由該校的教授和校友發表基督教理論的刊物。
在廣州,由教會辦的培養高級人材的學校有嶺南大學與協和神學院,嶺南大學是美國差會獨自辦理,而協和神學院中美國差會也占很大勢力。因此,協和從辦校之初就與嶺南大學有密切的關係,嶺南大學派了一名教員兼協和的教學工作,嶺南大學監督香雅各(J.M.Henry)也曾在協和任教。1918年兩校簽訂了合作協定,嶺南與協和互相承認課程內容及成績標準,協和的學生可以在嶺南選修課程。後來,又商定嶺南大學圖書館、課程及各種專題演講向協和學生公開而不收費用。特別是圖書館的開放,對協和的教學起了很大的幫助。嶺南大學圖書館在30年代以前是廣州諸多圖書館中藏書最豐富的圖書館,而龔約翰夫人管理的協和圖書館僅有很少的藏書。協和的章程也規定,歡迎嶺大的學生在協和選修課程。20年代末,協和董事會及很多基督教界人士,都認為協和應該歸併到嶺南大學,共同辦校。但嶺南大學董事會不同意。此後,關於兩校合併的傳聞一直不斷,直到抗戰勝利後,兩校才實現合併。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協和神學院遷到香港沙田,1941年底香港淪陷,再遷到雲南大理,1942年遷到粵北,繼續與嶺南大學合作,由嶺大提供教室、學生宿舍和教師住所。1944年粵北告急,嶺大遷往興梅地區,而協和遷往連縣。1946年復校,協和神學院直接遷入康樂園,成為嶺南大學五個學院之一。嶺南大學將原蠶絲改良局的四間洋房作其臨時校舍,另劃出校園東南區60畝地給協和建新校舍。合併後的協和神學院基本上不再設訓練班,學生人數很少。學制也有所改變,分為四年制和五年制兩種。四年制只須經神學院考試合格即可入學,完成學分,經總考核,再實習一年,才能畢業,領取宣教學士(L.TH.)證書。五年制學生則須經過嶺南大學的統一入學考試,第一、二年在其他系科學習,第三年開始才在神學院就讀。修滿學分,經總考核合格,由嶺大授予文學士(B.A.)證書,神學院則授予道學士(B.TH.)證書。
由於嶺南大學屬於美國教會所辦,協和神學院則是多國差會合作,故協和與嶺南合併後,仍保留相對的獨立性。這種關係體現在:協和仍保留本身組織和教會、差會對神學院的特殊關係,並負責其本身的行政和財政;嶺南大學校長為神學院董事會委員,有選舉權;神學院董事會提名一人為嶺南大學董事會成員,作為神學院的代表。

學院簡介

廣東協和神學院其前身是廣州協和神學院(Canton 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創立於1913年,由美國長老會、加拿大長老會、紐西蘭長老會、英國倫敦會、美國公理會、美國同寅會、英國聖公會及英國循道會八個差會,以及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中華聖公會華南教區和中華基督教循道公會華南教區三大公會,先後加入,聯合興辦,故取"協和"(Union)之意。後來兩廣浸信會聯會、粵贛信義會總會、崇真會總會和禮賢會總會加入,曾一度成為嶺南大學的一個學院,稱“嶺南大學協和神學院”。1962年停辦,1986年復辦。為表示對神學院的歷史傳承和服務廣東基督教會的宗旨,故取名為:廣東協和神學院,英文名為Guangdong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廣東協和神學院校徽廣東協和神學院校徽
廣東協和神學院復辦之初設於廣州市寺貝通津9號東山基督教教堂內,1994年遷至沙面原聖公會主教樓,2001年11月30日遷入現址:廣州市白雲區白雲大道東平中路9號新校園。現校園占地面積10000㎡(約22畝),建有教學與行政綜合大樓、圖書館、禮拜堂、學生宿舍(全天候太陽能供應熱水)、室內活動場、室外運動場、食堂、對外開放的協和禮拜堂和正在籌建中的教牧樓等建築物,環境優美,果樹林立。廣東協和神學院是廣東省基督教培養神職人員的高等神學學府,復辦時為二年制專科,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為教會培養傳道人,後來改為三年制專科,目的是為教會培養素質高的人才。現階段還辦有一年制的教牧進修班和一些短期的研修班、培訓班。為擴大辦學規模,推進神學院發展,以滿足廣東省各地教會的需求,上級主管部門已批准神學院提升學制,在辦好專科班的同時,增辦本科班,2009年8月,被國務院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本科試辦單位。第一屆本科班已2010年3月份開學。學院還辦有一年制教牧進修班和一些短期的研修班、培訓班。針對當前部分信徒對聖經和神學知識的急切需求,學院於2010年開辦了利用周末時間上課的信徒延伸課程班。目前在校神學生達到111名。
學生宿舍及食堂、操場學生宿舍及食堂、操場

