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般指本詞條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Guangzhou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chaeology)為財政補助一類事業單位。

研究院主要承擔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負責整理廣州地區考古研究資料、保管考古科研標本,開展文物考古成果宣傳、交流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 外文名:Guangzhou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chaeology
  • 創辦時間:1995年
  • 類別:事業單位
  • 主管部門: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 現任領導:黨支部書記:朱海仁
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平台,科研成就,考古發掘,資料整理,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據2019年4月研究院官網資料顯示,研究院配事業編制100人,有在編人員58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8名,包括研究館員2人、副研究館員8人,具有考古發掘個人領隊資格者5人。

科研平台

據2019年4月研究院官網資料顯示,研究院內設9個部門,包括辦公室、安全保衛部、調查勘探部、考古研究一部、考古研究二部、文物保護規劃部、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部、文物保管部、文物信息部。

科研成就

考古發掘

先秦考古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山大學南中國海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在從化區流溪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在從化流溪河流域發現先秦兩漢時期遺址約300處,遺址主要集中於幾個大型的河谷平原和盆地內,多位於河谷、盆地邊緣的緩坡台地、和低矮山崗上。先秦考古學文化遺存分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西周至春秋時期、戰國時期(部分可晚至漢初)三個階段。先秦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對完善珠江口地區的先秦考古學文化序列、探索嶺南地區文化文明的發展進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具有重要意義。
南越國時期考古
1983年發掘的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畫石室墓,是中國漢代考古的重大發現。
1995年後,又先後發掘了南越國宮署遺址和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它們和南越王墓是南越國時期的最重要考古發現。
南漢二陵
南漢二陵是指五代南漢烈宗劉隱的德陵和高祖劉岩的康陵,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島(廣州大學城)北亭村。康陵哀冊文碑是年代最早的哀冊文碑石。德陵墓道器物箱出土的青瓷罐,是五代青瓷的珍品。其中素胎無釉的木瓜、鳳梨、香蕉、馬蹄、茨菰、桃、柿等象生祭品,是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蔬果類象生陶瓷製品。外國玻璃製品對研究古代玻璃和對外貿易交通具有重要價值。
廣州古城考古
1972年在今越華路和廣仁路交界處發掘宋代城牆基址,是廣州古城考古之始。
在廣州古城範圍考古發現了南越國宮苑和南漢宮苑,以及大量房基、道路、河堤、碼頭、灰坑等遺存。在廣州古城區10餘個地點考古發現了西漢南越國、東漢、東晉、南朝和唐、五代南漢、宋,及明清等不同時期的城牆或相關遺存,為研究廣州古城的發展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
此外,2002年在北京路發掘分屬民國、明代、宋代、南漢、唐代等五個歷史時期11層路面,證明北京路一帶歷史上就是廣州的中軸線所在。

資料整理

十二五期間,研究院順利完成國家文物局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經費項目——小谷圍脆弱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目前,陳順墓出土青銅器的保護修復也已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經費項目。
1995年以來,先後出版了學術專刊《廣州文物考古集》《廣州考古五十年文選》《銖積寸累——廣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選萃》《南海神廟古遺址古碼頭》《羊城考古發現與研究(一)》《番禺漢墓》《城市考古與文物保護研討會論文集》《廣州考古六十年》《魯山楊南遺址》等,合編《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秦漢考古三大發現》《廣州文物保護工作五年》《廣州文物志》《廣東文物考古三十年》《西漢南越國考古與漢文化》《廣州傳統建築壁畫選錄》《16至17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
與南越王宮博物館籌建處合著的《南越宮苑遺址—1995、1997年發掘報告》,獲2008—2009年度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在《考古》《文物》等各級刊物上發表了一批有價值的考古簡報和學術論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