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時事評彈

廣州時事評彈

目前,廣州多家媒體都開闢了關注本地議題評論的版面或節目,如《南方都市報》的廣州早茶版,《羊城晚報》的時評、熱議版,《新快報》的廣州熱評版,南方電視台的《全民議事聽》節目,大洋網的《民意圓桌會》節目等。這些版面和節目對廣州公共事務進行評說,營造了一個相對開放的觀點爭鳴空間。我也有幸在其中部分媒體平台上刊發一些評論,參與到廣州公共事務的討論中去,《廣州時事評彈》收錄的就是陳敏近三年刊發的主要評論作品。那么,一起在《廣州時事評彈》看看作者筆下的這三年廣州吧!

基本介紹

  • 書名:廣州時事評彈
  • 出版社: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302頁
  • 開本:16
  • 品牌:暨南大學出版社
  • 作者:陳敏
  • 出版日期:2013年2月18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680473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廣州的本地議題評論實踐已呈現出一些突出的特點,如評論作者的權威性與專業化,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高校教師、知名媒體人等納入本地議題評論的寫作隊伍中來,依靠他們對廣州事務的了解,使對本地公共事務的分析評論能夠避免流於淺表,這與其他媒體大量採用“時評寫手”的評論稿件或是由媒體內部人士充當“萬金油”寫手包攬評論版的兩種做法不同;還有,本地議題評論能夠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對一個公共話題的追蹤、關注,對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形成一種常態化的輿論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時評的速朽與爛尾,促使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能夠善始善終;再者,本地議題評論並非完全局限於本地視角,而是試圖通過剖析這一個城市的樣本,來折射全國性問題,番禺垃圾焚燒廠的選址風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廣州時事評彈》收錄的就是陳敏近三年刊發的主要評論作品。

圖書目錄

前言 新聞評論干預公共事務的“廣州現象”
第一編 下水道:城市的良心
水浸街之治,水務局有難言之痛?
政府對水浸損失的行政賠償不應置身事外
廣州那些“N年一遇”的暴雨
咱們都去掘花基找排水溝吧
廣州市容經得起春雨“卸妝”嗎
水浸黑點何時不再是“吸金黑洞
水浸整治再砸兩億元,財政投入何日是止境
天河立交水浸7年未愈,怎不見問責
老天和歷史都要對水浸負責,水務局自己呢
高中生都獻策水浸街,水務局該加把勁了
氣象預警滯後致水浸,水務部門就如此治理?
沙井又吞人,市長狠話變耳邊風?
是否每個沙井受害者都要上訪才能討回公道
有關部門已無法遏止兇險的沙井?
廣州還要為沙井蓋開多少次大會

第二編 市政工程留“手尾”,誰之過?
廣圖新館工期延誤投資狂增須追責
要追廣圖新館開了又關之責
萬畝果園:“征而不轉”變“征而不管”?
人工沙灘泳場,是否都該重新評估
又說“引水”?誰來埋單!
向“市肺”白雲山開刀,應充分徵求民意
白雲山隧道撲朔迷離,敦請有關部門集中回應
看不到可行性研究報告,海珠輕軌如何環評
邏輯荒謬,光亮工程升級應叫停
光亮工程“縮水”,公眾仍有疑慮
與“拇指妹”一起等待光亮工程可研報告
光亮工程值不值,代表質疑晚了點吧
“黑漆路”又掉漆,求真相何其難
4 920萬元當“學費”,“黑漆路”豈能無問責
城建中那些失敗的“第一次”花費幾何
中華燈為何屢被“翻舊賬

第三編 盯緊政府的“錢袋子
狗主交的2 000萬元管理費哪去了
應徹底公開2 000萬元養犬管理費明細
1.8億元車牌拍賣款須專項審計
老喊公共腳踏車虧損,何不換人試試
從建到拆,宏城廣場臨時性綠化花費幾何
娃娃都上國小了,幼稚園補貼還不改
機關幼稚園巨額補貼花在哪?是時候曬賬本了
“肯定要退”的贊助費,到底打算怎么退
讓預算草案上網,為代表減負
市政府辦公廳:曬“三公”吧!到你啦!
小碧心的離去,能喚醒沉睡的重症救助金嗎
困難民眾看不起病,醫療救助金卻年年有結餘
民生項目“吃不飽”,空中連廊接著搞?
市政工程審計,還有一串問號
“統計口徑不同”不該是數據打架的理由
60億元“房屋養老金”沉睡,敦請房管局曬賬
籲請廣州市代表、委員“不穿褲子開兩會
廣州,你慢些走
迎亞運的那些“臨時性工程
亞運資產處置應公開
回響曾代表呼籲,從打通熱線開始“創文
“創文”花費有多少種“計算口徑
“創文”月檢,罰款不如問責
“創文”夢圓只是起點,留住“文明”仍有考驗
測評城市文明,要盯緊公職人員行為

