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魯迅紀念館

廣州魯迅紀念館

廣州魯迅紀念館籌建於1957年,以1906年兩廣優級師範學堂的鐘樓為館址。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和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廣東貢院明遠樓。

1959年10月1日,廣州魯迅紀念館和廣東省博物館同日開放,歸廣東省博物館管轄。2013年,廣州魯迅紀念館正式從廣東省博物館單列出來,獨立建制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直屬廣東省文化廳。2016年11月12日重新開館。

廣州魯迅紀念館現有《在鐘樓上——魯迅與廣東》《鐘聲:1924——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從紅樓到鐘樓——廣東貢院和近代教育變革》《九天六夜秋闈苦 一點三方舉子夢——廣東貢院號舍基址陳列》四個基本陳列,並復原了國民黨一大會議禮堂、魯迅舊居、中山大學會議室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魯迅紀念館
  • 外文名:Guangzhou Luxun Museun
  • 地址:廣州市文明路
  • 時間:1959年10月
  • 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
  • 建築面積:2888平方米
紀念館信息,陳列簡介,

紀念館信息

紀念館鐘樓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 建築面積2888平方米。1924年1月,孫中山在鐘樓禮堂主持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58年4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把鐘樓闢作魯迅紀念館並撥款修葺。1959年10月1日開館。
《在鐘樓上——魯迅與廣東》、《鐘聲:1924——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從紅樓到鐘樓——廣東貢院與近代高等教育變革》和《廣東貢院號舍基址陳列》,並恢復了國民黨“一大”禮堂、魯迅舊居和中山大學會議室。魯迅館根據本館的業務特點,與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合作,推出《那些年,我們遇到的魯迅》、《塑造魯迅——魯迅藝術形象展》、《廣東先生——民國廣東學人風采》、《廣東狀元》、《廣東電影》等系列展覽在全省博物館巡迴展出。
廣州魯迅紀念館
廣州魯迅紀念館

  

  

  

  

  

  

  

  

陳列簡介

在鐘樓上——魯迅與廣東
魯迅曾在1927年與廣東有過8個多月的交集。8個月時間如此之短,以至於這段往事常常被人忽略。但其實,這是一段不應該也不能夠被遺忘的時光。他是魯迅性格及其精神的折射,也是魯迅思想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對他之後的人生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
《在鐘樓上——魯迅與廣東》分五個部分勾勒這一段往事:
人生之路——魯迅生平掠影:回顧魯迅作為中國現代的思想文化偉人不平凡的一生,以及其對現代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
南下之夢——魯迅的廣州歲月:展示魯迅1927年1月到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之後的工作與生活,以及其從中大辭職後,在白雲樓潛心寫作、反思革命,不做名人、玩在廣州的人生體驗。
名人之交——魯迅與廣東名人:展示和魯迅有過交往的廣東名人。他們或是短暫的萍水相逢,或是惺惺相惜的終生摯友,又或是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廣東人特有的精神風采與魯迅的思想、品格碰撞、融合,形成一道動人的文化風景。
青年之誼——魯迅與廣東木刻青年:展示魯迅作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開拓者,在傾心扶持中國木刻創作的過程中,指導和培養了李樺、羅清楨等廣東籍木刻青年,成為感人至深的歷史佳話。
風子之愛——魯迅與許廣平 :展示魯迅與許廣平從相識、相知、相愛,到建立起相依為命的家庭,以沫相濡、甘苦與共的人生故事。
在鐘樓,在白雲樓,在廣州,魯迅和廣東結下了不解之緣,本展覽為我們走近魯迅,觸摸歷史,感受這緣分開啟了一道穿越之門,將歷史的昨天、現在和未來連線在一起。
廣州魯迅紀念館

  
廣州魯迅紀念館

  

  

  

  

  
鐘聲:1924——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召開。大會通過了新的黨章,改組了國民黨組織,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形成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等重大政策,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敲響了國民革命的鐘聲,給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乃至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本陳列縱向梳理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暨首次國共合作的史:
一、頓挫與醞釀。追溯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黨人進行民主革命的艱辛歷程、國民黨組織的變遷,以及孫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及聯俄聯共的歷史性選擇。
二、召開與合作。再現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的歷史場景、重要決策、重大成就,以及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國民黨各級組織的重建。
三、高漲與影響。在國共兩黨共同努力下,創建廣東大學、黃埔軍校一文一武兩所學校,培育了革命的軍事人才,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國民革命迅速高漲,廣東統一,北伐進展順利。
廣州魯迅紀念館
 
廣州魯迅紀念館

  

  

  

  
從紅樓到鐘樓——廣東貢院與近代高等教育變革陳列
貢院是科舉考試舉行鄉試的考場,又稱貢闈、貢場。最早出現在唐代,其後貢院的數量和規模發展迅速,到清代光緒年間,全國共有17座貢院。廣東貢院是清代四大貢院之一,廣東士子都在這裡應試,邁出自己科考生涯中重要的一步,開始追逐自己的人生夢想。
紅樓,即明遠樓,取自《大學》“慎終追遠,明德歸厚”之意,是廣東貢院的最高建築。有清一代,廣東貢院共產生舉人6千多名,是廣東籍官員的搖籃,對廣東傳統文化的建構影響重大。
鐘樓,是在貢院舊址上建起的新式學堂辦公樓。1905年科舉制廢除後,廣東貢院被改建為兩廣優級師範學堂。後歷經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國立廣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沿革,見證了廣東近代高等教育變革的全過程。這些新式學校在西方教育的影響下,採用西式教育和新的學制,是廣東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也是廣東近代高等教育制度變革的縮影。
本展覽回顧從紅樓到鐘樓歷史歲月,追溯科舉制的興衰,盤點貢院走出的文化名人,梳理廣東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為當代廣東精神的弘揚和廣東文化強省的建設提供一些歷史借鑑。
廣州魯迅紀念館
 
廣州魯迅紀念館

  

  

  

  

  

  

  
九天六夜秋闈苦 一點三方舉子夢——廣東貢院號舍基址陳列
2014年,國民黨“一大”舊址修繕期間,在進行基礎加固施工中,施工人員發現禮堂有人工構造物,經考古人員確定,系廣東貢院號舍基址。2015年,在“一大”舊址庭院施工過程中,又發現貢院號舍旁的石路和一口貢井。為呈現廣東科舉的歷史場景,還原廣東貢院歷史原貌的一角,魯迅館在原址上推出了該微型陳列。
鐘樓原是中山大學校本部辦公樓,正門為拱形圓柱廊,樓前半部分為兩層,後半部分為一層。整座樓為磚木結構,其外貌似“山”字形。因樓四面上方裝置了時鐘,故名為“鐘樓”。1927年1月,魯迅從廈門大學到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先在鐘樓居住,後遷至白雲路白雲樓。魯迅在廣州共住了八個月,在此期間,寫下了雜文43篇、譯文10篇、書信180封,整理舊譯作《小約翰》一部,舊作《野草》、《朝花夕拾》各一部,校錄《唐宋傳奇集》上下兩冊。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215號
廣州魯迅紀念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