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潮州八邑會館

廣州市潮州八邑會館創建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同治十年(1871年),署潮州總兵方耀倡議在廣州建立潮州八邑會館,邀廣州、香港兩地潮商襄助,除捐助的銀兩外,並議決從香港、廣州、佛山、汕頭等地潮商進出口的貨物中每千元抽取1元(後改為4元)作為會館基金,五年中總共得貨捐銀五萬餘兩,其中香港的合興杭、元發杭、乾泰隆行、得美行、怡豐行、廣榮盛、富珍齋燈5家潮商大戶就繳了3萬餘兩(此外還墊借給會館1萬餘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潮州八邑會館
  • 位於:廣州市長堤大馬路
  • 創建於:清同治十年
  • 倡議者:方耀
會館位於廣州市長堤大馬路,即現在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校址及附近的義安里、義安祠道、石公祠道、八邑上橫、八邑下橫、迎珠街、水月宮后街一帶,會館由前廳、後廳、禮亭、中堂及東廊、西廊組成,現僅存中堂和禮亭。
禮亭面闊7米、進深5.2米,地面大理石鋪砌,四根長達數米的石雕龍柱最引人注目,龍爪、龍鬚是鏤空雕刻,龍顏威風八面,極為精緻,保存完好。禮亭的上面是天花,正面石階兩踏道間的御路紋飾簡潔。可惜的是石欄桿已殘缺不全,原本禮亭大門前有兩隻大石獅,後來被移置到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東門前。禮亭四周的四隻小石獅則在文革期間被完全損壞了。而中堂梁架、檐板上的貼金木雕,刻著故事人物、花鳥等,栩栩如生。梁架節點以金木雕柁墩及異形斗栱承托,前廊卷棚底梁出頭,上以木雕獅子及異形斗栱承托挑檐桁。墀頭上有精緻的磚雕,是廣州市內有數的精雕細刻的建築藝術品。整座會館具有典型的清代廣東建築風格,與陳家祠有異曲同工之處,如融合石雕、磚雕、灰塑和艷麗彩繪的裝飾手法。在細節處,則體現出濃郁的潮州特色,如中堂的金箔木雕就是典型的潮州裝飾風格,金木雕歷經300多年仍不褪色。
廣州潮州八邑會館廣州潮州八邑會館
史料記載:自清朝鹹豐八年,訂立天津條約五口通商,廣州商業匯聚,潮州仕宦商賈居於省城者甚多,惟上至天津,下至瓊南,各埠均有潮州會館,而惟獨省城沒有。當時旅居香港、廣州、佛山等地的潮籍人士,為了加強潮人之間的聯繫和舉辦公益善事的需要,倡議在廣州創建會館。當時,香港、廣州、佛山、汕頭等地各行號總共捐銀五萬多兩。潮州會館由建廣州陳家祠的原班人馬設計,會館建成後,成為潮州考生到省城應試科舉的邸舍,並經常接待一些赴省、赴京求學或到外地經商、辦事的潮籍鄉親。如原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原廣東潮人海外聯誼會會長羅天曾於1937年日寇侵占北平後,和張柯華、吳英等十多名在北平的鄉親南下時得到會館的接待,免費住宿和資助旅費回潮汕工作。原廣東省農業機械研究所副所長張順、廣東省水利設計經濟師黃振中、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陳文思等也都得到會館經濟上的幫助或在會館免費住宿過。潮州會館對加強潮籍各界人士的聯誼和交流,促進經貿、造福桑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會館還舉行過一些重大的社會活動。1912年4月底孫中山先生從南京回到廣州。5月上旬潮州旅省同鄉會在會館歡迎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在歡迎會上發表講話:“潮人今日開歡迎會,使鄙人得與我潮州諸父老兄弟相聚於一室,以討論現世界之一切情形,誠為可幸!……惟鄙人今日對於我潮州父老兄弟有希望者,即能有責任,而不可生依賴性……凡國家社會之事,即我分內事……深望以後對於地方自治之組織,力為提倡贊助。地方自治之制既日發達,則一省之政治遂於此進步,推之國家亦然。如此做去,將來中國自然日臻強盛,與列強相抗衡於地球上,願我父老兄弟勉之。”
廣州市解放前夕,會館的部分房地產曾出租給私立的新潮中學使用。1953年,私立學校改為公立學校時,新潮學校使用的房地產由廣州市第九中學接管。1964年,市九中拆了“潮州八邑會館”的正門,改建為教室、圖書館、運動場等,留下會館正座一幢,建築面積為三百多平方米。2000年,市九中復名為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會館位於校園中央,年久失修,許多樑柱都出現蟲蛀、霉爛,已成危房。為了保護歷史文物,2001年5月,越秀區人民政府撥款75萬元對其進行維修整飾,使這座百多年古會館整飾一新,重現昔日風采。
廣州潮州八邑會館廣州潮州八邑會館
另據1950年曾在此被監禁過的上海《申報》記者黃耿懷所著《魔窟錄》記載,該館日偽時期曾做監獄,日偽投降後,曾作為“廣州綏靖公署看守所”依然是禁錮犯人的地方,直至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