課程設定

專科班課程分兩部分,一是基督教專業課,包括聖經背景、新約舊約導論、聖經各卷研究、聖經神學(新、舊約神學)、聖經地理、系統神學、實踐神學、靈修神學、歷史神學、基督教倫理學、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建設、西方教會史、中國教會史、基督教思想史、教牧心理學、崇拜學、釋經學、講道法、教會管理、基礎樂理、聖樂鑑賞等課程;二是文化課程,包括大學語文、英語、哲學、歷史、心理學、邏輯學、法律、政治、宗教法規、教育學、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理倫、體育、聲樂等方面的課程。1986年至今,神學院已培養了700多名教牧人員,畢業生約占全省教牧人員的75%,大多數在廣東教會中服事,少數在海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教會中事奉。其中超過四分之一已被按立為牧師或長老,並有十多位任各市縣基督教兩會的主要負責人,是廣東省教牧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東省基督教協和堂(對外開放)廣東省基督教協和堂(對外開放)
目前在校學生分三個年級進行教學。學院的生源主要是廣東省。現有宗教專業課教師13位。其中有神學碩士學位教師7位,博士學位2位,在讀博士生2位,在學碩士2位。有多位教師到過海外的神學院接受短期進修。除本院專職教師外,還聘請了13名在穗的高校教師擔任公共文化課程的教學。同時,每學期都有境外友好教會或學院之名牧、學者應邀前來講學授課。
學院的圖書館藏書已近三萬冊,並已實現電腦數位化的流程管理,即所有的圖書借閱業務全部採用自動化管理,替代了原有的借閱模式,並已開放接入網際網路服務,供師生收集學習資料和對外聯絡之用,以補圖書資源的不足。
學院的費用主要來自教會的奉獻和支持。學生的生活費來自當地教會的支持。
廣東協和神學院招收的是高中畢業的學生,由當地教會推薦,由神學院出試題考試,需要經過筆試、面試、心理測試和體檢這四方面的考核,擇優錄取,一般招收的人數是考生的1/2,男女生各占一半,他們在學院經過三年至四年的學習,畢業後回當地教會工作,一般經過三年的學習事奉,可以被按立為牧師。廣東協和神學院將立足廣東,依託全國,連線港澳台,放眼世界,力求把神學院打造成一所高水平的高等基督教神學學府,努力為教會的復興及人類社會的福祉做出應有的貢獻。
主日崇拜神學院唱詩班獻詩主日崇拜神學院唱詩班獻詩

招生計畫

專科,目前主要在廣東省內招收高中畢業生,由當地教會推薦,由神學院出試題考試,需要經過筆試、面試、心理測試和體檢這四方面的考核,擇優錄取,一般招收的人數是考生的1/2,男女生各占一半。學生在學院經過三年的學習,畢業後回當地教會工作。
本科,招收的對象主要是本院的歷屆畢業生,他們要在教會工作三年以上,經入學考試成績優良者錄取。一般經過兩年的學習後畢業,發給本科畢業證書,若通過論文答辯和英語四級考試,成績及格者可授予神學學士學位。

歷任院長

1. 梁福寰牧師(1986-1990年)
2.黃廣堯牧師(1991-2004年)
3.陳逸魯牧師/博士(2004年2014)
4.現任院長許潔平牧師/博士(2014-)
協和神學院地圖協和神學院地圖

圖書館

廣東協和神學院圖書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4年的創立的廣州協和神學院的圖書館,當時的藏書量最多達到20萬冊。到了文革時期被燒毀,一夜之間,煙消灰散,化為烏有。

重拾旗鼓

1986年廣東協和神學院得到政府的支持,重新開辦,圖書館也從零開始,通過國內、外的主內弟兄姐們及各教會機構、出版社的熱心捐贈,還有本院有限的購買,逐漸的積累起來。在沙面的時候,因場地的限制和沒有專人負責管理,藏書數量僅有7000本左右。

搬進新家

2001年4月10日,新校舍正式落成,圖書館有了新的"家",使用環境與藏書空間大大的改善(見附圖),截至2003年4月份,現有藏書11000本,仍是一個極小數字。
新圖書館為一圓形建築,外觀極具美感,內分兩層,每一層可放書30000多冊。書架採用現代先進的噴漆鋼板,堅實防鏽、防蛀。第二層作為閱讀使用。數量增多時,二層可增放10000--20000冊。圖書館最大容量可存放數量達50000本書。