第四編 聽證會?聽漲會?
審計報告揭出水價“問題成本
要漲水價,請先擠擠成本里的“水分
要漲水價:不怕難,按人計量:卻嫌難?
水價聽證搞掂,公眾疑問不能無解
請問物價局:一場聽證會要花多少錢
當物價局遇上較真的區伯
水價調整不應草草收場,人大對重大事項決定權應落到實處
階梯電價方案粗疏,指望公眾來完善?
城中村水電費飆漲誰來管
海心沙降價,物價局做得了主么
但願階梯氣價不會再是“一刀切”和“二選
積分入戶錯案,政府必須擔責
積分入戶:怎樣加分才合理
保障外來工子女權益,政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五編 規劃靠得住,母豬會上樹?
不敢得罪領導,就難免要得罪百姓
為何珠江新城規劃了大劇院卻忘了規劃公廁
恩寧路改造如何“打撈沉沒的聲音”
城市規劃是個什麼東西
規劃靠得住,母豬會上樹’
珠江新城:生活不能在雲端
游珠江:不看廣告看星星
海心沙,規劃為你改了多少次
戶外廣告何時擺脫“整治”命運
CBD要曬光鮮也要接地氣
顧及市民意願,規劃變更應有全局眼光

第六編 政府與民眾如何溝通
VIP客戶:企業可以有,政府不能有
政府職能是搞質量獎還是質量監管
官員可別淪為資訊時代的“難民”
市民送給政府部門的錦旗、鴨梨哪裡去了
錯漏百出的政府英文網站如此淡定
接訪遇冷不等於沒有投訴
控煙措辭嚴厲,執行能否給力
控煙“執法難”,當反思執法方式
政府部門有率先控煙的示範義務
部門交流會,為啥居民不來
“殭屍官博”背後究竟是誰
誰泄露了“房嬸”的信息
撐記者就是“給輿論監督撐腰壯膽”
海珠湖“私家碼頭”有待繼續釋疑
裝GPS能減公車經費的論據還不足
一萬個GPS趕不上一個區伯?
籲請公開GPS監控公車的詳細成果
公車有償使用,恐成公務員低價計程車
監督公車私用,不能總是區伯“一個人的戰鬥”

第七編 求解垃圾圍城
補貼垃圾焚燒,還是補貼垃圾分類
期待由人大啟動的“第三方調查”
應探索垃圾處理的市場化出路
開放李坑垃圾廠,城管委離題了
推進垃圾處理,煩請新市長督促一下
應保證民眾對垃圾處理模式的選擇權
政府搞垃圾分類,投入不能是糊塗賬
“李坑垃圾”又出問題,監管不力如何自罰
“垃圾減量拐點說”前後矛盾,城管委如何解釋
未及問計先嚴禁,“走鬼”管理陡生變數
廣州城管在下什麼棋
化了妝的女城管還是城管
踢翻炒粉車的城管被處理了嗎
泥頭車白天上路,街坊心驚驚
三問城管委斥資兩億元獎勵考評
規範市容就非得統一化嗎
城管答記者,要放鬆不要提防

第八編 誰的路?誰的橋?
給金沙洲“坑口大橋”立個紀念碑吧
丫髻沙大橋,你這苦命的“丫頭”
亂象之下的丫髻沙大橋還有幾年可“活”
四問、r髻沙大橋治超亂象
鶴洞大橋十年八修,治超不力誰之責
“問題天橋”要納稅人埋單?
285萬元天橋改造費該由誰負責
天橋改造,建委還要再交幾次學費
單座天橋造價上千萬,建委該給一個說法
天橋預算砍一半,建委還得解釋一下
造價動輒報大數的灰色空間令人擔憂
天價天橋如何獲批,紀委應介入調查
挖不挖馬路領導說了不算,包工頭說了才算?
“寬容”夜間施工:還要反思什麼
天河東圍蔽:市民只被知會,還未置喙
圍蔽若不徵詢民意就須直面質疑
道路施工統籌幾時能落實
道路依舊各挖各,統籌意義何在
你挖你的,我挖我的,馬路就成了“拉鏈路”
挖路計畫疑團多,麻煩開發布會解釋一下
道路即將密集開挖,說好的民意徵詢呢
道路施工統籌應注重科學性和嚴肅性
“麻坑臉”馬路,問題又成了老天的?
施工能挖成“拉鏈路”,種樹卻挖不得一個坑?