近期發展

在協和神學院不斷發展的過程,該院圖書館也被列為重點發展項目,逐漸實行專人、專業管理。2003年3月,薛海安牧師全面負責館藏工作;2005年開始著手正規合理的編目,並實行電腦化管理。目前該館採用兩種圖書編目,屬於神學專業(宗教書籍)採用“美國國會圖書分類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屬於國內出版非神學專業的書籍採用“中國圖書分類法”(以下簡稱“中圖法”)。
在中國內地,大部分圖書館採用中圖法,可是在神學院並不適用。這和中圖法中對基督教的分類不夠詳細有關,僅有的一點粗糙分類遠遠不能夠滿足神學專業書籍的需要。於是,就採用兩種分類方式,便於管理。目前,華東神學院圖書館也採取這種模式,而金陵神學院圖書館除了以上2種模式以外,還有原先自身一套的編目模式。神學院圖書館藏書比較專業,加上神學院校在資金和專業人才方面的缺乏,這也給一些神學院校圖書館的管理和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隨著電腦的廣泛使用,協和神學院圖書館也建立起了電腦自動化管理及編目系統,目前使用的是“英美編目規則”和“中國文獻編目規則”,圖書館管理系統同時可以支持“USMARC”和“CNMARC”,逐漸使圖書館走向標準和正規化,為圖書館今後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目前,截止2010年10月統計,該館藏書接近3萬冊。藏書中,宗教類的書籍占70%,30%則是哲學類書籍及其它科目書籍。圖書館其它很多工作都是培訓一些同學來做義工。義工同學主要負責:借還登記、排架、報刊雜誌分類、列印書籤、貼分類書標,有些還可以幫忙編目方面等繁瑣的工作。
協和神學院圖書館現在實行了標準化編目,對於館藏的情況和書籍的採購方面更加清楚了,哪一類型的書籍缺乏,哪一種主題的書籍不夠,哪一些書會重複,一目了然。購書時,一般都是根據老師提供書籍列單、根據教學的需要,同學對某些主題的書籍用得比較熱門、留意各出版社新出版書籍等。大多數書籍在香港購買。
圖書館採取開放的管理方式,一般在館內借閱,無需登記,借出館外才需登記。學生往往會在圖書館寫論文,開放時間比較長,從早上8:30至晚上10點。大多數學生喜歡閱讀報紙、期刊及與學習科目有關的書籍。館內也有很多英文書籍,可是使用率不高。神學院圖書館是至關重要,特別是中國教會在提倡神學思想建設的今天,圖書館需要有豐富的藏書及相關的書籍。尤其在基層教會工作的牧者們,平時很難能夠接觸到足夠的書籍和資訊,很難有實質性或學術性的內容出來的。在未來我們希望能夠把服事的範圍增大,不止是提供給神學院的老師和學生,也能夠提供給各地教會的牧者同工。現在關於中國本土文化的風俗習慣、民間信仰等方面的書籍我們都有仔細收藏。因為教會要融入中國的社會,必須對中國文化有充分的認識,這對於推進中國教會建立自己的神學思想有很大的幫助。由於圖書館的局限,圖書館的藏書也有一定的著重點。尤其近些年關於神學思想建設方面的主題,一些專輯、文章等,圖書館都仔細收集裝訂加以收藏。目前圖書館著重於收藏廣東各地教會的資料,包括廣東各堂點的點滴資料,新堂落成的專刊。這些都反映了改革開放之後廣東教會的發展情況,也反映了中國教會在這段特別的歷史時期的發展狀況。由於神學院校圖書館規模不大,各個圖書館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廣東協和神學院圖書館在未來應該會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圖書館外觀圖書館外觀
曾有來自香港崇真會的會長、德國的一位研究生到協和神學院圖書館查找神學思想建設資料,他們想要寫論文的資料都能夠滿意的找到。與其他大學館藏相比,協和神學院圖書館藏書量遠遠不夠。可是,神學院的可以是專業的圖書館。
協和神學院圖書館未來的發展的目標是實現網路化,以會員制的形式,給服侍教會的教牧同工、平信徒提供資源。通過電腦,實現遠距離外借,或以快遞方式等方式提供借閱。這能滿足信徒對屬靈知識日益渴求的需要,使圖書館能夠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神學院圖書館內部一樓藏書神學院圖書館內部一樓藏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