第九編 BRT&APM&LPG
僅以快慢評價BRT並非科學態度”
BRT終歸要造樣板路
廣州建第二條BRT已是板上釘釘?
還記得給BRT天橋建雨棚的承諾嗎
扮靚有“時花”,BRT無綠化“
怎樣的BRT規模才匹配6層的調度中心
BRT天橋加裝雨棚別再是一場“忽悠”
“花景”工程錦上添花,BRT依舊無綠化
BRT三年建不起雨棚,建委失信於民到何時
BRT天橋玻璃雨棚會不會成“黑漆路第二”
BRT雨棚紛爭雖歇仍需反思
18億APM與同德圍:臉面與民生的較量
什麼工程都要等到暴雨來驗收?
APM漏水能給個靠譜的解釋嗎
只要“高端客人”有需求,就大筆再揮一條APM?
交委不宜為LPG公交安全背書
公交推廣新能源當以LPG為鑑
廣州LPG成敗未論,LNG不宜強推

第十編 關注捷運安全與服務
電梯故障處置不力,捷運應急預案須檢討
捷運故障頻頻,應急卻屢屢不到位
捷運故障頻發,應急處置改進在哪裡
除了道歉,廣州捷運應急處置還要改進什麼
多少冒牌羊城通學生卡在吃財政補貼
學生卡被叫賣,羊城通公司當真沒責任?
打的難刷羊城通,該打板子的不是司機
有請審計局公開羊城通押金審計報告
羊城通押金,揭謎底要待何時
所有羊城通成本都靠押金卡承擔?
羊城通紀念卡175億“不明費用”落入誰袋
捷運飛站:應急措施不能漠視乘客權益
肯德基成中國最好公廁讓誰難堪
赤崗塔改得,西朗改不得?

第十一編 廣州市井生活
請建築工看歌劇,凸顯廣州人情味
五星級廁所羞煞廣州富翁
當店鋪招牌遭遇“格式化”
與其命名服務站,不如回歸報刊亭
幸福廣州的“範例”與“特例”
看這裡的商鋪招牌空蕩蕩
廣州市花,還是木棉么
不能以私家車主的錯懲罰無辜的公交乘客
農民工博物館:苦樂都經不起陳列
供內地的“供港”蔬菜,呵呵
增設救生設施是對英雄最好的祭奠
添救生設施何止珠江兩岸
“不獻血就不手術”,血荒將加劇!
“同在藍天下”只是環保局的幻覺
空氣這么好,環保局可以歇業了
“火樹銀花”也應有可研報告
打造“購物天堂”可否從容些
“西關小屋”何時物盡其用
繪製光污染地圖,猜猜誰會上榜
有些“幸福路”和私家腳踏車無緣
“愛心樹”被連根拔起,誰欠市民一個道歉
太古匯漠視安全隱患,監管部門卻在“踢皮球”
玻璃幕牆落地,建委兩年前那份“報告”呢
誰是玻璃幕牆的下一個受害者
動物園搞“園中園”收費有違公益定位
廣州應借馬拉松賽向灰霾宣戰
岑村教練場“收費陷阱”亟待整改
PM25均勻分布,監測點為何不均勻分布
停車場整治遠未觸及“要害”
“房中房”整治不能一陣風
書坊街“拆建”折騰誰埋單
火車站旅客接送成收費項目,權力需回應自肥嫌疑
高峰的士運營半年多,交委應公布評估報告

後記

文摘

4920萬元當“學費”,“黑漆路”豈能無問責
連日來,本埠媒體對東濠涌高架、客村立交、機場立交等16條亞運前集中整修過的“黑漆路”掉漆問題進行了持續追蹤。這些曾耗資4920萬元鋪設的“黑漆路”從2011年4月起,也就是鋪設後剛過大半年的時間,就被曝出打滑、掉漆等問題,屢次修補後仍頻頻掉漆,引發市民質疑。此次市建委終於表態:停止使用“黑漆’’進行路面整修,將重新攤鋪瀝青以徹底解決掉漆問題。
“黑漆路”終被棄用,瀝青路重返舞台,只是市建委是否還記得,當初採用“黑漆”鋪路時自己給出的理由正是“路面老舊荷載不夠,不能承受瀝青的重量,只能塗一層薄的塗料”?難道以前承受不起瀝青的路面,現在競可以了?這樣自打耳光的事情,市建委怎么做得出?
市建委用了近兩年的時間證明了“黑漆路”在廣州行不通,可謂代價不菲:除去當初鋪路時花費的4 920萬元(這還只是招標價格,實際造價恐遠高於此),其後數次維修,不知花費幾何?眼下又要鋪回瀝青,想來花費也不是小數目。那么,市建委用納稅人的錢繳了一筆不菲的“學費”、折騰了一圈之後,現在是否應向市民交代一下,這些“學費”總額有多少?具體一筆筆又用在了哪裡?
除“黑漆路”各項花費之外,市建委更需向市民解釋清楚的,是有關“黑漆路”決策背後的諸多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黑漆路”招標程式涉嫌違法一事。查詢“廣州建設工程交易中心”網站……
P42

後記

從2009年8月19日在《南方日報》發表第一篇500餘字的小評論《提交了,答覆了,結束了?》,到今天,我涉足評論寫作不過3年多時間、發表了260餘篇評論,以這樣的資歷出一本評論作品集,說實話,是很不自量力的;更何況,我的評論寫作多數是針對廣州的公共事務,無非是以一個公民的身份表達對一座城市裡大事小情的看法,無甚高深見解,多數只是平實的敘述與分析。所以,出版此書,我心中的惶恐遠多於欣喜。
但最終,我還是將作品結集出版了,一來,是想藉此機會,對一路以來給予我支持和鼓勵的師友表示感謝;二來,是想將此書作為廣州過去3年公共生活的一個見證,因為書中的評論對象基本涵蓋了過去3年廣州公共生活中的大事件,且其中還有很多事情至今沒有得到圓滿解決,值得繼續追問;還有,就是以此書為我自己的學生生涯作一個小結。
在這裡,我首先要感謝的,是刊發我第一篇小評論的《南方日報》,那是我踏上評論之路的第一個腳印,我至今還記得看到自己第一篇評論發表時的狂喜心情。
其次要感謝《南方都市報》廣州早茶版和社論版,在評論寫作的初級階段,我在那裡刊發了多篇小言論,這對鼓勵我堅定地走評論這條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這些作品也成為我碩士畢業求職時的敲門磚。
再者,要感謝《羊城晚報》和《新快報》評論部的編輯老師們,他們對廣州本地事務的關注、對廣州本土文化的熱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每一次與他們交流探討,都讓我獲益匪淺。而且,兩家媒體的評論版為我的評論寫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平台。
我還想感謝我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導師蔡銘澤教授和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導師塗光晉教授,兩位老師對我發表評論都給予了莫大的鼓勵,也提出了很多批評意見,讓我對自己的不足能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
另外,感謝曾任《新快報》評論部主任的蘇少鑫老師。感謝他在我求職時給了我一次面試機會,並決定錄用我。記得那天下午面試,他讓我就廣州即將開通的BRT寫一篇評論,第二天(2010年2月10日),我發現自己的文章《僅以快慢評價BRT並非科學態度》競以“社論”的形式出現在《新快報》評論版上,署名“本報評論員”,那一刻,驚喜、驕傲、惶恐……種種情緒湧上心頭,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感謝在《新快報》評論部工作的3個月時間裡,蘇少鑫老師對我的指導和提攜。
感謝我的父親母親,謝謝他們的養育之恩,謝謝他們對我一路求學至今的支持和理解。
最後,感謝廣州這座城市。在北京求學這3年,每逢寒暑假,我都會迫不及待地回到廣州生活一段時間,對廣州的歸屬和認同感,是我在生活過的其他城市裡所不曾體會到的。我喜歡通過行走廣州、用腳步丈量城市的方式,來拉近我和廣州這座城市之間的距離,編織只屬於我自己的廣州記憶。我對這座城市所有的讚美與批評,只出於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它變得更美好。祝福廣州。
關於生活,關於評論寫作,前方的路還很長,我能做的,唯有埋首前行。
陳敏
2012年12月於中國人民大學品園

序言

新聞評論干預公共事務的“廣州現象”
長期以來,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往往是“遠攻近交”,無論是全國性媒體還是地方性媒體,其新聞評論的對象主要是有全國性影響的、重大的公共事件,以巨觀說理為主,有較濃厚的啟蒙色彩。當然,這樣的評論自有其價值,但對各家媒體來說,則容易導致評論內容的同質化,且在評論作者方面,除了少數媒體的稿源來自於獨家約稿,其他多數媒體的評論往往都靠轉載和“時評寫手”的投稿,造成時評虛假繁榮的場面。
這幾年,廣州多家媒體以廣州本地公共事務為主要評論對象,探索寫作關注本地議題的評論,使媒體的評論版面(或節目)更多地成為討論本地公共事務的平台,激發各方建言公共事務的熱情,有很強的干預現實的欲望和能力,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關注本地議題的評論與廣州的公民行動往往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方面,評論對公民行動表達關注和支持,如關注“拇指妹”區佳陽申請公開光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關注廣州知名網友“櫻桃白”給廣州市城管委送掛鐘督促垃圾處理等;另一方面,部分公民行動者也開始成為本地議題評論的寫作者,如長期關注垃圾處理的市民“櫻桃白”、民間環保組織“拜客廣州”負責人陳嘉俊等。本地議題的評論與公民行動之間的這種互動,為觀察媒體與公民社會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分析本地議題評論興起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媒體間競爭的需要。媒體如果想要加強自己在所在城市的競爭力,就必須開拓本地議題,爭取本地客群。對周遭切身事務的關注與參與是公民社會的一個突出特徵,這在廣州的市民中體現得非常明顯,所以公眾更希望通過媒體提供的意見交流平台,參與到公共事務的決策和監督中去。
目前,廣州多家媒體都開闢了關注本地議題評論的版面或節目,如《南方都市報》的廣州早茶版,《羊城晚報》的時評、熱議版,《新快報》的廣州熱評版,南方電視台的《全民議事聽》節目,大洋網的《民意圓桌會》節目等。這些版面和節目對廣州公共事務進行評說,營造了一個相對開放的觀點爭鳴空間。我也有幸在其中部分媒體平台上刊發一些評論,參與到廣州公共事務的討論中去,本書收錄的就是我近三年刊發的主要評論作品。
廣州的本地議題評論實踐已呈現出一些突出的特點,如評論作者的權威性與專業化,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高校教師、知名媒體人等納入本地議題評論的寫作隊伍中來,依靠他們對廣州事務的了解,使對本地公共事務的分析評論能夠避免流於淺表,這與其他媒體大量採用“時評寫手”的評論稿件或是由媒體內部人士充當“萬金油”寫手包攬評論版的兩種做法不同;還有,本地議題評論能夠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對一個公共話題的追蹤、關注,對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形成一種常態化的輿論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時評的速朽與爛尾,促使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能夠善始善終;再者,本地議題評論並非完全局限於本地視角,而是試圖通過剖析這一個城市的樣本,來折射全國性問題,番禺垃圾焚燒廠的選址風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雖然廣州的本地議題評論實踐已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同樣面臨著很多阻礙,比如禁令的管制、本地評論作者相對有限等。而且,即便很多評論指向的新聞事件發生了趨好的變化,但這其中有多少是因為評論的力量,很難說清,評論的作用機制既不透明,也很隨機。
從長遠來看,本地議題評論若想發揮更大的作用,出路之一是與代表委員問政結合。代表委員問政是當下中國的合法問政渠道,但並未充分發揮其作用。如果多數代表委員都能利用自身的身份介入本地議題評論的寫作,並將這種對公共事務的關注熱情帶人問政環節中去,則可能對公共事務的走向產生重要影響。目前廣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等人對本地議題評論寫作的深度介入和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可謂是這方面的範例。
我以為,地方性媒體新聞評論在本地公共事務中大有可為,如果全國各主要城市的地方性媒體都能如廣州媒體這樣,發展強化本地議題評論,對本地公共事務進行有力的介入和監督,勢必有利於公共決策的透明化以及公民社會的發展。
作者
2012年1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